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影诗学研究 |
释义 | “诗学”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在这部著作中不仅提出了“艺术摹仿自然”的美学原则,还试图批判地研究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史诗和悲剧发展的经验,确定它们共同的、稳定的组成元素,以及各种文学及样式的独特本性和内在结构原则。现代诗学的发展使诗学内部分科趋于细密化,出现了“一般诗学”、“叙述诗学”、“历史诗学”等提法,其研究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电影艺术电影的艺术特点、语言、风格、样式、流派、作品结构和美学表现手段的理论。电影诗学是比电影美学低一级的理论层次,但因为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许多美学问题,在现有的论著中,“电影诗学”与“电影美学”界线划分有时也不分明。电影领域最早的诗学论著是从研究电影中的诗的语言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代表人物爱浦斯坦、德吕克、杜拉克等对电影中的诗意及“电影诗”进行了许多探索,试图确定电影有别于文学作品和舞台剧的诗学特点,认为电影所采用的“诗的语言”应有别于“散文语言”。同一时期,苏联结构诗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也就电影与文学,电影中诗与散文的关系问题,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史克洛夫斯基的《文学与电影》(1923)和艾亨鲍姆主编的论文集《电影诗学》(1927)发表后,曾在苏联电影界引起了关于“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激烈争论。多宾的《电影艺术诗学》(1961)一书对此有较详细的评述。在西方,除先锋派代表人物外,法国的一些电影理论家,如莱昂·慕西纳克、安德烈·伯克莱、让·梯德斯哥、莫里斯·巴尔台希和罗倍·勃拉西拉希等在二三十年代发表的论著中对电影诗学问题都有所阐述,他们都是拥护“诗电影”的。根据某些电影研究家的观点,30年代的电影发展“以‘散文电影’对‘诗电影’的明显优势而告终”。随着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电影诗学方面的著作已不局限于研究“诗的语言”问题。从30年代开始,苏联及西方各国论述电影艺术特点、电影语言、电影结构等问题的著作迭有出现。 60年代以来60年代以来,这类著作更是层出不穷,而且论述范围有所扩展,专门研究某一电影样式、风格或流派的论著大量出版,但除了意大利电影导演兼理论家帕索里尼以符号学方法研究电影的《诗的电影》(1965),法国电影理论家阿杰尔从现象学观点批判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电影诗学》(1973),以及苏联电影理论家马契列特侧重于谈论“纪录性美学”的《论电影艺术诗学》(1981)以外,一般都不冠以“电影诗学”的名称。现代一般诗学的发展显然也使电影诗学的概念有所变化。一般认为,现代电影诗学应着重研究“形象化地体现生活的电影形式和手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