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帝都篇
释义

帝都者,唐虞(1)以前都有地而名不著,夏商以后始各有所称,如夏邑(2)、周京(3)之类是也。王畿乃四方之本,居重驭轻,当以形势为要。则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4),则又巩金瓯(5)之要道也。故序大凡于篇。

作品名称:帝都篇

创作年代:清朝

文学体裁:爱新觉罗·弘历

作者:爱新觉罗·弘历

作品原文

帝都篇

帝都者,唐虞(1)以前都有地而名不著,夏商以后始各有所称,如夏邑(2)、周京(3)之类是也。王畿乃四方之本,居重驭轻,当以形势为要。则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4),则又巩金瓯(5)之要道也。故序大凡于篇。

天下宜帝都者四(6),其余偏隘无足称。

轩辕(7)以前率荒略,至今涿鹿(8)传遗城。

丰镐(9)颇得据扼势,不均方贡洛(10)乃营。

天中八达非四塞,建康一堑何堪凭(11)

惟此冀方(12)曰天府,唐虞建极(13)信可征。

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14)北居庸(15)。

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16)粳(17)。

幅员本朝大无外,丕基式廓连两京(18)。

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

金汤(19)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勖其钦承。

作品注释

(1)唐,即陶唐氏,传说中夏代以前以尧为领袖的远古部落。相传居于平阳(山西临汾西南);虞,即有虞氏,其首领舜为尧的继任者,相传居于蒲阪(山西永济西蒲州镇)。但是,据古史传说和考古资料来看,尧、舜时期,由于洪水泛滥,旱涝无常,他们的居地一直处变动不居的状态,据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越州余姚县,顾野王曰:‘舜后支庶所封地也,舜姚姓,故云余姚’”,“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及妫州历山、舜井,皆云舜所耕处”。这说明舜的活动史迹有三处,即浙江余姚、山东雷泽和山西妫州。史树清先生据上述记载和河姆渡遗址发掘情况,提出河姆渡遗址姚墟说(参见史树清《鉴古一得》第189-191页,学苑出版社2001年)。《史记·夏本纪》说:“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也许正是由于当年南方洪水肆虐,导致了尧舜部落从浙江余姚到山东雷泽再到山西妫州的迁徙。由于频繁迁徙,都城建设不具规模,缺乏准确记载,所以这里说他们“都有地而名不著”。

(2)夏邑即夏朝的都城,据史书记载共有三处:始都阳城(河南登丰东),后迁斟□(登丰西北),再迁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另外,考古发掘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一般被认为是夏朝所留。

(3)周京即西周镐京,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西周,都镐京(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

(4)“在德不在险”,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系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的重要观点。据该书记载 :“(魏)武候(携吴起乘船一引者)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5)金瓯,原指盛酒器。比喻疆土完固。《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6)这里主要是指西周镐京、东周洛邑(洛阳)、汉唐长安(西安)和明清北京。

(7)轩辕,即黄帝。《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唐司马贞《索引》引皇甫谧曰:“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8)涿鹿,地名,在河北西北部桑干河流域,汉置涿鹿县。该县东南有涿鹿山,相传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即此。

(9)丰镐,丰亦作沣,指丰京,西周文王时建于沣水西岸;镐,指周武王时建于沣水东岸的镐京。此两京均系形势险要的战略要地。

(10)洛,即洛阳。西周末年,虽然周天子据有镐京这一战略要地,但由于不修德政,对天下横政暴敛,遭到诸侯国和少数民族的反抗,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导致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即位,迫于诸侯反叛和戎族攻击,东迁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此时周天子权威逐渐衰落,很多诸侯国已各自为政,不能如期朝贡,使周王室在政治和经济上日益受制于诸侯,并最后走向了灭亡。

(11)建康,即古都南京。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南京清凉山设金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公元229年,孙权把都城迁至秣陵,第二年改名建邺。公元313年(西晋建兴元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为建康,东晋、南朝皆都于此。一堑,指长江。此句意思是说,由于东晋、南朝的汉族统治者狭隘的民族政策,虽据有长江天险,仍无法阻止羯、氐、羌、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割据状态。

(12)冀方,即北方。冀,古九州之一,包括山西全省,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天府是指物产富饶,形势险峻的地方。《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三国时,蜀国都城成都亦被誉为“天府之国”,即取此意。乾隆称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为“天府”,亦取此意。

(13)极,指房屋的中栋。《后汉书·蔡茂传》:“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这里指尧、舜时期所建的早期都城。

(14)河即黄河,济乃济水。《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据《水经注·济水》,济水源出河南济源县王屋山,其故道本过黄河而南,东流至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后下游为黄河所夺,惟河北发源处尚存。

(15)居庸,即居庸关。

(16)东吴,三国时的吴国,因皇室姓孙,亦称孙吴。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鄂(湖北鄂城)汝鄂为武昌,称臣于曹魏,魏封其为吴王。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吴国,不久迁都建邺。占有今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280年为晋所灭。东吴系指我国东南沿海富庶地区。

(17)秔,粳的异体字。我国栽培稻的一个亚种,米质粘性较强。上述两句的意思是说,北京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经济交通便捷,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把南方的稻米顺利地运往京师。

(18)丕乃大也。式通试。廓,开展,扩张之意。两京,指北京和沈阳。

(19)金汤,金城汤池之简称。金以喻城之坚固,汤喻沸热不可近。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清垂国百余年关键在“德”,朕欲兢兢业业以先世德政勖勉,使大清基业发扬光大,传之永远。

作品碑刻说明

刻有乾隆御制《帝都篇》的碑刻有二。其一,在永定门外燕墩。据清朝于敏中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九十,《郊埛南》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其制,砖为方台,高二丈许。北面西偏门一,以石为之。由门历阶而上数十级,至台顶,缭以周垣。碑立正中,形方而长,下刻诸神像,顶刻龙纹,面北恭镌御制《帝都篇》,面南恭镌御制《皇都篇》,均清、汉书。”其二,埋藏于先农坛墙外京青食品厂院内地下。此碑原处天桥十字路口西北方的“斗姆宫”内,民国时有人将它移至先农坛东北外坛墙下,后又移至先农坛内坛东北角,因历久风尘,埋地下。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专家们多年探索查找,于2005年初春发掘出土。该碑由碑顶、碑身和底座等部分组成。其中碑身为146平方厘米截面、高320厘米的方形石柱,四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帝都篇》。汉文部分与《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九十,《郊埛南》所录《帝都篇》文字基本相同,唯结尾处有“乾隆十有八年岁次(在)癸酉孟夏月御笔”字样,其后有乾卦圆形章和隆字方形章。

作品简析

这首诗详尽描述了北京作为帝王之都的意义和价值,比较生动具体地表达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险”和“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9: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