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化教育 |
释义 | 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电化教育的诞生电化教育这个名词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学"这个名词。1936年,我国教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同年,南京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便逐渐地被引用开来,一直到现在。"电化教育"是我国的特有名词。1936年,针对当时出现的利用幻灯、电影和广播进行教育传播的方式,并根据当时国外的"视听教育"的称呼,提出了"电化教育"一词并延用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化教育"的定义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电化教育的这个定义,是原有定义(指本书1985年版给出的定义)的发展,是电化教育的新定义。新定义与原有定义的区别:在文字表述上,增加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将"现代教育媒体"改为"现代教育技术"。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是构成电化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缺一都不能取得成功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新定义是在总结我国十多年来电教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了我国电化教育的新发展。 电化教育的英译中国的"电化教育",英文译名有四个: (1)"Electrifying Education",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是"电化教育"文字的直译。据陈友松和戴公亮先生称,1939年他们即从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出版的《学校生活》杂志上看到"Electrifying Education"一词。 (2)"Electrifying Education",从1979年G. T. Page 和J. B. Thoms所著的《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国际教育辞典》)中可见。 "Electrifying Education"与"Electrified Education"的区别在于,前者采用现在分词形式,含正在使教育"电化"之意;后者则采用过去分词形式,含已经使教育"电化"之意。 (3)"Audio-Visual Education",见于1980年国家教委中央电化教育馆创办的期刊《电化教育》(Audio-Visual Research)和1980年国家教委中央电化教育馆创办的期刊《电化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4)"AudioVisual Education"是"Audio-Visual Education"的进一步缩写和专用化,见于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国电化教育(China Audiovisual Education,1996年从原《电化教育》期刊更名而来)。 无论是"Audio-Visual Education"还是"AudioVisual Education",其字义就"视听教育"。 与美国教育技术的比较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包括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要素。这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专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对于求实际、讲效益的专业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借鉴。AECT2004年提出的定义相对其1994年的定义增加了两个形容词语:第一个是在“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前面的“适当的”(appropriate)一词,第二个是在实践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规范的”(ethical)短语。这两个形容词语反映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观“适当的技术”观(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个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理念。这个理念与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适当的技术观”追求使用技术的实效,反对盲目滥用技术。美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引进这个概念,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理论和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滥用技术的沉痛教训。杜绝这种现象的自由泛滥是中国电化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电化教育理论不但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要研究不恰当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电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应该成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成为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电化教育的本质问题手段、工具说认为电化教育是辅助教师讲授的一种重要手段或工具(主要指电教器材、设备、教材、资料等) 教育方式说认为电化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所涉及的是教育的某个部分,而不是教育的全体;它并没有自己的特殊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只是采用特殊的教育器材、教育形态、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设施来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 新教育说认为电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教育的延伸与发展,是一种新教育,它涉及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新形态教育说认为电化教育是一种新形态的教育。教育形成一种新的形态需经历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形态逐步成形的过程。我国的电化教育还只是处于某一些新手段的初期试用阶段,距离形成一种完善的新方式和健全的教育形态尚有一段路程。 总结上述几种说法中,(1)(2)两种较为流行,特别是“教育方式说”在电教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新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南国农南国农,男,1920年生于江西。他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解放后,他与肖树滋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肖先生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萧树滋萧树滋(1914-2002) 男,1953年10月,他奉命支援西北,调入西北师范学院(后改为西师大)教育系任教兼任学校电教研究室主任。1982年,萧教授调到河北大学教育系,先后为教育系、图书馆系开设了电教必修课,为物理系开设了电教选修课。1986年,河北大学开办了培养高层次电教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点,成为我国当时仅有的三个电教研究生点之一。他还是华南师大电教系、东北师大电教系、河北师大电教系的兼职教授。 除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萧树滋从1982年起,历任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部;河北大学第三、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电教》主编等职。为推进全国电教工作的开展,他走过十八个省市,参加过近百次重大电教活动,为数万人讲过学。多年来,他培育人的同时还潜心著述,先后发表论文70多篇,并出版了《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概论》、《电化教育实用教程》等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