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工学 |
释义 | 电工学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工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也是工科高等院校为各类非电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和磁路理论、电磁测量、电机与继电接触控制、安全用电、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1986年以来,中国有些高等院校已将电工学课程改为电路与电机、电子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等3门课程,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概要电工学 electrotechnics 研究电磁现象在工程中应用的技术科学。工科高等院校为各类非电专业技术基础课。又称电工技术。它包括电磁能量和信息在产生、传输、控制、应用这一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手段和活动。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它的内容包括:电路和磁路理论、电磁测量、电机与继电接触控制,安全用电、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 电工的学习要讲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做实验时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能时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按,从而锻炼自己的科学素养。 基本概况电工学 早在1883年电能开发的萌芽时期,恩格斯就曾经评价了它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循环完成了。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线输送到迄今连想也不敢想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件事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末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它便于与各种一次能源进行转换,从多种途径获得来源(如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电光源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出现的大电力系统构成工业社会传输能量的大动脉,以电磁为载体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则组成了现代社会的神经网络。各种新兴电工材料的开发、应用丰富了现代材料科学的内容,它们既得益于电工的发展,又为电工的技术进步提供物质条件。 电工学的基础理论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思维的宝库。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认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以及系统控制论的发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电工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各相邻学科的成就也不断促进电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历史探索电工学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电工学的诞生为它增添了异彩。1800年A.G.A.A.伏打发明了伏打电堆,使人类首次获得持续稳定的电源,促进了电学的研究转向电流,并且开始了电化学、电弧放电及照明、电磁铁等电能应用的研究。19世纪中期电报的发明,促进了近代大型技术工程的诞生。1866年在历尽重重挫折之后终于建成了长达3700公里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报电缆。电报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的交流,促进了电工基础理论与实验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电工制造业以及近代管理企业,提出了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电工发展史中重要的一页。 1831年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开始了电磁科学与技术的重大飞跃。这一定律的发现不仅使静电、动电(电流)、电流与磁场的相互感生等一系列电磁现象达到了更加全面的统一的认识,而且奠定了机电能量转换的原理基础。1873年,J.C.麦克斯韦导出描述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成为整个电工领域的理论基础。发电机的发明实现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方式,冲破了化学电源功率小、成本高、难以联网等限制,征服了自然界蕴藏的神奇的动力,预告了电气化时代的来临。 发电和用电是一个连续生产的整体。必须扩大用电范围才能使发电从社会需要获得发展动力。与发电机的发明过程同时,电照明、电镀、电解、电冶炼、电动力等工业生产技术纷纷成熟,孕育了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联为一体的电力系统的诞生。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输电技术的发明成功,使电力工业以基础产业的地位跨入了现代化大工业的行列,迎来了20世纪电气化的新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是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过程。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向日益明显,必须使个体研究转向集体研究,正是电工的成长,率先踏上这一必由之路。1876年,T.A.爱迪生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应用研究实验室。在这个被人们赞誉的“发明工厂”里,他组织一批专门人才分工负责,共同致力于同一项发明,打破了以往只是由科学家单独从事研究发明的传统。这一与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正确道路,显示出巨大的活力,推动了电力生产与电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也开创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开发三者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的先河。 理论分支电工学 19世纪末在电工学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许多技术基础理论分支。交流电路理论,磁路理论,电机与变压器理论,电能传输理论,电工材料理论,电介质理论,气体放电理论等都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工程控制论等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理论蓬勃发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各门学科与专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形成一个既深入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庞大复杂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电工理论的发展。静电场、电磁场等结构复杂又包括多种媒质的三维物理场求解方法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矩量法、变分原理、函数空间等都引入了电工理论。基于等效模型的概念发展了虚拟的磁荷与磁流模型,研究了多种动态位及不同的规范选择,提出了有关广义能量的定理等。由于系统与元件相结合而扩大了元件的内涵,包括了逻辑门、可控源、回转器以及大规模集成块等。各类工程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共同的网络理论基础,使网络扩展成为研究某种特定空间结构和运动状态的一般性理论方法。广义网络理论又将“场”与“路”结合起来,出现新的边缘理论领域,如物理场论的网络模拟、辐射场的网络方法、等离子体的网络图解等;引用系统论的研究成果,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行为与系统结构、参数及局部物理量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网络问题的内容。系统稳定性分析,多维系统的研究,状态空间的拓扑等值性,动态系统的反馈理论和渐近性问题,以及网络故障的自动侦察、诊断等,都成为引人注意的研究课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技术革命是强大的推动力。取火使人类摆脱了原始蒙昧;金属工具帮助人类建立起农业文明;动力,特别是电能,扩大了人类体力劳动能力,出现了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今天,以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又在延伸人类的智力功能。正是电磁规律在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应用,描绘出现代化社会的蓝图,形成新技术革命的主流。它冲激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教育训练、思维方法,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电工正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汇合,继续发挥社会支柱的作用。 电气化电工学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电能以其独特的优点成为人类开发自然能源的最重要方式,是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成就。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电能以来,几乎所有社会生产的技术部门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转移到这一崭新的技术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使20世纪以“电世纪”载入史册。 电照明是较早开发的电能应用。它消除了黑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限制,大大延长了人类用于创造财富的劳动时间,并且改善了劳动生产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这为电能的应用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成为推动电能生产的强大动力。电传动是范围最广、形式最多的电能应用领域。电动机是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造纸、矿山、建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与交通运输以及医疗电器、家用电器的最重要的动力源。各种类型的电动机占去全部用电设备总功率的70%左右。电传动在效率、精度、操作、控制、节能、安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在向着机电一体化以及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能转换为热能是电能的另一重要用途。电加热可以直接作用到物体内部,且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容易控制。因此,电加热在冶金工业及制造工业中成为重要的加工方式。电能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开辟了电化学工业体系,包括电解工业、电热化学工业,以及等离子体化学、放电化学、界面电化学、电池工业等,推动了化工工业的发展。电物理装置的研制成为电能应用的新领域。各种能级和不同用途的加速器、大功率电脉冲装置、大功率激光设备、受控核聚变装置等所需要的电源技术、磁体技术、控制和监测技术等都促进了电能的利用和电工的发展。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的应用不仅影响到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侧面,也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医疗电器的广泛应用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只是人们熟知的两个例证)。 电气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电气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电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一个世纪的实践表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电力生产大约以年平均7%的速率增长,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避免了经济发展受电能短缺的限制。例如,1950~1980年30年间,美国实际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4%,而电能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26%,两者之比即电力弹性系数为1.84;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在1.28与1.97之间。1937年世界发电量为455.8亿千瓦时,1950年9589亿千瓦时,1980年约为82400亿千瓦时,1988年已达到 11万亿千瓦时。50年来增长了240倍,大大超过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速度。中国1949~1991年间,电力工业发展也极为迅速。年发电量1949年为43.1亿千瓦时,居世界第25位,而1991年已增至6750亿千瓦时,跃升为世界第4位。据数十个国家的统计,各国人均年产值的增长与人均年耗电量的增长呈线性关系。电能消费的单位指标如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单位国民收入和单位人口的电能消费也都呈增长的趋势。例如,1920~1970年期间美国的人均用电量由540千瓦时增加到7950千瓦时,年增长率约为5.56%;1989年达到13450 千瓦时。5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的电能消耗量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4%,1985年已占30%以上,预测2000年将达到40~50%。扩大电能应用是20世纪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电能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须臾不可中断的经济命脉。社会发展对电能的需求成为电工必将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制造新技术电工学 电工制造业为电能的生产和消费系统提供物质装备。随着各国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加,为满足建设大型电站的需要,通过改进发电机的冷却技术,采用新型绝缘材料、铁磁材料,改进结构设计,使发电机的单机功率增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最大火力发电机组的功率1926年为160兆瓦,到60年代已成批生产500~600兆瓦火电机组,1973年第一台1300兆瓦火电机组投入运行。此后,由于受到材料性能以及大型机组在设计制造上的缺陷等因素的限制,投运后事故较多,可用率降低,使大型火电机组的发展趋势减缓。80年代,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火电设备单机功率稳定在300~700兆瓦。水力发电机组的最大功率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61年的230兆瓦,1978年700兆瓦机组投入运行。核电机组的功率由1954年5兆瓦(第一台工业用试验性机组)提高到80年代的1300~1500兆瓦。 随着大型电站以及跨地区、跨国际大电网的建设,要求提供超高压、大容量的输变电设备。继1952年制造第一套 38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后,1965年制成了735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70年代以来,又先后制成1000~1500千伏交流输变电设备。50年代最大变压器容量为500兆伏安,1975年已达1800兆伏安。断路器的制造经历了多油式、少油式、压缩空气式和六氟化硫 (SF6)气体绝缘等不同发展阶段,近10多年又发展了SF6组合式电器,缩小了占地面积(750千伏级约为1/75)和空间,并提高了运行可靠性。到80年代,高压断路器的额定开断电流已达80~100千安,全开断时间已从50年代的3周波缩短至2周波和1周波,为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创造了条件。 在用电设备中,约有70%左右的负荷为电动机,大的如轧钢电动机(单机功率达 12785千瓦)和高炉鼓风电动机(单机功率达36000千瓦),小的有千百种用途各异的微特电机。工厂中电动机分散传动代替了过去的皮带传动,改善了工厂的环境,提高了机床的效率和精度。电力机车同柴油机车一道代替了蒸汽机车。在家用电器中,出现了洗衣机、吸尘器、电风扇、空调器、电灶、微波炉等,使家庭生活更省力、更舒适。为满足冶金和机械工业的需要,各类电炉正向大容量、大功率、低能耗方向发展。1971年已有 360吨电弧炉投产。进入80年代又开发了 800吨电弧炉。采用超大功率电弧炉一般可将熔炼时间缩短三分之二,电耗降低23%。电力电子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直流输电技术得以稳步发展,而且使交、直流传动技术和各种电源转换技术都得到革新。它将微机控制与功率执行紧密结合,统一完成逻辑、控制、监视、保护、诊断等综合功能,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潮流。80年代,在电动机上采用功率因数控制器后,一般单相电动机可节能20~50%,三相电动机可节能5~10%。通过设备性能改进,产品容量增大,电压等级提高,电网互联运行等,使发电设备容量的利用率得到合理地提高,输配电设备每千伏安的造价大幅度降低。发达国家电力系统的损耗,从30年代约占电能生产总量的18%减少至80年代的7%,预计还将会进一步降低。在此期间,电价降低了约65%。 2009年版图书电工学 作 者: 王智忠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8394268 定价:¥27.60 内容简介本书为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为20章,分上、下两册。上册为电工技术,主要内容有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线性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交流电动机、电气控制系统和电工测量。下册为电子技术,主要内容有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场效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的产生及整形、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等,附录中介绍了仿真软件及其在电工学中的应用。每章后都有本章小结和习题,并提供部分习题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电类机自、汽车、材控、高分子、金属、工业工程等各本科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前言 第11章 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 11.1 PN结 11.2 半导体二极管 11.3 双极晶体管 本章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基本放大电路 12.1 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 12.2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12.3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12.4 射极输出器 12.5 多级放大电路 12.6 差分放大电路 12.7 功率放大电路 12.8 实际应用电路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场效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13.1 结形场效晶体管 13.2 绝缘栅场效晶体管 13.3 场效晶体管放大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14.1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简介 14.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运算电路分析 14.3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14.4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14.5 运算放大器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4.6 使用运算放大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章小结 习题14 第15章 直流稳压电源 15.1 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15.2 单相整流电路 15.3 滤波电路 15.4 稳压电路 15.5 串联型线性直流稳压电源 15.6 集成稳压电源 15.7 开关型直流稳压电源 本章小结 习题15 第16章 数字电路基础 16.1 概述 16.2 数制 16.3 基本逻辑门电路 16.4 逻辑代数基础 16.5 逻辑函数的化简 16.6 TTL门电路 16.7 CMOS门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16 第17章 组合逻辑电路 17.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17.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17.3 编码器 17.4 译码器 17.5 数据选择器 17.6 数据分配器 17.7 数码比较器 17.8 加法器 17.9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 17.10 应用电路介绍 本章小结 习题17 第18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8.1 双稳态触发器 18.2 寄存器 18.3 计数器 18.4 时序逻辑电路及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18 第19章 脉冲信号的产生及整形 第20章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置换 部分习题答案 附录A 仿真软件Multisim的应用 附录B 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命名方法 参考文献 《电工学》新版作 者: 秦曾煌主编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开 本: 16开 ISBN: 9787040264500 定价:¥33.60 内容简介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是根据当前教学改革形势,在第六版的基础上作了精选、改写、调整、补充而修订编写的。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电工技术部分;下册是电子技术部分。各章均附有习题。另编有配套立体化教材(见第七版序言)。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上述两门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社会读者阅读。 本书(第七版)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张保郁教授审阅。 本书第三版于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第四版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五版于2002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第六版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2006年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此外还被评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 目录上册 电工技术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 1.2 电路模型 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1.4 欧姆定律 1.5 电源的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6 基尔霍夫定律 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下册 电子技术 第14章 半导体器件 14.1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4.1.1 本征半导体 14.1.2 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14.2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14.3 二极管 14.3.1 基本结构 14.3.2 伏安特性 14.3.3 主要参数 14.4 稳压二极管 14.5 双极型晶体管 14.5.1 基本结构 14.5.2 电流分配和放大原理 14.5.3 特性曲线 14.5.4 主要参数 14.6 光电器件 14.6.1 发光二极管 14.6.2 光电二极管 14.6.3 光电晶体管 习题 第15章 基本放大电路 15.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 15.2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15.2.1 用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确定静态值 15.2.2 用图解法确定静态值 15.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15.3.1 微变等效电路法 15.3.2 图解法 15.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15.5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15.6 射极输出器 15.6.1 静态分析 15.6.2 动态分析 15.7 差分放大电路 15.7.1 静态分析 15.7.2 动态分析 15.7.3 共模抑制比 15.8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5.8.1 对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 15.8.2 互补对称放大电路 15.8.3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15.9 场效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15.9.1 绝缘栅场效晶体管 15.9.2 场效晶体管放大电路 习题 第16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16.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 16.1.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 16.1.2 电路的简单说明 16.1.3 主要参数 16.1.4 理想运算放大器及其分析依据 16.2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16.2.1 比例运算 16.2.2 加法运算 16.2.3 减法运算 16.2.4 积分运算 16.2.5 微分运算 16.3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16.3.1 有源滤波器 16.3.2 采样保持电路 16.3.3 电压比较器 16.4 运算放大器在波形产生方面的应用 16.4.1 矩形波发生器 16.4.2 三角波发生器 …… 第17章 电子电路中的反馈 第18章 直流稳压电源 第19章 电力电子技术 第20章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第21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第22章 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 第23章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附录 部分习题答案 中英文名词对照 参考文献 图书信息书 名: 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作 者:华君玮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 ISBN: 9787312023231 开本: 16开 定价: 42.00 元 内容简介《电工学(中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全面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编写,是现代化教学工程的研究成果。 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出版,上册是电工技术基础,中册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下册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电工学(中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适合作为电气信息类、军事工程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其他理工科专业选用和相关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吴先良,男,汉族,1955年8月生于安徽省毫州市,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安徽大学副校长,现任合肥师范学院院长。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模式信号处理方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与毫米波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与电磁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省级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术带头人,安徽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科学家与企业家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2项,其中4项国际先进、5项国内领先,6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审统编教材1部。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学、电磁场理论、移动通信、复杂目标散射与逆散射理论、微波技术与天线、电磁场数值方法等领域。 图书目录序 前言 第1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其简单电路 第2章 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第3章 场效应管及基本放大电路 第4章 晶闸管与功率电子电路 第5章 差分放大电路及集成运算放大器基础 第6章 多级放大电路与放大器频率特性 第7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第8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和运算电路 第9章 运算放大器的信号处理和产生电路 第10章 直流电源 参考文献 …… 电工学(电工技术)书号: 22833 ISBN: 978-7-111-22833-2 作者: 魏佩瑜 印次: 1-4 责编: 贡克勤 开本: 16 字数: 348千字 定价: 24.0 所属丛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装订: 平 出版日期: 2011-07-13 图书目录前言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3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 第5章 三相电路 第6章 磁路与变压器 第7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 第8章 继电-接触器控制 第9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