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电影精神分析学
释义

运用精神分析学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杰尔曼·杜拉克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源泉来自“伊德”层次(即无意识层次)的精神分析学观念,论证了电影的特性在于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在于把受到现实压抑的欲望转为幻想中的形象。

电影精神分析学

杜拉克的影片《贝壳和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1929)等则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梦的象征意义直接转现为银幕的形象。60年代末期,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力求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依据,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纳入“科学轨道”,引起欧洲大陆思想界的广泛重视。拉康提出的重要心理学概念成为西方现代电影理论中研究电影系统的立论依据。

主要观念

电影精神分析学研究的范畴涉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四个主要观念。1?人格本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三个层次:本我(或译“伊德”,即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的关系为:本能冲动引起的内驱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审查”,于是以“转移”的形式表现为梦或神经症。2?无意识领域。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只有无意识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3?梦的运作。4?性欲说。精神活动的主要能源是“性生命力”,即“力比多”,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即是表现性生命力的性欲。1975年5月,法国综合性理论刊物《通讯》第23期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发表一系列文章,标志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滥觞。克利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1977)一书以弗洛伊德和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

理论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研究涉及电影的三个方面。1?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即研究影片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如雷蒙·贝卢尔的《象征的固结》细致分析了希区柯克的影片《西北偏北》,认为影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2?研究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即“文本的欲念”。如蒂耶尔·孔采尔的《电影的运作》对影片《危险的游戏》的分析,斯蒂文·希思对影片《邪恶的接触》的分析,穆尔维的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等。3?研究“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如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想象的能指》提出,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淫癖”,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影片结构间接反映无意识欲望的结构”,“无意识”在构成情节、形成节奏和色彩时具有一定作用,符号学中的“隐喻”和“换喻”与精神活动中的“移换”和“浓聚”相对应。

发展

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在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和评论家让—路易·博德里提倡的把精神分析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结合起来的意识形态电影理论,英国电影研究家劳拉·穆尔维把精神分析学、符号学和女权主义结合起来的女权主义电影理论,都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新形态。(参见“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女权主义电影批评”)电影精神分析学沿袭了弗洛伊德的非理性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失误,产生了理论体系上的严重缺陷,尤其因为排斥人类精神活动的社会性因素和外部世界的客观条件对人格与心理的影响,导致了片面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