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滇国金印 |
释义 | 金印简介长期以来,代表着云南古代文明之光的古滇国,在中外历史学家的眼中,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除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寥寥几百字的记载外,再也找不到可供研究的任何历史文字记载了。因此,揭开古滇国之谜,成了史学界,特别是云南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金印来历金印发现1953年的秋天,一位汪姓古董商人拿着五六件青铜兵器想卖给博物馆。当时省博物馆的孙太初先生认真地看了这几件兵器后,发现它们的形制和文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已经出土的古代青铜兵器,对青铜器颇有研究的孙太初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几件青铜兵器的背后,可能孕育着云南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于是在请示领导同意后,他毫不犹豫地将汪姓商人手中的青铜兵器全部买了下来,但不知是古董商不愿说,还是确实不知道这些青铜兵器的出土地和收购地,孙太初始终没有问出青铜兵器的出处,这事成了孙太初心里急需解开的一个结。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太初与省文史馆的方树梅先生谈及此事时,又获知了一个与青铜兵器相关的重要线索。方树梅称在他的家乡晋宁县的小梁王山,抗日战争初期曾经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但他也只是听过传闻,从未亲眼见过实物。这件事情更加让孙太初牵挂了。 翌年10月,在孙先生的建议下,省博物馆抽派熊瑛、蔡佑芬两人到晋宁县作一次实地调查,调查的结果证明方树梅先生所说确有其事,但出土的地点不是在小梁王山,而是在距小梁王山南面不远的石寨山。熊瑛等同志还从石寨村农民手中又征集到几件青铜兵器及一件磨制的非常精致的古代石犁,将其与馆藏的青铜兵器一比较,果然在造形和纹饰上都有很多共同点。另据村中的老人说,这座小山也是村里的风水宝地,村里人去世后大都埋葬在此,多年以来石寨山的村民们在山上挖墓坑时,经常都会挖到各种青铜器,然而他们不懂,大都当成废铜卖到昆明去了,听说曾经被驻昆的法国人买去了不少呢。鉴于这些重要的调查线索,省博物馆决定马上报请上级批准进行一次清理发掘,以便弄清石寨山地下文物的状况,彻底揭开青铜兵器之谜。 金印现身谁也不曾料到,就是这么一座乱石遍地、杂草丛生、其貌不扬的小山丘,竟然埋藏着一个两千多年前的秘密。浩瀚的滇池东南角的这座自平地突起的小山丘,山形呈枣核形,南北两头尖、中间宽,西面岩石陡峭,东面较为平坦,最高处至地平面仅30多米,长约500米,最宽处约200米。山前有一小村,名为石寨山村,属晋宁县的牛恋乡。 消息传出以后,石寨山附近的城乡居民奔走相告,一连几天,整个工地周围的山上全是闻讯赶来的人群,有时多达数千人,就连附近几个县的农民都不断地涌到考古工地,他们都想看一看“滇王”墓出土的宝物。 金印印证后来经细查,这枚出土于6号墓漆棺底部的金印“通体完好如新”。印作蟠蛇纽,蛇背有鳞纹,蛇首昂首向右上方。印面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O.7厘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文乃凿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篆书,白文四字,曰“滇王之印”。根据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这一文献的记载,同出土的繁浩奢华的各种随葬品一起印证了石寨山就是一代滇王及其家族的陵寝地。 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一致的案例并不多见,因此,滇王金印的出土更显出它的与众不同和极高的考古价值。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为了统治边疆地区,往往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只要你称臣纳供,不对抗中央王朝,一般都以赐印、委派官爵等统治方式,来行使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西汉时,汉武帝曾在现在的晋宁设立益州郡。从现已掌握的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文献记载的汉代金印有1784年在日本博多志贺岛上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1955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滇王之印”蛇纽金印和1981年在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邗江县营泉镇北二号汉墓出土的“广陵王玺”,此玺龟纽金印、在印面尺寸、篆刻字体和印纽形制等方面与前两枚金印十分相似。这几枚金印的出土,充分印证了汉代中央王朝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也印证了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史记》中记载的真实可信。正是由于这几枚金印的出土,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如贵州省组织的对“夜郎王印”的寻找。人们也都期待着能够早一天将这枚同样记载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夜郎王”的金印发掘出土。 滇国滇国发现50多年过去了,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石寨山先后又进行了5次科学的考古发掘,一共发掘了89座墓葬,出土了各类文物数以万件。伴随着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及科学研究的步步深入,滇国神秘的面纱被揭开,石寨山已经成为云南考古事业的辉煌历史。如今的石寨山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晋宁石寨山考古发掘还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重要考古成就之一。 在云南的青铜时代,以滇池地区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王国——滇国,在滇池之滨,滇人的社会、文化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战国时,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楚国派将领庄踽率军进入滇池地区,“济湘沅以南征”,到达滇池地区后,庄踽以“兵威定属楚”。正当他欲返回楚国时,秦军攻克了楚属巫,黔中之地,阻断了庄踽的归路。至此,庄踽及其部属“变服从俗,以长之”,当了滇王。庄踽带来的楚人和当地的土著民族,在滇池之滨的千里沃野上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古滇国文明。 滇国文物出土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近40年时间里,考古人虽在晋宁石寨山共进行了5次正式的考古发掘,一共清理了86座滇国古墓,出土珍贵文物5000余件(套),揭开了厚厚的历史尘封,古滇王国被淹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露出了冰山一角。石寨山出土的数千件美轮美奂的古滇国文物,映射了古滇国发达的青铜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有滇国金印:石寨山6号墓出土。蛇钮,蛇背上有鳞片纹,蛇头向右上方。边长2.4厘米,高2厘米,重90克,篆书:“滇王之印”。据汉代玺印制度,诸侯王印无蛇钮之制,传世的四夷王侯(即外在臣王)及邑长之类亦罕见作蛇钮者,说明西汉时滇王身份特殊,和一般外臣王及内臣侯王均有区别。滇王金印的发现对确定石寨山墓地的性质、年代以及墓主的身份等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证据,其历史和科学价值之高,是任何一件滇国文物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贮贝器: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石寨山青铜文化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出土许多精美的贮贝器有很大关系。石寨山共出土各种贮贝器32件,较典型的如鎏金骑士贮贝器,此器高50厘米,盖径26厘米;器身上大下小,腰部微束,平底,底部有兽爪形三矮足,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登状,张口欲噬。器盖中央立一柱,柱上有一长方形平台,一佩剑鎏金骑马者立于其上,周围啡凭藿歉叻馀K耐贰? 铜鼓:铜鼓是滇国各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滇国青铜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件之一,类似中原地区商周青铜文化中的钟鼎重器。石寨山型铜鼓以晋宁石寨山出土最早、最多而得名。 铜扣饰:滇国铜扣饰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三种形状,有的正面镶嵌玛瑙、玉石及孔雀石等,有的为浮雕人物或动物图像。背面均有一矩形扣,扣饰之名即由此而来。滇国的扣饰基本为青铜制品,也有少量铜铸鎏金,总的扣饰数量在出土文物中所占比例较小,说明多限于滇国上层社会。在圆形和长方形扣饰上多饰以动物纹或动物图像,还有斗牛、舞乐、房屋、祭礼等内容,造型极其生动逼真。不规则形扣饰无固定形状,主要是根据器物表面的人物或动物的不同动态要求制作的,因此多呈不规则形。为了使扣饰的人物和动物不致松散影响整个构图的美观,特在扣饰的下端加铸横卧的一蛇或二蛇,以增强其整体感。滇国墓地出土不规则形的扣饰较多,而且多数是动物纹图案,如“虎豹噬牛”、“二虎斗牛”、“三狼噬羊”、“虎噬野猪”、“三水鸟”、“三头牛”、“立豹”、“虎头”、“螺蛳”等。 自庄踽以后至西汉中叶是滇国的繁荣鼎盛时期,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建筑业、冶金业、纺织、制陶、珠宝玉石器加工业等社会生产各方面的技术水平均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例如建筑,石寨山出土的滇国干栏式房屋铜铸模型,其底架及上层建筑均较完整,由于铸工精细,不仅整座房屋的全貌甚至连细部结构都看得非常清楚,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滇国建筑创造了条件。冶金,当时滇国生产的青铜器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种青铜文化媲美,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 滇国文明在滇池区域内经历了大约300–500年的历程,滇池之滨的千里沃野孕育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的这支青铜文明奇葩。由于不可知的原因或现在的考古手段所不能探究的因素,古滇国留给我们太多诸如滇国古城之谜。但是,随着石寨山文物的发现,使世人对石寨山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古滇国的千古历史之谜也将随着其它古滇文化遗物的不断发掘、涌现而真相大白。 随之出土的文物几乎代表了滇国时代青铜文化的精品,有贮贝器、铜编钟、带金鞘的剑、黄金珠、玛瑙、玉、车马饰和造型奇异的铜扣饰。它们价值连城,代表着一个淹没了的云南古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古滇王国的真实存在。 美轮美奂的青铜文化,是这个古老王国的背景,它们极其精美,工艺水平极高,其风格与造型与中原文化绝无相同之处,是一个在独立的地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毫不逊色的文明。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金印,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金印,埋藏两千年后,被考古学家们发掘于石寨山的泥土之中,古滇国的历史文化逐步凸现在世人面前…… 置身于滇文化的发祥地,面对如此厚重的古滇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你的心灵,必将受到深深的震撼与陶冶。 传说告别晋城,转眼之间,来到了滇池东岸的牛恋乡,这个地方之所以叫牛恋乡,这其中有一个美丽而感人的传说:这个村子以前有人把自己养的牛卖到了海口,牛因惦念主人,又游水从滇池中回来。村中风景如画,古人诗曰:“南湖北望四山峰,一发青痕在碧空;风约湖心平又凸,青山吐涮白云中。”值得一提的是,牛恋乡产金线鱼,这种鱼的形状很像白鱼,金色细鳞,大的不过七八寸,夏秋之际甚多,平时喜欢躲在石洞里面,下雨时由于洞中闷热才出来。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说:“金线鱼出滇池金线洞,金色鳞细,长不盈尺,味极鲜美,实为鱼中珍品。”清代昆阳知州刘安科,曾有一首五律介绍道:“金光飞一线,流入洞中天;遍梁游鳞活,都呈丽色鲜。何劳工笔画,不费绣针穿;大造真奇巧,滇池异族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