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影艺术论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丛书名: 西北大学语言文学研究丛刊 平装: 318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32 ISBN: 9787500465584 商品描述内容简介《电影艺术论》是一部专门研究电影艺术的论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创作过程、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以及电影的发展史。《电影艺术论》在论述中,不仅引用大量中外电影艺术的经典著述,以丰富其内涵,而且对电影的创作、制作、评论等运作予以应有的示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编辑推荐《电影艺术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第一篇 电影语言的元素 电影的画面 一 电影画面的载体功能 二 电影画面的形象性元素 (一)人物 (二)景 (三)静物 三 电影画面的形式性元素 (一)光影 (二)色彩 (三)构图 电影的声音 一 声音进入电影 (一)增加了真实感,画面不再是寂静的世界 (二)代替了字幕及解释性镜头,从而解放了画面 (三)扩展画面的空间 (四)沉默与省略成为有力的艺术手段 (五)建立了声画新关系 二 人声 (一)抑制对话(使对话处于次要地位) (二)把重点从语义转到语势与语境上 (三)处理好语义(台词)部分 三 电影音乐 (一)电影音乐的特征 (二)电影音乐的功能 四 自然音响 (一)自然音响的种类 (二)自然音响的功能 蒙太奇 一 蒙太奇发展史略 二 巴赞长镜头理论批判 三 蒙太奇的艺术功能 (一)选择 (二)组合 (三)引导 (四)创造 四 蒙太奇的种类 (一)叙事蒙太奇 (二)表现蒙太奇 第二篇 电影制作 准备阶段 拍摄阶段 后期制作阶段 第三篇 电影的创作元素 电影剧作 …… 第四篇 电影艺术的特征 第五篇 电影的流通过程 第六篇 电影史 参考文献 文摘第一篇 电影语言的元素 二 电影画面的形象性元素 (一)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集体创造的。编剧、导演、摄影师、演员、照明师、化妆师、剪辑师都在为创造人物服务,但在画面上的具体体现者只能是演员。演员靠自己的造型、姿态、表情和动作创造角色,也就是说,演员以这些身体因素存在于画面上,并用它们向观众传送信息。 造型、姿态、表情、动作构成了人体的信息发射系统。人不仅靠有声语言来讲话,而且靠无声的人体语言来讲话。据国外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在静态交谈时,传达一项信息的总效果是靠言词(语义)、声音(语势)及表情协同取得的,而三者所起的作用分别为7%、38%及55%。由此可见,人体语言在传达信息方面并不亚于有声语言。而且,一个人所讲的话可能是真话,也可能是假话,但他的身体却不会说谎,人体语言不仅可以补充、辅助、丰富有声语言,而且也能揭穿有声语言的虚情假意。 人体语言为什么有“真心实意”的品质呢?这是因为,人体语言往往是下意识的反应。例如眼睛瞳孔的放大与缩小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出自本能的行为。当年轻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婴儿的时候,当情人见面的时候,甚至当一个正常的男人注视着一个美丽的女性的时候,他们的瞳孔很自然地就会放大,眼睛也会显得明亮。而在人们沮丧之时,眼睛就会黯然失神。正像我们无法控制瞳孔一样,我们也无法控制脸色。羞涩与愤怒时会脸红,恐惧与生气时脸会发黄或发白。同面部表情一样,人的躯干、四肢的姿态与动作也往往是下意识的。一个男子在精神昂扬时,他的腹肌是收缩的,胸脯是挺起的,而在情绪萎靡时,浑身肌肉就会松弛,人也显得矮一截子。商人在谈生意时喜欢将腿放在桌下,如果没有桌子,那么他的腿往往会暴露他心里的秘密。因为较其他器官,腿距大脑最远,也最难以自控。人在得意时腿会晃动,在恐惧时腿会颤抖。 (二)色彩论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气象万千,色彩纷呈,色彩总给人以直接的情感反应与美的感受,同时对色彩美的感受和情感反应也构成了人类的一种天性。因而人类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色彩的追求与探索,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色彩的审美意识,用以指导人类的艺术实践。其中在电影艺术中人类追求色彩美的创造最为自觉、最为努力。电影艺术的诞生虽晚于其它艺术,但却集众家所长,电影艺术也由此充分地展现了巨大的融合能力,因而艺术技巧娴熟,利用直观感性、色彩丰富的具体画面揭示多义而生动的主题内涵。但电影产生以来,在初创期只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并且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黑白世界,这决定了电影艺术在开始时便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人类经过努力,赋予了电影艺术声音,结束了电影的默片时代。 从此人类便开始了不懈地追求和探索色彩,开始时尝试以手工方式为其分段染色,把欢喜的场面染成粉红色,悲哀的场面染成黄色,战争的场面染成兰色,以丰富电影艺术的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弥补直观性的不足和画面的缺憾,不久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功的为电影艺术带来一次变革,赋予了电影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色彩,使电影从黑白时代过渡到彩色时代,彩色电影的问世,标志着电影艺术从此开始了对自然原貌、真人真事的客观反映和真实记录。此时,电影虽然还是一种再现艺术,但色彩已正式的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成为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很大程度地提升了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难以穷尽。经过百年的历程,数代电影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继续开掘电影的艺术品格,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和表现形式,使电影艺术发展至今已演变成一种表现艺术,色彩在其中功不可没。 色彩不仅使电影艺术丰富了造型手段,成为构成电影艺术形式美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因素,也是使电影艺术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色彩使电影艺术克服单调呆板的局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电影艺术表情达意、传递思想、创化内涵的基本元素,不但如此,色彩还构成了电影的象征材料,表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理趣,使得电影艺术以一种再现艺术的品貌区别于其它姊妹艺术,具有独特魅力而令人折服。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已把色彩美的创造推到了更加醒目的位置,色彩美更是现代电影艺术展现电影奇观的基本而必须的手段。 色彩在电影艺术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现代电影艺术使用色彩表情达意已成为电影人的一种创作理念,电影艺术创造的过程中通过色彩把主体情感、理念、意图灌注其中,色彩成为最具表现性和叙事功能的一种表现手段,运用色彩进行交代、强调、暗示、提醒、评述。层次各异的受众在欣赏与接受电影艺术时要突破色彩层面进行解构,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那么观众可以通过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的感觉解读电影艺术,探寻出电影艺术通过色彩在映现客观生活情景时,其中充满着情趣和理趣,使情感与理念相辅相生,达到哲理和情理的充分融合。 色彩包含着深厚的美学意蕴,既符合审美受众的情感逻辑,又符合审美受众的思维逻辑,带给观众的自然是强烈的美感和共鸣。1997年上市影片《离婚了,别再来找我》表现了现代都市家庭倏忽离合的婚姻故事,演绎主人公身处现实生活的漩涡中情感的困惑、心灵的挣扎,画面中再现的是生活的客观色彩,繁杂而纷乱,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而在演绎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时,则把镜头聚焦在女主人公的小屋,在创作的审美观照中调度温馨而浪漫的黄色灯光,笼罩出一种温馨、宁静、祥和的氛围,这里又成为现代都市人暂时安顿心灵的处所与栖息情感的家园。又如《有话好好说》使用晃动镜头跟踪拍摄,其效果通过色彩的眼花缭乱把生活中的瞬息万变、嘈杂喧嚣表现得十分真切,同时也把现代生活重压下的都市人的精神变异揭示得淋漓尽致。 上述两个实例都是通过色彩的传递将生活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尽情表现,将危机感纳入画面之中,一方面激起了观众的注意,另一方面在电影鉴赏中使观众反思了社会问题。优秀的电影艺术已能自觉的创造生动的色彩刺激视觉,进而对生活做出有趣的诠释,传达出的是对现实、社会、文化、生活的观察。反之,没有色彩,就无法建构现代电影艺术的内容,更无法有效的传递情感与思维。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彩色电影问世后,很少再有人使用黑白色彩,不容忽视的是在黑白电影时代的佳作精品在灿若星河的现代电影艺术中独烁其华,究其原因,电影艺术中的黑白反差能营造出的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黑白使电影艺术制造出两度空间,其形成的画面无一处忠实自然的真实原貌,但可以引发出一种惊心动魄的艺术创作效果。因此,现代电影人把黑白纳入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视野,《辛德勒名单》使用黑白色彩在略显低沉的氛围中勾起的是观众情感的真实记忆,通过黑白颜色和观众进行了一种简洁平易的心灵交流;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长袖善舞,精心策划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在世纪末充分使用黑白与色彩为我们唱起了爱情的挽歌,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哀怨、凄凉伤感。这也正是现代电影艺术追求以色彩托情、以色彩达意的审美效果。 色彩能引发感情联想。色彩在社会性观念介入之前,它自身被赋予的含义和所引发的感受是不确定的。“在电影中,暗示就是一种原则”电影艺术家约克·费德尔如是说。电影艺术通过色彩暗示观众,产生感情联想,更通过画面给观众视觉以无限的感染力和无穷的想象空间,使观众在通过想象创意出的广阔空间里浮想联翩,使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这样色彩不仅丰富了电影艺术语言,还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再创造空间,既达到生活经验的充实又有情感的丰富。色彩使得电影彰显出独特的情趣和魅力,这也是激起观众美好情感的美学特征之一,更是激起受众的审美情感联想的必要手段。现代电影艺术色彩美的追求已有相当的深度及广度,色彩直接生发出情趣美与意境美,更达到圆融通妙的境界,直指主题的揭示。电影艺术的色彩刻画与情感传递契合无间,情恰能适称色彩,色彩也恰能传情,感情与色彩交融互渗,制造一种和合沟通的情怀氛围,正所谓“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可谓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电影艺术的色彩美是电影人领悟的物态天趣和色彩的自然凝和,达到的效果自然引起观者的心理暗通与同感。色彩造成感情联想,色彩是作用于人的生理感觉中,没有既定的感情意义,却是激发感情的对象物。色彩是客观存在物却可以引发情感,色彩美的情趣化和意趣化的创造使电影有效地传递出场景本身没有表明的“画外之意”,含不尽之意,见于画外,创者得于心,观者会于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鉴赏使生活更加艺术化,提高了社会受众生活品位,更有效地培养出了社会生活中的审美公众。 色彩是象征的材料,具有象征意义。色彩构成了电影的艺术假定性,为了克服艺术对生活表现的有限性,色彩以自己的方式和手段规定了电影的艺术假定性,既创形象以为象征,同时也带来了象征的模糊性、新奇性和多义性、冯小宁的战争三元色《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在娱乐片风起云涌的事实面前,成功的引导了观众的目光,既宏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诠释了现代电影对于战争的基本观念。这里色彩不再是简单的符号意义,而是一种自觉的审美创造,其象征的社会意义,是多义又可转义的。电影艺术创造出表层形式的色彩构图,又自觉的表现出潜藏、深隐在色彩构图中还须经过观众积极解读的深层美学意蕴。色彩赋予了电影画面具有象征的修辞功能,色彩的参与又从根本上支配了艺术家对题材的感知方式、把握方式、组织方式和表达形式。 色彩使电影产生两个艺术世界,一个是能直观把握的表层世界,其特征是具体的、感性的;一个是超越表层意义更具思想、情感深度的深层世界,其特征是理性的、抽象的。色彩使电影化抽象为具象,变意绪为视听,对于电影艺术所创造的是一种深层的象征意蕴,对于观众而言所交流的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如英雄就义时,电影往往采用高山伟岸、青松翠柏的全景处理,使观众通过目睹山河的壮观秀美,感受到电影的象征意蕴,即通过对宇宙天地、山川草木的热情赞美,表达对英雄理想人格的倾心盛赞,把自然之美和人格之美合而为一,通过英雄伟大的人格象征,观众感受到的是崇高而神圣,因此内心产生了快慰舒展的感受。色彩是张艺谋电影中的关键,对银幕造型的热衷、视觉冲击力的执着是其孜孜以求的创造理念,在对其偏爱的颜色红、黄的使用中,色彩已令人窒息,《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中的色彩,纵情泼洒、不拘一格,在看似极其随意挥洒的同时,是色彩的高度概括,仿佛打开了心灵与情感的闸门,象征的是人物激扬而大胆地追求尘世的幸福,尘世的乐趣,尘世的情欲,汪洋而恣肆,千变又万化。色彩的使用在王家卫的影片《花样年华》里更是另辟蹊径,光影的冷暖对比与明暗处理使影片大部分色彩精致而有诗意,如梦如幻,特定的光产生了朦胧的景象,其中蕴涵的是温柔宜人的情调,看出作者使用色彩的笔法微妙舒缓;而借助晦暗昏黄的色调,表露的又是人类情感敏感、神秘的一面。王家卫的影像世界通过色彩变化让观众领略的是微妙而细腻的情感变化程式,象征着渴望爱与交流的现代人执着而错位的情感态度,和对变幻无常人生的彻悟,看过之后是一种无法释怀的情愫,怅惘又伤痛。所以,色彩不仅是象征的材料,具有象征意义,还进一步地造就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色彩塑造典型形象。色彩借助于诉求方式突破并创意了对典型形象的把握,色彩使典型形象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方法达到十分丰富和多样化,运用典型化方法对生活形象提炼概括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达到概括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并展现多样化的风格,《黄土地》的人物塑造,女主人公翠巧在和解放区来的“公家人”顾青相遇时,身穿红色的棉衣,头扎红色的头绳,服饰的色彩简单而明快,与人物心里越来越多的热情、希望相吻合,对未来满怀憧憬。但是在凝重又伟岸、深厚而刻板的黄土地上,这一点红色又何其渺小,命运注定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生生世世面对深重痛苦。人物形象就这样在漫天漫地的黄色里得以塑造,让观众产生一种苍凉贫瘠、博大广漠又无所适从的感受,进而开始对本土文化内涵进行解读,翠巧在父亲之命、媒灼之言中难逃违心出嫁的结局,于是红色的嫁衣、红色的盖头在低沉的唢呐声中又刻化了人物内心的绝望,此时影片通过色彩道出了中国传统的包办婚姻具有的社会本质特征:喜外悲中,也通过色彩展现出了另样的民俗奇观。《我的父亲母亲》中镜头处理的更简洁利落,以静谧、安祥的农村为背景,人们过着闲适幽雅生活的画面,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视觉场景,构成一幅色彩干净、浪漫气息浓厚的画面,充满了中国文化美的底蕴。人物造型与画面设计淳秀幽淡,年轻美丽的招娣身穿红棉衣、系着红围巾、头戴红发夹,在白雪皑皑的白桦林里追赶逆光中的老马车,镜头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单纯的色调红、黄、白使回忆的世界更加纯洁,近乎唯美,让观众品味了一种久违的清新,此时,揭示的是主人公温馨、喜悦的内心感受。影片中回忆和现实相呼应,绚烂的美丽和黑白的平实相衬托,现实家中的情景,画面上没有一丝暖色调,年迈的招娣身穿一袭黑衣,此时,在沉重、压抑的黑白色调中传递的是主人公悲凉、苍老的心态。所以,影视艺术的色彩成功地参与了人物的情感世界描绘和人物的形象塑造,刻画出的生动个性里渗透着多种社会因素,主人公丰富的人性、内心世界及其活动状态也通过色彩的渲染呼之欲出,具体可感。 综上所述,色彩美是电影艺术的构成手段,色彩使电影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气质与美感,极大程度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审美张力和表现内涵。从而奠定了电影艺术的独创性与权威性,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电影艺术培养出对于色彩美及其创造理智而清醒的认识。电影艺术的色彩美创造已形成一定规则,离开了色彩的支持和诠释,电影艺术将会黯然失色。电影艺术中色彩美象征地表达出情感与主题,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又构成完美的艺术效果,促使影视奇观问世和精品不断涌现。色彩美更推动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立体纵深方面发展。现代电影艺术应该具备艺术美的质地和品格,会给未来电影注入更多姿多彩的新无素,为广大观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生活娱乐享受,使电影艺术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