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弟弟 |
释义 | 1 汉语词语◎ 词语信息词目:弟弟 读音:dìdi ◎ 基本解释1. [younger brother] 2. 弟弟,同父母 (或只同父或母) 而年小于自己的男子。 3. 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 ◎ 详细解释1. 同父母、同父或同母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我有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 2. 称同族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如:叔伯弟弟,堂弟;远房弟弟。 3表弟,姑妈家和舅舅家比自己小的男子。 4. 悌弟。言弟能敬顺兄长。 《汉书·刘向传》:“ 舜 禹 忠臣, 周公 弟弟。” 颜师古 注:“弟弟者,言弟能顺理也。上弟音徒计反。”《汉书·黄霸传》:“孝子弟弟,贞妇顺孙。” 5、指同辈中有直系血缘关系(同父同母或者同父异母以及同母异父)的两个及以上男子中年龄小的一个或几个。 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 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 称小功以下为兄弟,大功以上为昆弟。——《仪礼·丧服》 联兄弟。——《周礼·大司徒》。注:“兄弟婚姻嫁聚也。” 又如: 弟老的(排行最小的); 弟郎(兄弟); 弟兄相狱(兄弟相互诉讼); 弟昆(弟兄); 弟息(弟弟与儿子); 弟道(做弟弟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弟妹(弟弟的妻子)。 5、泛指亲戚或亲族中辈分相同的而年纪较小的男子 [cousin]。 如:表弟,堂弟,妻子的弟弟,弟长(年少者与年长者)。 6、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多用于书信中 [used in place of “I”]。 如:小弟;愚弟 7、门生;学生 [disciple]。 如:徒弟;弟子孩儿(骂人语。婊子养的,妓女生的孩儿) 8、古代亦称妹为弟 [younger sister],因为是女孩子,所以又写做“娣”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9、因为弟弟的形象相对于哥哥柔弱,因此,也有人把具有阴柔气质的男子称为弟弟。 ◎ 其他翻译英文:[younger brother][little brother] 法语 frère cadet V家;镜音レン [镜音连] ◎ 相关小说1.《姐姐,我爱你》 2.《美少年之吻》 3.《草样年华》 4.《恶魔的天使》 5.《我的男友比我小》 6.《王子背后的天使①:小男友,超有型》 7.《美少年之吻》 2 2010年日本电影◎ 影片信息剧名:弟弟Otôto 导演: 山田洋次主演: 吉永小百合 笑福亭鹤瓶 苍井优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10年1月30日 日本 国家/地区: 日本 类型: 剧情 片长:126分钟 对白语言: 日语 更多外文名 About Her Broth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 title) (English title)Younger Brot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 剧情简介国宝级导演山田洋次向已故市川昆旧作致敬,讲述喜欢胡来的弟弟,与为他流泪为他生气的姐姐之间悠长细密的亲缘之情。 社会地位 弟 弟在如今的社会被看成是亲情的对象:他在一个家庭里是被照顾和宠爱的对象,是大家喜欢和被爱的对象! 3 张爱玲散文◎ 基本简介弟弟(张爱玲)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间他:“你把眼睫毛借约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而杀两头老虎,动行老虎蛋,那是巴斗大的锦毛球,剖开来像白煮鸡蛋,可是蛋黄是圆的。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命,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在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泼风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肋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去时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胃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的掣动的脸,看着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拍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陈寒冷的悲哀。 细腻的情感 张爱玲的散文非常地注重日常生活的诗意栖息与世俗生活的心灵契合;注重写眼前之景与心灵的感动,在不经意中传递细腻的情感。《弟弟》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 回忆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来刻画人物,最为突出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所用的对比,不只是姐弟两人外貌、气质和生活态度的对比,更是童年生活的热烈、欢快、自在与后来环境的冷酷、人物的冷漠的对比。作者写了人的变化,也写了人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弟弟从小被大人们娇惯,在玩笑、惋惜、称赞中生成了虚荣;有了后妈以后,不再享受着家庭应有的温情,他内心消沉,滋长着平庸和冷淡。与弟弟的变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姐姐对弟弟不变的爱——前半部分表现为直接的疼爱和宽容,后半部分则表现为气愤、忧虑和深深的悲哀。细细的品读文章,在如烟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真挚感情。 张爱玲的《弟弟》是一篇很小的散文,和《钱》、《穿》、《吃》等一起放在《童言无忌》中,初次读到它时,有一种“含笑的泪”的复杂感受,说的是小时候关于“弟弟”的一些很平常的故事,但里面却透着“姐姐”对“弟弟”的爱惜之情以及对“弟弟”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深感无奈的悲哀。 散文开头作者就以一种孩子式的嫉妒口吻说“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是怎样的美呢?作者没有直接说他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呀,红红的苹果脸蛋呀,而是用一种生活化的调侃写到“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小嘴”、“大眼睛”、“长睫毛”,这样的小孩子,自然是非常可爱的。他还很珍爱自己的美,对于别人借他的长睫毛,他总是一口回绝;听到别人说某某太太漂亮,他竟然天真的问道:“有我好看么?”读到这里我们可能已经忍俊不禁了,“弟弟”着实可爱,不仅是一个外表很美的小孩子,也是一个内心单纯的小孩子,他的“爱美”的表现,我们看到的不是成人弄虚作假的虚荣,而是儿童的认真。作者还写到了“弟弟”因为“妒忌”毁坏她画的图,这是因为他老是在心理上感受到压迫,有很多“姐姐”能做的事但他却不能做,对于一个小孩子尤其是男孩来说,这肯定会冲击到他小小的自尊心的,所以他会不开心,会去以毁掉“姐姐”东西的方式来发泄心中小小的委屈。写到到这里,作者写了“弟弟”的“虚荣”和“妒忌”,似乎都是在列举他的缺点。但是,细细读来,我们非但没有对这样的“弟弟”产生讨厌的情绪,而是越来越喜欢他,其实作者从来都没有责难过“弟弟”:“弟弟”的“虚荣”,是孩童式的虚荣,并且他真的是很可爱呀,长长的睫毛扑闪扑闪的,大大的眼睛明亮若春水;而弟弟的“妒忌”,只是因为他年纪小,很多东西不能吃,很多事不能做也做得没有“姐姐”好。所以,作者是满怀着对“弟弟”的喜爱和怜惜之情来写他的,这在后面写到和“弟弟”玩游戏的场景时就很明显的表露了出来。作者说他们游戏时总是“我出主意”,他们分演《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姐姐”演月红,使一口宝剑,“弟弟”演杏红,使一只铜锤,两个人用着自己无所不及的想象力借助着外物诸如锦毛毯虚拟着一幕幕热闹的英雄剧。在这游戏中,“弟弟”更表现出了他可爱的孩子气,如任性不听“姐姐”调派啦,然而他实在“秀美可爱”,所以有时候还是让他来编故事,但是这故事却是幼稚老套得很,所以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这个时候的“弟弟”,调皮、任性、天真,是一个爱玩闹的快乐无邪的小孩子。 但是,时间使人们成长,也让人们不断地失去。“弟弟”不再是那个天真无忧的小孩子,也不再是那个因为好强去编简单故事的小孩子,在大家眼中,他逃学、忤逆,他没志气,他“劣迹斑斑”,所以“我”才会比谁都气愤,都失望。后来,在饭桌上发生的事更让作者寒心,为了一点小事,“父亲”打了“弟弟”一个嘴巴子,“我”在一旁心痛得直掉眼泪,并气愤得冲进浴室咬着牙发誓要为“弟弟”报仇,但是,“弟弟”呢,他已经忘了那回事,在阳台上踢球去了,看到“弟弟”这副样子,“我”再也哭不出来。文章到这里就完了,作者没有再写下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好好的一个小孩子会变成这样?是因为缺少爱吗?他的亲身母亲离开了他,他的姐姐也因为住校不能关怀他,他还有一个继母,但是从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来看,继母对他也是不好的,至于父亲,在饭桌上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他只是在扮演着一个暴力霸道的封建家长而已。“弟弟”的处境就是这么苍凉孤独,亲身母亲离开了他,姐姐长期住校,他除了要忍受继母的责难和漠不关心,还面临着父亲无常的打骂,这样的少年生活一点一点磨去了他的自尊心,他不要强了,也不撒娇了,他变得乖戾,他开始在大堆的连环画中寻找自己失去的快乐,他还学会了忍受和不在乎,对于一个经常受伤害的人说,这也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无奈方式。这些,张爱玲是满怀着悲愤在写的,她要写的,无疑是“弟弟”的成长悲剧,也是当时许多生活在那种时代类似家庭里的儿童的悲剧,他们最不幸的,不是在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家庭所给予的温暖和健康的教育,以至让他们一辈子都戴上无法摆脱的精神枷锁,而是他们要用自己并未成熟的心灵去体味这种生存环境的残酷,并且以自己弱小的身躯对这种生存压迫和不公做出反抗,然而,我们知道,由于他们只是孩子,由于他们自身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性,要做到这些又是何等的渺茫! 姐弟之情 在文中,张爱玲先写“弟弟”小时候的活泼可爱纯真,其中关于童年时姐弟间和谐、快乐的记忆是多么的温馨、幸福!这其中总是洋溢着浓浓的姐弟之情,体现了一种真挚的温情美。 生活困境担忧 而后面作者写到“弟弟”的变化,更表现了作者对“弟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对“弟弟”所处生活困境的不平和担忧。作者揭示了“弟弟”那种不自觉的国民劣根性,哀其不幸,更痛其不争,她所表现出来的对特殊时期孩子命运的“寒冷的悲哀”,是作家高度人格修养的体现,所以她除了叙写“弟弟”的悲哀,叙写那个时代儿童的悲哀,还意在唤醒战时沦陷区中病态沉睡的人们,有着鲁迅“呐喊”式的现实主义力度。 人们都说,张爱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说难读,她的小说,因为有鲜明突出的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充满象征意味的环境渲染,我们能较为容易地走进作者给我们创造的艺术世界,也能够较真切地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人性的病态扭曲所带来的深刻的人生荒凉感。在她的小说中,她更多的是扮演一个理智的旁观者形象,她立在香港、上海那些浮华的大都市中,像一个画家冷峻地勾勒出那些在资本主义金钱观和封建传统道德双重冲击下逐渐迷失的各色人们,这画中,有他们变幻无常的人生,也有他们漂浮寂寞的爱情,有他们之间的彼此仇视、报复,也有同类间相互依靠的惺惺相惜。她用近乎悲剧的手法给这些可怜的人们安排着各种惨淡的结局,没有掩饰,没有美化,这就构成了她小说的特有风格:寂寞和苍凉。但是她的散文不一样,她的散文是别有一番味道的,如果说她的小说是一杯苦咖啡,有着沉重的味觉力量,那么她的散文就是一壶中国茶,似淡似苦,若暖若清,得好好的品味。她的散文,由于多了一分作者主观情感的关照,更多地是在直接表现她的思想和生活旨趣,因而显出淡淡的温情美和生活美,比如说她在《弟弟》中抒写的亲情,还有她写的关于自己对音乐、绘画、服饰种种独到心得,无不表现了她对生活的审美热爱,此外,还由于她所写的是自己亲历的事,是自己最亲的人,她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地去施舍她近乎高贵的怜悯,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从而使她的散文更富有人情美,更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主体风格,她的散文当然也不能避免。《弟弟》中“弟弟”的成长孤独就是一种苍凉,那种亲子之情的冷淡也是一种苍凉,最后“我”的同情和忧愤又是一种苍凉。在张爱玲的散文中,这苍凉的氛围总是从人类最亲密的关系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既而扩大到整个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状态,也渗入到那无常而又渺小的生命之中。 苍凉与温情,是《弟弟》中两种相互依存的风格,只是温情最终变为悲哀,被铺天盖地的苍凉所淹没,成了一种震撼的感动。天真无邪的童年、欢乐温馨的游戏,所有善的,真的,美的,作者都曾小心翼翼的把它们捧在记忆的手中,但最终还是免不了摔碎的结局,然后留给我们的,是一地依旧美丽但却扎手的碎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