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雕刻葫芦
释义

简介

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 “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葫芦雕刻分为两种:葫芦雕和刻葫芦。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单纯的范制,也非单纯的雕刻,而是将范制、雕刻、火绘、拼接组合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的葫芦器工艺。葫芦雕以拼接组合为主, 最常见的是再辅以雕刻、火绘、也有人还辅以范制。 使用材料是品种不同、大小不同的天然葫芦, 剖开后利用不同部位,重新组合为造型各异的葫芦器物。 在拼接组合的基础上,再施以雕刻, 葫芦雕的艺术美就更强了。主要雕法有阳雕、阴雕、透雕、 阳雕平地、阳雕沙地、阴刻阳雕、双勾勒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侧刀、内侧刀、顺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 、切刀等。这些雕法和刀法基本是从竹雕、木刻等工艺中借鉴而来的,施刀要做到稳(心静气和)准(准确度高)轻(用力恰当)慢(行刀缓稳)巧(刀法娴熟)。只有这样才能雕出一件精美的葫芦工艺品。 刻葫芦,顾名思义,是在葫芦上刻字雕画, 使其成为供人欣赏的葫芦艺术品。葫芦雕是一种立体艺术,而刻葫芦则不是,全是在葫芦表面上作文章。据说刻葫芦最初在甘肃一带民间流传,人们在葫芦上走刀划针,随意刻画出简单的花草虫鱼图案,作为观赏。后来经过艺人的不断摸索、研究,使工艺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专门刻葫芦艺术。刻葫芦原一只有针法, 现在又创造出刀刻法,出现了各种镂空葫芦。有的还创作出仿水墨、 写意的名家山水画作品,并摹仿吴昌硕、任伯年、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韵,创造出风采独具的彩画葫芦。

雕刻葫芦源远流长

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诗经·大雅》记载:“锦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说,人类出自葫芦瓜。“中国人的整个人生历程都蕴涵在‘三壶’之中:‘破壶’(人从瓜出)、‘悬壶’(医药济民)、‘壶天’(魂归壶天)。这壶都是指葫芦。”

兰州针刻葫芦

兰州雕刻葫芦是兰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采用特地选育的小葫芦品种,以针代笔,描绘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并配以诗文书法,刻工精细绝妙,注重传神写意,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是古今馈赠、收藏之佳品,深受国内外鉴赏者所喜爱。

兰州雕刻葫芦所用的葫芦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色呈土黄,形似鸡蛋,故称鸡蛋葫芦。不过一般以圆形的居多,椭圆形的较少。据原兰州市文化局干部徐慧夫考察,兰州刻葫芦始见于清光绪年间。传说当时有个姓王的裁缝(有人考察叫王鸿平),经常在鸡蛋葫芦上镌刻花草,供自己欣赏。算是兰州刻葫芦的始祖。到民国初年,有几个别出心裁,在鸡蛋葫芦上刻以刀马人物与风景名胜,作为儿童玩具售诸市场,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及至张广建督甘时期(公元1914至1921年),一来由于张广建的提倡,二来由于艺人李文斋创造性的劳动,刻葫芦一举由民间跃入上层社会,成为官僚士绅互相馈赠的艺术珍品。

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雕刻的葫芦作品被国家收藏,兰州和临夏的雕刻葫芦产品双获省优。

东昌雕刻葫芦

东昌雕刻葫芦的雕刻技艺起源有很多传说,民间比较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所创。王庆友说,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因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因当时闫寺一带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便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其葫芦雕刻内容多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为主,多帝王将相、八仙人物、才子佳人等。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堂邑,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后来有心人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雕刻其上,形成葫芦雕刻技艺。之后,有人以雕刻春宫图的形式将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现在春宫雕刻葫芦上,作为陪嫁压箱底的物件。后来,当地人纷纷效仿,葫芦雕刻便由此流传开来。”郝春林老人道出了葫芦雕刻技艺渊源的另一种说法。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东昌府商贾云集,繁盛一时,当时的雕刻葫芦曾兴盛一时。解放后文革时期,东昌雕刻葫芦被列为“四旧”而衰落。20世纪80年代后,雕刻葫芦又有所复苏,但由于各种省时省力新工艺的出现,学习葫芦雕刻技艺的人一度锐减。

民俗文化极佳载体

 在郝春林的家中,记者看到一堆雕刻工具,诸如定格圆规、斜口刀、直口刀、圆口刀、剪线刀、刻笔、透孔器等足有二、三十种。郝春林老人说,刻了一辈子的葫芦,仅工具就换了10余套。在老人北屋的条几上,摆放着许多老人雕刻的葫芦成品。谈及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老人感到非常得意。

郝春林老人表示,以前雕刻的尽是一些“扁圆葫芦”,也就是常说的蝈蝈葫芦,现在又增添了“大葫芦”、“亚腰葫芦”等。记者发现,郝春林老人的这些作品经上色后,花鸟、虫鱼、走兽、人物栩栩如生。根据古典剧雕刻的《三英战吕布》、《花木兰从军》、《水泊梁山》、《武松打虎》都十分生动鲜活。其中,《穆桂英挂帅》、《三娘教子》、《墙头记》、《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以及《八仙过海》等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图案在葫芦上雕刻得最多。

对于东昌雕刻葫芦的制作工序,郝春林老人说,雕刻葫芦一般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将成熟的葫芦放在锅中煮,然后发酵去掉青皮。第二道工序是雕刻各种图案。一般雕刻葫芦的技法是“刻”或“片”,东昌雕刻葫芦雕刻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了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第三道工序是上色。先用灰同油搅拌均匀,加入色料,抹在雕有图案的葫芦上,最后把葫芦表面擦拭干净,留在图案凹槽的油灰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永不褪色。“特别是花葫芦的片刻是东昌葫芦雕刻中最为普及的技艺。在下刀之前,先将葫芦染色。染色后的葫芦呈紫红色,非常鲜艳,用刻刀片出花纹后,红底白茬,极其醒目艳丽。”郝春林老人说。

东昌府区葫芦协会会长李广印说,东昌雕刻葫芦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寓意与仙道、宝贵、长寿、子孙繁盛等有密切相关,文化内涵 极其丰富,深受各国人的喜爱。今年,日本爱瓢协会一行19人来聊访问就证明了这一点。

东昌雕刻葫芦在选材、加工都有其独到之处,其地域的适宜性、质地的独有性、题材的广泛性、技法的独特性、风格的多样性,在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实不多见,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发掘、抢救东昌葫芦雕刻文化,可以从独特的视角,研究当时特定历史空间下东昌府区的工艺方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东昌雕刻葫芦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葫芦雕刻”传承路远

东昌雕刻葫芦在长期的传承历史中,逐渐形成了闫寺、梁水镇和堂邑镇路庄等三大雕刻谱系。

东昌府区葫芦协会相关人士透露,闫寺雕刻谱系代表人物为闫寺办事处李什村农民李玉成。他最擅长雕刻“八仙过海”、“二龙戏珠”、“武松打虎”以及《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题材的图案。

一、玻利维亚赠北京大学

1976年3月,玻利维亚西班牙语专家卡拉斯科赠北京大学。雕刻葫芦高9.5厘米、径11.8厘米。

南美洲的彩色雕刻葫芦遐迩闻名。在其沿海、丛林和山谷地区,生长着许多葫芦,当地的印第安人将葫芦采摘后,根据它们的大小,分别制成不同的器物。这件作品的图案,上半部为几何图形,下半部表现了一家三口人田间耕耘的情景。艺术家根据葫芦表面的黑、浅棕、深棕等色调,巧妙地雕刻出山丘、仙人掌、赶骡人等,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独特的民族服装,雕刻的线条遒劲流畅,颇有刀味,它和内层果皮的浅黄色对比,取得了非常协调的艺术效果。

二、坦桑尼亚赠陈慕华

国际友谊博物馆馆藏文物。1981年4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赠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雕刻葫芦高32厘米、口径9.5厘米、腹围103厘米。

这件葫芦颈刻莲瓣,腹刻人物往各种容器内贮存粮食的画面。葫芦雕在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件葫芦雕,以写实手法,刻划和反映了坦桑尼亚农民丰收时繁忙和欢乐的景象。其线刻如行云流水,类似中国画的白描手法,技艺娴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