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第七封印
释义
1 1957年瑞典电影

《第七封印》英格玛·伯格曼导演作品,1957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作品探索了死亡及宗教的奥秘。剧情由下棋延伸到对宗教和上帝的讨论,并巧妙地折射出一个个的不同社会层面。有评论称如果一个男人在告别人世之前看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最好选择《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后哲思:一个男人怎样做到虽死犹生。

中文名:第七封印

外文名:The Seventh Seal

制片地区:瑞典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贡纳·贝宁斯特雷德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57年2月16日

主要奖项: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基本信息

英文名:The Seventh Seal、Det Sjunde Inseglet导演:Ingmar Bergman 英格玛·伯格曼

上映日期:1957年2月16日 瑞典

地区:瑞典

语言:瑞典语

色彩:黑白

演员:Gunnar Bjornstrand

Bengt Ekerot

Nils Poppe

Max von Sydow

Bibi Andersson

Inga Gill Maud Hansson

Inga Landgré

Gunnel Lindblom

Bertil Anderberg

Anders Ek

Ake Fridell

Gunnar Olsson

Erik Strandmark

内容简介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骑士布罗克和他的随从可以说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布罗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在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归来后,发现自己的祖国被瘟疫吞噬,而东征的行动也是一次十足的虚妄之举。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遇到了迎接他的死神,但他不甘于在空虚中死去,他与死神展开了一场战斗--以棋对弈,布罗克一直在思索的痛苦中,他感觉到生命的虚空和上帝的飘渺,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似乎毫无价值,于是他说"我要利用这个缓期,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他在向神父(其实是死神假扮的)的忏悔中,对上帝提出了根本的质疑"空虚像一面镜子,在里面映出空虚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惧。难道人真的无法看到上帝本来的面目么?他为什么总是隐藏在那些不切实际的神迹之中?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我又怎么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愿意信上帝却无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愿意相信也无法做到的人,他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我要的不是假设,是智慧,我要上帝亲手来显示他自己......"布罗克是一个痛苦的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生命充满了重负,同时他是唯一与死神能够彼此沟通的人,也因此而被自己折磨着。而布罗克的随从却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对一切事物抱着平静而习以为常的态度,同时也时常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提醒着周遭的人保持自我的清醒。对于死亡和命运的荒谬他从不报以任何的不满和疑问,他明白一切,也接受一切。他是一个顺应着生活并学会在其中嘲谑的人。

假冒伪善的人便是那个神学院毕业的拉法,他徒然地有着上帝的学问和道德却行使着不义的事,他盗窃死人的财物转手倒卖,他也挑拨人与人的关系自己做看客。当年正是他欺骗了布罗克加入十字军,而如今他的欺骗手段越来越卑劣,最终他的生命被瘟疫吞没。在混沌中生活的人或许代表了很大多数人的形象--铁匠、铁匠的妻子、剧团里的斯卡。而这样的人恰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最多的,他们靠一些生活的本能维持着,没有明确的信念和道德观,也没有对自我的反省意识,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满足物质和身体的需要。斯卡曾说自己最适合扮演死神的角色,而且还念了一段台词,可惜这一切对他的生命毫无触动,当死神真正找上他的时候,就表现出卑微的奴性和残缺的人格。

基督教是一神教,圣经中是没有死神的。为什么影片《第七封印》中的审判却来自死神呢?

伯格曼是从死亡入手来看待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这是我理解影片的基本出发点。

伯格曼的死神是某一个侧面的上帝;上帝在伯格曼的视点看来,是审判和死亡的那个上帝。也许,伯格曼潜意识里根本就感到自己是不可能见到荣耀、喜乐、和平的上帝的。他站在骑士及其朋友的中间,而又坚信最后会有得救的人,即马戏演员夫妇及其孩子,他们生活在新耶路撒冷的纯洁、稳固的天国里,目睹骑士一行跳着死亡之舞,走向永恒黑暗之地

骑士布罗克说:“我会记住这一刻,这祥和的黄昏…还有野草莓和牛奶,你在暮色中的脸庞…米克尔的睡姿,约瑟夫弹着鲁特琴。我会竭力记住我们说的每句话。我会小心地珍藏这段记忆,就像捧着满满一碗牛奶一般小心。这会是我生命中闪光的一刻…”-我最喜欢的一段独白(ID:cnsdpb)

相关评论

伯格曼的直接是这部电影的力量所在:无论是对待善还是恶,他都毫不妥协。

《第七封印》是一部恐怖电影,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恐怖的一部电影。

生命的意义何在?上帝是否存在?从来没有人像伯格曼那样强有力的回答过这些问题。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关注了生命和死亡。

《第七封印》是最有力的“信仰”电影。

幕后制作

片名来自《圣经》中的《启示录》——“羔羊揭开第七印的时候,天上寂静约有二刻。”影片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俯拾皆是,无论是死亡的造型,还是盘旋空中的黑鹰,均有着耐人寻味的涵义。这些形象已成为电影语汇的基石,被后人反复模仿。不过,对宗教不感兴趣的观众会觉得本片很难欣赏,因为太过沉重。

【伯格曼的上帝】

假如和很多人说的那样,伯格曼阴暗荒凉的《第七封印》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第七封印》不是一部简单关于厌世的电影。如果这部电影你看过三次,那么每一次你都会获得新的理解:事实上,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伯格曼在这部电影中玩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你必须清醒,区分预设的信仰和真正的信仰。上帝在这部电影中无处不在,在滑稽的小丑和新生的婴儿身上,在晨起的景象中,在歌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上帝的身影。但是假如我们执着于预设的理解,我们就不能真正的感知上帝,因为我们过分地把社会强加给上帝的属性当作他的本质。上帝,伯格曼告诉我们,要比那些预想宏大的多。

也可能伯格曼并不是在质疑预设的信仰。布罗克睿智的护卫延斯拒绝了基督教信仰,甚至在面对死神的时候,他也拒绝像懦夫那样死去,除非在最后一刻体验到生命的胜利。延斯是悲观厌世的布罗克的衬托:除了要面对残酷的现实之外,两个人都对生命和信仰有所领悟,但布罗克紧紧抓住“信仰”最后的残片,不愿堕入永恒的诅咒,而延斯,则相信地狱就在大地之上。如果他相信死后的世界,他不能对布罗克的信仰视而不见,对于他来说,上帝只是存在于醒悟的心灵之中,并且,他选择了接受无神论,和他痛苦的存在。

【摄影】

伯格曼对移动摄影机没什么兴趣,在这部电影中,大量存在的长镜头和静止镜头为《第七封印》增添了荒凉感和庄严,颇有几分中世纪道德剧的感觉。摄影师根纳·费休使用的黑白色调使这部电影更加恐怖。死神出场时的一袭惊艳的黑衣,黯淡的背景,加强了这部电影的表现主义氛围,北欧艺术家们或多或少都有的倾向。

【历史上的中世纪】

电影中对中世纪瑞典的描绘并不准确。从十字军返回的骑士不可能碰到黑死病,因为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于1271年,而席卷欧洲大陆的黑死病发生在1348年。除此之外,苦修运动是从国外传入瑞典的,对巫师的大规模迫害发生于15世纪,电影中关注的生死主题也更像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范畴。不过,电影中还是有一些形象来源于中世纪艺术,例如,伯格曼曾经说过,与死神弈棋的镜头就是来源于15世纪80年代的教堂绘画。

【伯格曼谈《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变成一部公路电影,自由地横扫于时空之间,同时对这样的跳脱完全负责。我把剧本交给史凡斯克之后,各方反应都极冷淡。接着《夏夜的微笑》开拍,并于1955年的圣诞节上映,虽然遭到各种明枪暗箭式的攻讦,却非常成功。1956年5月,它在坎城影展上放映,并且获奖,我去马莫市向碧比·安德森借钱,因为当时她是我们这一群人里最有钱的一个。然后我飞去坎城见史凡斯克的老板笛姆宁,他在旅馆里正得意忘形地忙着把《夏夜的微笑》的版权卖给任何一位感兴趣的江湖郎中。这样的经验对他来说还是“光良的一首歌”——第一次!唯一能够打败他的沾沾自喜的东西,就是他自己的天真。我把被完成的《第七封印》剧本放在他面前说:“要还是不要,现在是你唯一的机会,卡尔!”他说:“要啊!可我得先看一看!”“你都把它否决掉了,怎么会没看过?”“是吗?大概我没仔细读吧!”我被迫承诺会尽快把电影杀青。扣掉往返外景的时间,我们只有三十六个工作日,同时还得在制作费上束紧腰带……

最后一场死神带领流民跳着舞远去的戏是在HOVS HALLAR拍摄的。当时碰到暴风雨要来,我们收拾工具,正打算离开。我突然看到一块奇异的云,顾纳·费修马上又把摄影机架好,可是有好几位演员已经回我们住宿的地方几位器械组的工作人员和游客就在完全搞不清楚的情况下披挂上阵,加入舞蹈。后来变得非常著名的那一场在黑云下的死亡之舞,其实只是一场在几分钟之内完成的即兴之作。世事就是这样难以预料。结果我们居然在三十五天之内就把电影杀青了。

《第七封印》是少数几部真正深得我心的电影。原因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它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有一点疯狂,有一点愚蠢,同时还有点急就章。但是我认为它一点都不神经质。充满了生命力与意志力,也能够以激越的欲望及热情来申述它的主题。那个时候我仍然深受宗教问题所苦,夹在两种想法当中,进退不得。两边都在各说各话,于是我童稚的虔诚与严苛的理性就处在类似停火的状态之中——骑士和他的圣杯之间还没有出现神经质的情节。片中还带有温馨家庭式的幽默感。造就奇迹的是小孩:玩杂耍的第八个球必须在空中保持静止万分之一秒——那令人屏息的一刹那!

其实我的卤莽相当惊人,当时我敢拍的东西,现在我绝对不敢拍。骑士作完早祷之后,正准备收拾自己的棋具,他转过身,看见死神就站在那里。“你是谁?”骑士问。“我是死神。”那个时候我仍怀抱着孩提时残存的虔诚信仰,天真地相信有奇迹似的救赎存在。但是我也传达了我现在相信的事。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神性,但那完全属于现世,我们找不到非世俗的解释。于是,在我的电影中,就存在着一种残余的、但不神经质的、诚实而童稚的虔诚信仰,这种信仰和严苛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安然共存。

《第七封印》绝对是我最后一部讲信仰的电影。这个观念是我父亲从我小时候就遗传给我的。在拍摄《第七封印》的时候,为某人或某事祈求祷告是我生活中的重心。祈祷对我来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

在《第七封印》中有一场令我又爱又怕的戏,也就是RAVAL死在黑森林里一棵大树后的那一幕;他把头埋进土里,恐惧地大声嚎叫。这一幕我本想用特写,后来我发觉距离远一点更能增加恐怖的气氛。于是我在RAVAL死的时候,故意让摄影机继续长拍。就正此刻,如同舞台一般的神秘幽谷上,突然出现一道惨白的阳光。当天一整天都是阴霾的气候,正巧在RAVAL死的那一刹那,阳光就像预先排演好似的突然出现了。

我对死亡的恐惧和我的宗教信仰互有关联。有一次我去做一个小手术,不幸被注射过多的麻药。突然就和现实脱了节。时间都去那里了?这是那么万分之一秒的事。我猛然醒悟到:这就是死亡!本来我一直认为从存在到不存在,中间的转变过程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对一个不断恐惧死亡的人来说,那次经验不啻为一大解放。不过,我也觉得有一点点悲哀,本来还以为灵魂出窍后会遇到不同凡响的经历,但显然并非如此。存在之后,马上就接着不存在。这可真是令人心安的想法。本来我觉得不属于现世的一切,是如此神秘而可怖。其实它们根本不存在。现世就是一切,所有的真实都存在、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中。而我们也不断地穿梭于彼此的生命之间,互相影响。

对于史凡斯克来说,《第七封印》突然摇身一变,成为瑞典电影黄金时代纪念影展上主打的辉煌巨作。这绝非当初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可怜它却被迫在令人窒息的首映晚会上粉墨登场:一群衣着华丽的观众,鼓号齐鸣,还加上笛姆宁的演说——可怕极了!我竭尽全力企图阻止这样的首映方式,但是我无能为力。人类因为无聊而产生的恶意毫不留情地污染了每一件事物。之后,《第七封印》夹着燎原之势席卷全世界。我收到各方热烈的反应。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及痛苦。但是我永远都无法原谅它的首映典礼。(节选自《伯格曼论电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精彩花絮

·拍摄影片中死神和他的追随者们离去的一幕时,有些演员已经回家了,伯格曼只好使用了一些旅游者和技术人员做替身。

·电影15分钟时,延斯和布罗克进入的那个教堂只不过是一个挂在前景中的一个模型。

·加纳尔·林德布洛姆扮演的角色没有名字,而且直到电影快要结束时,她才说出一句台词:“结束了!”

·在所有伯格曼制作的电影中,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之一。

·电影名字第七封印出自圣经启示录。

精彩对白

Antonius Block: Nothing escapes you!

Death: Nothing escapes me. No one escapes me.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无物能逃脱你手!

死神:无物能逃脱我手,无人能逃脱我手。

Antonius Block: Who are you

Death: I am Death.

Antonius Block: Have you come for me

Death: I have long walked by your side.

Antonius Block: So I have noticed.

Death: Are you ready

Antonius Block: My body is ready,but I am not.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你是谁?

死神:我是死神。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你是为我来的吗?

死神:我已经随你走了很久。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我注意到了。

死神:你准备好了吗?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我的肉体准备好了,但我还没有。

Death: Don't you ever stop asking

Antonius Block: No. I never stop.

Death: But you're not getting an answer.

死神:你不能停止询问吗?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不,我决不停止。

死神:但是,你不会得到任何答案的。

Antonius Block: Faith is a torment. It is like loving someone who is out there in the darkness but never appears,no matter how loudly you call.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信仰是一种折磨。就像你爱的人沉入了黑暗,再也不会现身,无论你怎样高喊都没有用处。

Girl: It is finished.

女孩:结束了。

Mia: You don't look so happy.

Antonius Block: No.

Mia: Are you tired

Antonius Block: Yes. I have boring company.

Mia: You mean your squire

Antonius Block: No,not him.

Mia: Who do you mean,then

Antonius Block: Myself.

米娅:你看起来不怎么高兴啊。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是的。

米娅:你厌倦了?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我有一个烦人的伙伴。

米娅:是你的随侍?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不,不是他。

米娅:那你指的是谁?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我自己。

[Death approaches Antonius Block]

Antonius Block: Wait a moment.

Death: You all say that. But I grant no reprieves.

[死神走近安东尼奥斯·布罗克]

安东尼奥斯·布罗克:等一下。

死神:你总是这样说,但是,我不再容许拖延。

穿帮镜头

·在巫婆的森林中,你可以看到公寓的窗户。

·暴风雨中,一群人进入了城堡,但他们的衣服根本没有湿。

·当死神重新摆放乱掉的棋子时,“王”已经坏了,但在下一个镜头,“王”又完好如初。

·死神称他记得棋子的位置,但当他重新摆放的时候,很明显和棋盘被掀翻前不同。

背景资料

"第七封印"是七个印封中的第七个。约翰时代的书,都是写在卷上,一页页的蒲草纸或羊皮卷,可以长达10公尺,卷起来,再以黏土或蜡封好。约翰看到的书卷记录了神为这世界准备的一切。用七个印封住,显示书卷的内容非常重要,"唯有羔羊(基督)配开书卷"。

羔羊揭开七印时,分别出现了种种异象。按照基督主内的理解,神正在导演人类的历史,他甚至使用敌人来成就他的旨意。整个基督文明中,和我们儒家的“人性本善"不同,自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听从撒旦服用"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开始,人就带有"原罪"。

当第七封印被揭开时,"天上寂静约有二刻",然后,七位天使吹响了七号。七号的审判和七印的审判一样,都只是局部的审判,神最后和全面的审判仍未到来。

第七号的吹响,宣称王的降临。这时就不能回转了。那要来的审判不是局部的,乃是要全面的毁灭,即碗的审判。但在七号审判和碗的审判之间,约翰看到神与撒旦的争战,看到地上的一切罪孽、邪恶、逼迫和苦难的根源。神终于将他震撼,撒旦的失败就注定了。撒旦在基督舍身十字架的时候,就已经被击败了。撒旦在他的子民额上打上兽的印记,而神则在他的子民额上打上神的印记。我们现世的人,过去的人,将来的人,都将凭借自己额上的印记受审,我们的生存就成为了两个印记之间对我们额头的争战。十字架即寓含人类的兽性欲望(横)与上帝的神性意志(纵)相交叉。

而耶稣究竟是被谁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呢?

是犹大的背叛,是法利赛人的虚伪,是大祭司的妒嫉,是罗马兵丁的残忍,是彼得的盲目,是围观群众的麻木,正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种种罪恶与缺陷钉死了耶稣。耶稣是无罪的,他的就义是为了承担我们的罪,用他的宝血洗脱我们的罪,人才能成人。这一切都是神的救赎计划,也就是《旧约》、《新约》的基本意图:神与人的约定。这一点即使是无神论也非常容易接受:基督教为平衡我们人类的弱点而存在。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相关解读

虽然dvd封套上着黑色斗篷,面色苍白,皮肤松弛的死神,的确让人望而却步,影片并不像我想象中和传闻中的那么晦涩难懂,这部片子甚至可以说是“好看”,当然这还稍稍取决于你对“好看”的定义。一部与“死亡”紧紧关联的片子,不见得是所有的人能够觉得好看的。正如dvd中评论影片的Cowie说到,当年他们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时候,他的祖母无法忍受电影里屡屡谈到死亡,于是站起身来,大声说“这部片子讲死亡讲得太多了,我要回去准备晚饭了。”,走出了影院。而Cowie和他的父亲看完了影片,并且在剩下的整个晚上都在谈论着《第七封印》。

它“好看”,因为它就好像是一个融合体,糅入了生命中人群中的种种色。这边厢骑士布罗克刚刚与死神下过棋,那边厢镜头切到美好的清晨,马戏团演员jof刚刚睡醒,出了马车,即欢快的在草地上翻了几个跟斗,与马儿开了几句玩笑,依稀看见了圣母扶着蹒跚学步的圣婴走过草地。这一边骑士,仆人,与jof夫妇等在海边的黄昏中享用过,新鲜的野草莓和新鲜牛奶,跟着骑士又开始与死神对弈;黄昏的宁静欢乐顿时褪为了与死神对弈的背景。

他们在进入森林伊始,还有一场喜剧,那是铁匠要杀另一位拐跑了自己妻子的演员skap的一段戏,骑士的随从扬在一旁提词(提醒台词),铁匠的脏话用尽了,他就在后面小声供应新的脏话;当丽萨回到铁匠身边,他就在一边预测丽萨将会如何用尽女人的手腕儿来请求丈夫的宽恕。甚至演员skap被死神宣判的一节,都有着幽默。演员抱着树干儿坐在枝丫上,死神拿着根锯子在下面“嘎吱嘎吱”的锯着,演员还与死神对了一番话,请求“法外容情”,尤其那一句期期艾艾地“连演员也不能豁免?”,可真是把人逗笑了。

可这一切皆发生在死神的巨大阴影下。Jof与妻子mia清晨坐在树上唱歌儿的时候,skap刚刚戴过的骷髅面具就挂在树梢;骑士他们与jof夫妇享用野草莓的时候,骷髅面具在马车上摇晃。除了这些意像和符号之外,十四世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路上背着沉重十字架,自我鞭打,请求上帝宽恕的人们,即将被烧死的女巫,死神那睁大的黑色眼睛,在酒馆里拿jof取乐的村民,…..所有的一切都与前面提到的那些生命中的喜乐安宁融合在同一部片子,这短短一个半小时中。令人不得不赞叹伯格曼的“平衡”能力。

他能将恐惧,残忍,死亡与美,与自然,与欢乐,与生命,与婴儿毫不牵强的糅合在一起,这不是那些矫情地所谓的“带着眼泪的笑”,这是生命的本身。而这样的能力不仅仅限于《第七封印》,《野草莓》开始令人心悸的梦,并不影响影片中伯格教授回忆快乐的少年时代,甚至那对嘈杂双胞胎也自有可爱之处。而《芬尼和亚历山大》中,三个迥异世界的糅合,也丝毫未见突兀。

所以,这是一部好看的片子。

《第七封印》的故事发生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骑士布罗克带着随从扬刚刚自十字军东征回来,阔别故土十年,而此时的瑞典正被黑死病笼罩。据说那时整个欧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一个旅程。它始于清晨,布罗克与扬在海边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布罗克看见了前来取命的死神。布罗克与死神下了一盘棋,死神输了,布罗克得以脱身。布罗克与扬开始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他们经过了村庄,经过了教堂,看见了游行自虐的教徒。扬救下一名女子,跟着又救下了jof,又带上了铁匠和他的妻子,于是他们带着他们一起回家。影片结束于夜晚(这是漫长的夏日的一天)。在整个一天中,布罗克与死神下了三场棋,最后输给死神。不过,不要紧,他为jof一家赢得了逃走的时间。于是,jof和妻子mia,还有婴儿mikael逃出了死神的手掌。

旅程终于夜晚,当他们回到骑士的城堡,刚刚吃过晚饭,骑士的妻子karin念诵着“第七封印”的故事,死神来到了。旅程结束。此处场景结束于被死神的阴影笼罩无名女子虔诚的脸上。这位从头至尾没有说一句话的女子开口说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都结束了(it is finished).” 这句话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至此, 骑士的旅程结束。

接着镜头从这一张女子的脸部特写切换到以同样角度正在仰望黎明天空的mia的脸部特写,那是一张欢乐纯真的脸。Jof与mia带着小婴儿逃过了死神,她看见了海边的黎明。Jof又通过自己的”vision”(幻觉?)看见了死神命令骑士,扬,skap,铁匠,铁匠妻子,raval,手拉手跳着“死亡之舞”离开黎明,走向黑暗之地。Jof一家继续自己的生命之旅。

影片中两个主要的角色,骑士与随从扬,对于上帝各持一词。骑士在他的回家旅程中不断地寻求“上帝”。他需要上帝证明来证明上帝真的存在。他似乎在“科学”与“信仰”的夹缝中,怀疑并寻求答案。而骑士最终也没有寻找到答案。当死神最终来临的时候,他双手紧握,焦虑的祷告。扬,是与骑士的对立面,他认为这些都是虚妄,是人们编出来用以回答无法解答的问题的避难所罢了。

那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无非是萦绕着人类世世代代的问题:为什么生?既然生了,为什么死?生之意义究竟在何处?而这些问题,在骑士心中,只有上帝才能回答。而上帝呢?上帝在何处? 骑士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要求上帝给他“知识”,而不是“信仰”,他要求上帝把双手伸向他,显示自己的真容,跟他说话。

骑士从一开始就错了。所谓信仰,无需“验证”,只需“相信”。若追求“验证”,则非“信仰”,而是“科学”。信仰,不是知识,而是去相信。(Belief is not knowledge,but to BELIEVE). 骑士的问题在此,他站在信仰与知识的中间,他以对科学的要求来要求上帝,这本就不是上帝的语言(当然如果有上帝的话)。因此,他说上帝是沉默的上帝。

影片以死亡为线,展现众生在死亡面前的情状。各自的解释和回答不同,各自安慰自己的方法也不一。有的诉诸于宗教,有的要把女巫烧死以躲避上帝的惩罚,有的惩罚自己,认为可以被救赎,有的愤世嫉俗,有的处于疑惑与信仰之间。皆是为什么生,为什么死?生命的意义何如?

而在死神的追逐下,几乎无一人幸免,除了jof,mia还有他们的婴儿mikael。在影片结束时刻,jof看见了死神带领着骑士,扬,铁匠,铁匠妻子,ravel(一名邪恶的教士),还有skap(演员)跳着死神之舞。有很多评论说,为什么骑士的妻子不在里面,为什么那个被扬救下的姑娘不在这一行人中?

有可能 只是拍电影的疏忽,最后的死神之舞也许只是一个意向。而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虽然在我读来,解释得挺费力。Kalin (2003)在自己的书中解释道:骑士的妻子,被救下的姑娘,以及被送上火堆的女巫,都是无辜的,相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是受害者。并且,骑士的妻子和那位姑娘有着和平安宁的气质。也许她们早就拥了骑士想要寻找的答案?

那么jof一家呢?他们究竟依着什么逃离了死神的控制?仅仅是jof的信仰?和超能力?或者是因为骑士的协助?有些评论将jof一家称为“holy family” (神圣的家庭),mia代表圣母玛丽亚,jof即约瑟夫,而小婴儿mikael即那名神圣的婴儿。由此似乎我们可以推断,是信仰救下了jof一家。

先将用姓名符号解读jof一家的意义放在一旁不谈,jof的信仰究竟有没有在电影中被强调?因为他能看见了圣母玛丽亚而推断?那么他还能看见死神之舞呢,而基督教中是没有死神的。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更愿意将jof一家的脱险理解为jof和mia还有小婴儿mikael的强大的活泼泼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打动了上帝(如果上帝存在的话。)

Jof和mia都有一张温柔并欢乐的脸庞。Jof清晨起床,即快乐的翻了几个跟斗,还跟马儿开了几句玩笑。他时常编歌儿唱给老婆听。他们二人在乡村表演的时候,虽然唱着死神之舞的歌儿,却以游戏和幽默的方式。jof在酒馆被村民们欺负戏弄,差点没命,他逃回家(家,不过是一部马车),还不忘把银镯子送给老婆;同时又如同孩童一般一边吹嘘自己如何勇敢,一边把头埋在mia怀里撒娇。当他看见儿子mikael,他便立时忘了刚才的所有的不快与危险,抱着儿子咯咯笑。他们二人接着邀请骑士们一起享用mia采来野草莓还有新鲜的牛奶,在黄昏的海岸上,jof又开始弹着琴,唱着歌儿,他们那么美。

他们是那么地敞开自己的心灵,享受生命赋予他们的一切:爱情,亲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阳光,草地,水,草莓,新鲜牛奶。对生命的充分享用,和感激,才是回答死亡的最好办法吧。

都写到这儿了,还没有说到影片的名字《第七封印》到底是什么意思。而“第七封印”也在影片的开头结尾以呼应的形式出现。可见,并非需要圣经背景,也可以完全看懂该片。我还是做了一下功课的。”第七封印“揭开的时候,人类面临神的最后审判,也是全面的毁灭。

那么第七封印即死亡的暗示,而第七封印的揭开,则象征着最后“审判日”的来临;所以在影片中,村民们面对黑死病的肆虐,都以“审判日”来临作解释: 即上帝发怒了,第七封印被揭开了。黑死病乃其中一个惩罚。而在影片最后,骑士带领众人回到城堡后,与大家共进晚餐,妻子在一旁念七封印的故事,画面如同“最后的晚餐”。

而第七封印也可以理解为上帝的秘密,第七封印揭开的时候,上帝的秘密会被揭开。这个秘密也是骑士反复追问的“秘密”,而死神的回答是:我没有秘密。

而上帝何在?是否存在?这似乎是伯格曼自己的提问。他的回答呢?似乎从《野草莓》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野草莓》中,当伯格教授被几个年轻人询问上帝的存在,伯格教授背诵了一首诗作为回答:

Where there is the friend I seek everywhere?

Dawn is the time of loneliness and care.

When twilight comes I am still yearning

Though my heart is burning,burning.

I see His trace of glory and power,

In an ear of grain and the fragrance of a flowers,

In every sign and breath of air.

His love is there.

His voice whispers in the summer breeze.

(试着翻译一下:我四处寻找的朋友在哪里?黎明充满了孤独和爱。当黄昏来临,我却仍旧睡意浓浓,尽管我的心在燃烧,燃烧。我看见了他的痕迹,那些痕迹是她的荣光和力量。一颗谷粒,一朵花的芬芳,每一寸呼吸与空气,都是他的爱。夏日的微风是他的耳语)

这应该是伯格曼在当时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回答。上帝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中,一切皆是他的爱,荣光与力量。

因此在《呼喊与细语》的结尾,饱受病痛折磨死亡威胁的姐姐在日记中记下她与两个妹妹还有anna度过的完美一个夏日,她们在初夏的日子来到了外面的花园庭院。草坪绿绿的,微风轻拂。姐妹三个皆着白色轻柔曳地长裙,撑白色阳伞。她们在草地上散步,聊着天(我们听不到她们说什么);然后如同过去一样,她们坐到秋千上,anna也着白色的裙子,站在她们身后轻轻地推着秋千。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姐姐经历了完美,对生命感到由衷的感激,感激生命赐予她这么多。

而《野草莓》中,害怕死亡的伯格教授最后回归亲情,睡梦中回到了少年时代,夏日的别墅,姊妹们叫着他的名字,他看见了年轻的自己。仍是感激生命,感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而这样的上帝观,在我看来,无异于一种妥协,是一位受过科学教育,有强大质疑能力的,喜爱思索的人的一种绥靖。上帝,此时在他的绥靖政策中,成为了“造物”,造化,---- 即自然 (NATURE).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拷问,也最终被“感激生命”的决定而解决。这样,便更容易理解影片中jof一家的经历了。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伯格曼后期逐渐放弃了宗教。他自己这么说到:“当宗教从我的存在中终于被抹去之后,生活对我来说容易多了(As the religious aspect of my existence was wiped out,life became much easier to live. )” “当我的宗教结构崩溃之后,我作为一名艺术家和作家所面临的那些限制便不再存在了。(When my top-heavy religious superstructure collapsed,I also lost my inhibitions as a writer.) (Lauder 1989)

《第七封印》中骑士布罗克的旅程(journey)何尝不是伯格曼的旅程?《野草莓》中伯格教授的旅程又何尝不是伯格曼的旅程?

那么关于死亡呢?伯格曼自己对于死亡的回答呢,他说“我的确曾经害怕那巨大的空洞感,我的看法是,当我们死了,我们就死了,我们从一个存在的世界去了一个空空如也的世界,而我从不曾相信还有任何东西超越死亡之外。这样,我觉得非常的心安了……”(I was afraid of the enormous emptiness. My personal view is when we die,we die. We go from a state of something to a state of absolutely nothingness. And I don’t believe for a second that there is anything above,or beyond or anything like that. And this makes me enormously secure.)

不论第七封印被揭开之后,是否真有上帝之秘密,或者那之后是否真存在一个空空如也的世界。若真地尝过野草莓的芬芳,即可心安了。

2.一些闲话

写完上面那些,已经在电脑跟前坐了差不多三个小时。还是把一些闲话写完算了。其中肯定大有不妥之处,欢迎拍砖。

最近看伯格曼的影片,常见到了黑泽明电影的痕迹。(从前也提到过)

比方说,《野草莓》(1957)片子第一个梦,伯格教授梦见空旷的街道,马车上的棺材翻倒,棺材里躺着他自己。而在黑泽明的《泥醉天使》(1948)即早已出现过此梦境。三船敏郎扮演的黑帮青年,梦见自己在海边奔跑,海水不断冲着一只白色棺材。他将棺材劈开,里面躺着他自己。

在《呼喊与细语》(1973)中,伯格曼影片强迫着观众目睹agnes在死前经历的巨大痛苦:agnes在极度痛苦中发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吸,在临死前,她从床上爬起来,声嘶力竭的呼喊“somebody help me.” 这让人想起黑泽明在《红胡子》(1965)中也逼着观众和主人公一起观看/察,一名老人的死亡,也是令人心悸的呼吸声。

在《第七封印》(1957)中,扬走进教堂,观看壁画。壁画上画着死神之舞。扬显出不害怕的样子,于是画工向他详细描述黑死病的种种症状,扬于是非常不快的害怕的背过身去。而在《生之欲》(1953)中,渡边在医院时,也有一位同来医院看病的老人向他详细描述胃癌从初期到晚期的种种症状,渡边的反应也是抱着衣服恐惧的躲到一边。

甚至在处理主人公面对死亡的态度的时候,也能看见相似之处。在《第七封印》中,骑士决定拖延时间拯救jof一家,即有评论指出这类似萨特的存在主义,而存在主义即“你就是你所作的事情”。非常凑巧的是,唐纳.里奇在评论《生之欲》中渡边面对死亡的处理方法,也是归于存在主义;渡边决定造一座小公园,来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过,唐纳.里奇自嘲道,黑泽明必定不同意他这样的解读。另一方面,《第七封印》中骑士拯救jof一家,并未替骑士解答生之疑惑,死亡之恐惧。

当然,仅从几部片子下判断未免太快了点。可是,至少在表现死亡之恐惧的手法上,两位大师确有相似之处。

说心里话,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伯格曼的影片。他的影片是杰作(master piece)不错,是深刻不错,揭示人性是不错;很多片子可以一看再看而再看;只是它不是我的那杯茶(my cup of tea)。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死,比如生之意义,其实并非一定需要诉诸于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才能用电影表达出来,反而总是诉诸于一些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圣经,反而会影响电影是否最终能够为观众理解。若能无需直白的“拷问”“追寻”,充满哲学思索的语言,不是更见冲淡平和的功力?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人而产生的非常个人的审美诉求。

我已经阅读了豆瓣网的所有评论,也通过博客搜索引擎和论坛搜索引擎大致搜索了其他地方的评论,发现并没有人对影片所展示的欧洲中世纪晚期的历史细节进行介绍。应该说,我看该片的时机还是不错,因为我才读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英国人彼得·伯克的《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我惊喜地看到,历史著作中的文字描述如今被《第七封印》所很好地展现出来了。虽然伯克是在1976年第一次完成他那部作品的,但是,拍摄影片的1957年时,历史学界已经在大众文化的地区研究上有了大量的成果。实际上,那时,大多数学者都会把《第七封印》中的大众文化称为“民俗学”,而民俗学是从19世纪起源的,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民间素材搜集之后,才有一些书斋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人们了解14-18世纪的民俗是很晚近的事情,而在二战之前,历史学家从来没有涉及过这些群体。所以,我要在这里告诉大部分中国读者,伯格曼能够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底层视角来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在当时是十分新锐的。

而这种视角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又过于陌生了。我在昨天写的一篇《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书评中称,就连中国史学界也会对大众的、民众的、人民的、下级的、街头的文化感到特别新鲜,更别说普及了。君不见,如今普及性的历史电视剧或历史著作大都以帝王将相为题材,而真的涉及小人物时,又完全是在胡编乱造,根据想像天马行空。不过我看中国观众也没上当,从来没有把《武林外传》当历史剧看,我们也不用去批评宁财神。大家以后注意这些电影涉及街头的镜头,会发现二千年来中国的街头文化从来没有改变过,最明显的是服装;上层阶级的服装还好,史书都记载下来了,可是民众也是二千年只穿一套衣服。这说明中国史研究的下层思路还不彻底,正史和典籍以外的史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第七封印》拍摄完成时,欧洲的民俗和大众文化也已经败退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是阅读过研究专著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一般欧洲民众,也很难对影片中的所有东西产生什么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可以在博物馆了解一些片断,也可以在充满商业氛围的“嘉年华”中温习那古老的大众文化,而天主教国家的民众也可以在大斋节前夕亲自参与到“嘉年华”的活动里。而且,根据彼得·伯克的研究,14世纪的大众文化早已有过太多的变化和断裂,所以,《第七封印》是不可能完全复原黑死病时代的大众文化的。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能够看到这样的图景已实属不易。很多人不了解这点,真的,因为关于欧洲大众文化的历史著作的中译,也才是近两年的事情,那么,我们感到《第七封印》充满了怪异的味道就不奇怪了。

这就为中国观众的过度阐释提供了缺口,越是奇怪的东西我们就越想其中表达了导演的什么高深的象征意图。实际上,我们剥离了《第七封印》中的大众文化符号以后,也许就能以更自信的姿态去把注意力集中在导演需要我们集中的地方了。最最不需要关注的是三位流浪艺人的职业。首先,不断迁徙是他们的工作特点,他们会赶在一些节日和庆典的时候,到大城市的中心广场上进行演出。我们看到,老板Skat和一个城市的牧师签订了合同,约定在万圣节(All Saints' Day)表演戏剧。欧洲的万圣节和美国的Halloween万圣节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在历史上和如今的天主教国家中是宗教节日之一,是崇拜所有圣徒的节日。在历史上,欧洲民众会利用这些节日进行程度不一的狂欢活动,表演宗教剧就是正式组织的活动之一。与流浪艺人团体签订合同的牧师,应该是一个宗教俱乐部,他们组织这样的戏剧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但这种宗教剧不是官方的,官方教会在中世纪晚期虽然不反对这样的表演,可他们自己决不会组织。

在下一个场景中,两位骑士Block和Jons来到了一座教堂。教堂中有一名画匠正在作壁画。请大家注意,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到来之前,是没有“艺术家”这一说法的,能绘画的人是手工业者之一,他们有自己的绘画行会,他们在工作中创造力不是很多。直到文艺复兴的社会变化才使其中的佼佼者对自身职业的看法有所提升,工匠逐渐向艺术家演变。(这个观点是还未出版的一篇博士论文里的,国内知道的人不超过一百个,大汗。)当然,影片为了情节的需要,让这位教堂画匠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多。不知有观众注意没有,Jons询问画匠的第一幅画就是“死神之舞”哦,和结尾的死神之舞呼应的。然后,还有要说明的是,大家现在去欧洲旅行,如果不去农村,就几乎看不到绘有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壁画的教堂了。文艺复兴时对城市重要教堂进行了重修,天主教教堂里的宗教画都出自名家之手,还充满艺术家自身的思想,就不仅仅起到惊吓信徒的作用了。而新教教堂的墙壁大部分则是光溜溜的什么都没有,这和新教在宗教改革中反对圣像和圣徒的激进观点有关,也和新教虔诚派(Pietist,后演变为卫斯理宗)的理念有关。在新教和天主教都不占优势的地区,教堂是用圣经经文来装饰的。

镜头移到教堂外,那位可怜的小女巫就登场了。巫术(Witchcraft)是一种民间信仰,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当时的官方因为不相信巫术才去抓巫师的哦。恰恰相反,在17世纪之前,整个西方那是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笃信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笃信这种力量是来源于巫师与魔鬼(魔鬼是在二元论中与上帝平等对抗的另一方)的契约关系,所以这种力量就是邪恶的。村民们只要遇到解释不了的倒霉事情,就会怀疑是巫术在作怪,下一步就是要找出那名施巫术者。而由于传统的偏见,女性是首当其冲会被怀疑为巫师的,这就是女巫(Witch)了。“男巫”的英文是Wizard,而巫术的英文是Witchcraft,可以想见这种预设的强烈。事实上也如此,根据对当时审判记录的研究,95%以上的被指控巫师都是女性。正如影片的情节那样,人们认为瘟疫是女巫带来的。至于部分女巫为什么自己也会相信有超自然力,那我就推荐大家去看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这部片子。另外,《第七封印》中说一个士兵为了祛除邪恶,在地上洒狗血,这是具有反讽意味的,因为洒狗血本身就可以算是巫术的一部分。

之后的场景就是艺人们的表演了。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流浪艺人们的表演服装让我们想起现代马戏团中的小丑,这些服装颇为精致,以至于它们和史实有一定距离。因为我们从同时代的版画中可知当时的流浪艺人并不注重服饰和布景,搭的台子是有的,也可能有辅助演出的背景幕布,但一个三人艺人团体能拥有这么大规模的舞台可能有点夸张。不过,这种夸张的背景、服饰和化装在影片中起着映衬的作用,与后来的宗教游drewjet行队伍、民众的虔诚举动形成映衬,因为游drewjet行队伍开过来的时候,艺人Jof和Mia就穿着小丑服,直楞楞地站在那里,表明了一种态度(可以如大部分评论所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一种乐观的宗教信仰,而且对于能够看见圣迹〔Miracle〕的Jof来说,宗教游drewjet行和布道都太假打了)。第二,就是请大家注意这列队伍。这里杂糅了布道和节日宗教游drewjet行两种大众文化的要素。那位牧师的布道的神态和说服技巧很有嚼头,请大家体会其中的修辞和煽情,宗教改革时有的激进者是反对这种过分激情的布道演说的。游drewjet行队伍的最前方是一名着衣的背十字架者,福音书中的描写是当时罗马军人从围观的民众中随便拉了一个人出来为耶稣把十字架背到行刑地点。后面四个人抬的那个东西叫做约柜,就是旧约中的重要道具了,犹太人迁徙打仗都必须要带的东西,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耶和华的圣意(实际作用更接近于简易祭坛)。队伍中有戴荆冠者(福音书中说耶稣穿着紫袍,戴着荆冠,跟在十字架后面),有抽打自身者,这些在这种游drewjet行里都是表演的,身上和头上的血是画上去的,鞭子也是假的。最后是耶稣受难的模拟像,耶稣受难的启示和功能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在影片中,整个队伍都是为牧师的布道服务的,是一种演出,也就是大众文化的类型之一。大家千万不要想得太深了。

文章的最后,说说那位铁匠Plog吧。这里把握得比较准确的是,大部分铁匠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是单独居住在农村的,作坊当然也在农村。他们没有自己的行会,大多为当地农民的生产劳动和兵役(武器自备)服务。所以大家以后在玩历史类电脑游戏时就要注意了,如果涉及中世纪题材的,那么只要铁匠铺出现在城镇就是时代错误,只要在野外出现马戏团的大帐篷也是时代错误。

这篇文章我正在思考但暂时没法给出答案的、也是大部分评论没能给出答案的有下列几点:

一、酒馆和旅店文化。我暂时还未涉及这方面的书籍,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近期出版的、在这个领域还很珍贵的中译本:格茨的《欧洲中世纪生活》和范德尔门的《欧洲近代生活》(后者为三卷本)。把这两本书与《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结合起来看应该会很有帮助。较轻松的著作则是达恩顿(或作丹敦)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但是它不够全面。

二、随从Jons所收的那位孤女的象征意义和叙事作用。

三、海、海岸和树林的象征意义。

四、骑士Block回家时穿过幽长的街道的象征意义。

封面介绍

封面内文字:伯格曼的杰作,探索死亡及宗教的奥秘。剧情由下棋延伸到对宗教和上帝的讨论,并巧妙地折射出一个个的不同社会层面。片名来自《圣经》中的《启示录》——“羔羊揭开第七印的时候,天上寂静约有二刻。”影片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俯拾皆是,无论是死亡的造型,还是盘旋空中的黑鹰,均有着耐人寻味的涵义。这些形象已成为电影语汇的基石,被后人反复模仿。

封面广告语:瑞典国宝级编导,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英格玛·伯格曼最为世人铭记的作品,曾荣获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 作家纳兰贞所著小说

小说

作者

纳兰贞

出版时间

1999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内容简介

呼荷世界是一个依着能量在运行的世界。这个世界本来也的确享有着自然界丰沛且充足的能源。但是不知道为了什么,一万八千年前,整个世界的能量突然被封印起来了。无论是妖精族还是索摩族,能够运用的能量都缩减到了不足十分之一。火焰的最高热度只剩下一千五百度,龙卷风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星球的平均气温下降了二十度,土地的生产力大减;火山不再爆发,雷电不再出现……尤有甚者:呼荷人再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爱情,什么叫音乐了!能量缩减到这种地步,相形之下,以前那种能够呼风唤雨、移山倒海的魔法力量,简直就像神话一样。所以呼荷人便称一万八千年前的时代为“神代”。那么问题出现了:究竟是谁下了这些封印,有为什么要下这些封印呢?

由于年代间隔太久,事实与传说混杂着流传不已,事情的真相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有人说神代末期,魔王藉用了自然界庞大的能源作乱不已;为了阻止魔王的恶行,才有勇者将自然界的能量全部封印,以阻止魔王继续为害。问题是魔王只是被封印了,并不是被消灭了;所以封印一旦解开,魔王就会复活。也有人说:自然界的能量根本就是被魔王吸走了,用以壮大他自己;所以他迟早会解开封印,释放他自己……无论哪一种传说,封印都与魔王息息相关,挥之不去。一万八千年来呼荷人对此深信不疑。在封印了的黯淡世界背后,还隐藏着魔王复活的恐惧。不过还好他们也相信有魔王就有勇者。魔王若是出现,必有勇者应运而生。只不过这个勇者能不能封住魔王呢?这个可就谁也不敢担保了。因为神代最伟大的预言家、大贤者吉托的《预言十三》曾经说过:

但我看见黑暗的利牙在混沌里徘徊蛰伏,威胁着我们以末世的灾祸。纵使英雄出世也难以逃脱,呼荷世界这天崩地毁的沉没。

时间流逝。就在大家已经开始认为“传说只不过是传说”的时候,封印却真的开始解开了。到底这个在喀尔提的引领之下去解封印的传承者是魔王还是英雄呢?封印不解到最后,恐怕是谁也不知道的罢?

3 智冠出品的角色扮演类游戏

简介

文件大小:1.96G游戏类型:角色扮演

运 营 商:智冠

游戏简介

改编自台湾大型幻想小说的同名游戏,故事发生在一个称之为「呼荷」的世界里,运行于其中的六种能量,火、风、水、地、日、月,在「神代」末期因逢遽变而遭致封印。

《第七封印》是首次改编自台湾大型幻想小说的同名游戏,故事发生在一个称之为「呼荷」的世界里,运行于其中的六种能量,火、风、水、地、日、月,在「神代」末期因逢遽变而遭致封印。大贤者吉托遗留下了预言─「解开封印之时,就是魔王复活的时刻」之后即不知去向。

时间过了一万八千年,封印的能量开始松动,世界的运行也产生了变化,一位自咒禁谷苏醒的少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解开松动的封印,释放出强大的能量。管理世界的六位「法王」召开紧急会议,最后决定由风法王「坦多玛」的独生女「佛兰珂」朝少年的行进方向踏上旅程,解开封印之谜以及伴随封印的魔王传说,及隐藏在真相背后的诸多谜团。

追求新的影音体验

努力追求的动画品质是《第七封印》首要的完成目标。全作中共计超过10段的精采动画,等待着玩家来亲身体验与感受。

为了维持全作一贯高水平的品质,《第七封印》的音乐制作除了由本地最知名的音乐工作室ADM负责幕后的配乐工作以外,更是远赴日本,邀请著名的TV-Game音乐制作人光田康典来担纲演出,希望藉由光田老师独特专长的民族风和幻想乐曲来勾勒出《第七封印》庞大复杂的异世界。

格斗式战斗

战斗系统也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回合制系统,让玩家可以随时发动攻击,并可以「无限次」连续攻击敌人。「Combo System」将原本单纯的攻击招式和魔法指令加以组合成为「Combo Technic」(简称C.T.),除此之外,角色之间还有可以互相合作的「Party Technic」(简称P.T.),战斗中必须应用各种C.T.,创造出可供角色之间合作攻击的P.T.。

每个C.T.都可设置为热键(C.T. Button),不需要再记忆各种复杂的指令,玩家只要藉由手中简单的按钮即可创造出无限的战斗可能。游戏中忠实呈现的格斗动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C.T.并配合P.T.来攻击敌人,完全享受「打击」带来的冲击快感与乐趣。

另外,游戏中满载了许多有趣的小游戏,谜题与冒险故事。独立的冒险系统可以让玩家随意自由移动于各场景之间,不断地发掘与解谜、搜集宝物、探求被封印的各项秘技与魔法,找出隐藏于故事背后的真相。一万八千年前的封印之谜,魔王传说的结局,每一项都足以吸引你前来一探究竟。

游戏攻略

到左边楼梯旁的王厅找[凯]后,就可离开村庄。

过[白木森林]到[炎城]后(在此可完成 支线任务2、支3 、 石像1 ),到[锻材屋]找老板后,到[里白木森林]打赢[猎狩者]后,到后方拿到[血花镧]再回[炎城锻材屋]与老板说完话后,离开时,看门的给我们[火之键]去[里白木森林]帮他寻回一武器(在此可先完成 支4a、支4b ),到[里白木森林]后分别以[火之键]开启每个火属性宝物后会得到[日之石版][月之石版],再到进入[里白木森林]的第2个场景中有个枯树,其实那是[幻影之森]的入口,进入后以[火之键]开启每个火属性宝物后会得到[火之霞光手环]后,再回到[炎城锻材屋]外给那个守门员并

可三选一[雷纹石][朱砂水银][角化石]。

此时听到[爱西琳]的呼唤,便随即回到[火之谷]找[朱特](记录点右边最上面左边那间)说完话后,到[炎城][高焰升冕]右边的房子后,剧情发生完后再去[炎城][高焰升冕][塔巴斯住处]找[塔巴斯]。

说完话后,再去[里白木森林]最里面有三棵大树,发光点即为[封印之森],分别有三个,三个中各要找寻[法雷斯匕首][法雷斯剑身左][法雷斯剑身右]这三个,找齐后,发光点会到中间,此时先不理它。

先回[炎城工会]里,到最里面的女子,他会免费帮你将这三个合成为‘法雷斯剑’,合成完毕后再去[里白木森林]的中间发光点的[封印之森]那,将‘法雷斯剑’插入封印的洞中,此时会与[暗黑甲胄、狂神信徒*2]战斗、赢了之后,回[炎城]找侦探委托调查后,场景变到[飘城]。

剧情完毕后,找[法王]说话后,到[图书馆]最下层发生剧情完后会到[研究所遗迹]往下五层后,解开结界回到[飘城],此时再回[佛兰珂房间]找[女侍者]休息,场景变到[火之谷]。

剧情结束后,向右走到[祭坛]与[女智者]说完话后,从[白木森林]过[翠碧湖]到[炎城]后,到[热匠工坊街]时,便要做决择,若选择(1)分开走,就看的到动画及不用打沙帝斯。(2)与[沙帝斯分身*2]战斗,及看不到动画(2个选择结果都一样),到[焰权基座][空塔]后又是一番剧情。

剧情结束后再从进城处走到空塔(记得先去跟侦探说话,地图上会多[研究所遗迹])后就开始剧情,场景也变到[飘城]。

剧情结束后是在[大厅](在此可先解 石像2 以及 支4c、4d )到[空塔登舟处]与风王说话,场景到[妖精森林]后,将六个机关水晶开启后( 简易地图在这 ),即可进入[禁咒地]。

进入后,分别打5场与[沙帝斯分身]和[沙帝斯](第5回合)后再与守护兽打完后,再把[守护兽]打完后,出[禁咒谷](建议先到[ 妖精森林 ]打倒[魔牙象(紫)]拿[布里奇之戒]然后回飘城解 石板1、2、3、4、5、6、7 )。

到[力城]由[空塔]到[飘城],出城后到[劲风岛],与[水智者]说话会到[风妖精村]接着到风之祭坛打完[风之守护兽],剧情发展完后,记得跟[水智者]说话拿[水之键],接者到[火之谷祭坛],打完火守护兽即可破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