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
释义 | 证件简介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是指中国自1984年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身份证明性证件,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累计制作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11.4亿份,实有持证人数达9.6亿。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塑封而成,比较容易被伪造。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 证件由来居民身份证,作为中国国家法定的身份证件,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证件规格统一,由执法机关制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不受时空范围的限制,而且携带、使用方便,不易伪造。居民身份证具有无法替代的严肃性。 建国后,中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 1986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中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对居民实施户口证件化管理。 1984年至1991年,是中国颁发居民身份证的试点和集中发证阶段。1984年发证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进行,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天津等九大城市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借鉴国外证件技术的制作工艺,制定了制证技术行业标准,举办了几十期发证组织工作和制设备与制证技术培训班。 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面世,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 各方曾就居民身份证是否要有“婚姻状况”、“职业”等内容进行过争论和探讨,综合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不列入身份证内容。 技术含量在20世纪80年代制发一代身份证的时候,受当时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制证材料、制证技术、防伪性能等各方面与现在相比有不少的缺陷:一、是防伪性能比较差;二、是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制作周期也比较长。三、是核查的手段比较落后,辨认效率低。 为了提高证件的防伪性能,中国从1995年7月1日起启用新的防伪居民身份证。证件采用了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使用这一技术后,身份证几乎不可能无损剥离,任何企图变造已经处理过的信息的行为,都将使全息图象遭到破坏,有效地防止了伪造、变造。 1999年10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国家为每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就编定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从该日开始,可以为申领、补领、换领证件的公民颁发18位号码的居民身份证,此前颁发的15位编号的身份证仍然有效,有效期内不必换发新证。如果持证人要求换领的,可为其换发18位号码的居民身份证。在换领、补领新证的同时收回旧证。 所含信息居民身份证上用中文(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情况同时用中文和当地通用文字)表示以下项目: 姓名(第一代身份证用手写的方式解决冷僻字问题,第二代身份证字库增大,但没有冷僻字的解决方案)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中规定的是“住址”) 18位公民身份号码(1999年之前,居民身份证编号为15位) 证件的有效期(未满十六周岁:五年;十六周岁至二十五周岁:十年;二十六周岁至四十五周岁:二十年;四十六周岁以上:长期) 签发机关(第一代用印章形式) 使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如下情况时需要使用身份证: 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 兵役登记; 婚姻登记、收养登记; 申请办理出境手续;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规定,遇有下列情形时,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经出示执法证件可查验居民身份证: 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 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时,需要查明现场有关人员身份的; 法律规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暂停使用200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施行,应用IC卡技术、可机读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正式换发。 2011年10月29日通过的关于修改居民身份证法的决定规定,一代身份证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2012年1月1日前领取的居民身份证,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2012年5月30日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2013年1月我国将全面启动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和停用一代证。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积极主动服务,年底前全部完成为持一代证公民换发二代证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