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释义 | 历时9天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为民族运动会历史上规模最大、项目最多、水平最高的一次盛会,2007年11月18日在广州圆满落幕。55个少数民族形式独特、情趣盎然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让广州市民和1.5万名与会者度过了一个十分过瘾的民族体育文化“狂欢节”。当各族儿女带着收获和友谊回到祖国各地之际,这届民族运动会也留给了人们悠长的回味、深刻的启迪。 简介据介绍,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和民族大联欢已有较成熟的具体方案。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为《永远的和谐》;闭幕式文艺演出为《幸福的家园》。民族大联欢安排在番禺长隆欢乐世界,重点突出娱乐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以广场式、节日式的盛会达到各民族传统文化交流的目的。 赛事的火炬传递活动计划于9月至10月举行,火种将取自云南曲靖地区沾益市马雄山珠江源头。火炬传递启动地点初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传递路线初定为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昆明、贵阳、南宁和广州。 另据介绍,从报名情况显示,参加本届赛事的运动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达到7972人,大大超过上届规模。 场馆介绍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 ·天河体育中心篮球场 ·天河体育场田径副场 ·天河体育中心网球场 ·广州大学体育馆 ·华南师范大学综合体育馆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馆 ·广州美术学院体育场 ·中山大学体育馆和体育场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馆 ·华南农业大学综合训练馆·麓湖公园 ·天河体育中心足球训练场 ·天河体育中心南门广场 ·天河体育馆 ·广东国际划船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场 ·从化马术场馆 传统项目·跳 板 ·掼 牛 ·叼 羊 ·飞绣球 ·赛骆驼 ·赛爬犁 ·姑娘追 ·达瓦孜 ·赛跳跑 ·跳花盆 ·顶瓮竞走 ·挥杆套马·马上摔跤 ·颈力比赛 ·抵肩比赛 ·蒙古族赛马 ·皮划子渡黄河 历届回眸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新中国刚刚诞生,党中央就对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十分重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了七届,逐步形成了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主办,委托地方政府承办的制度,所设的表演项目和竞赛项目不断增多,比赛规模逐渐扩大。 ·第一届:1953年·天津 时间:1953年11月8日至12日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市举行。1984年,国家体委、国家民委将这次大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来自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包括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军及铁路系统等地区和单位的13个民族的395名运动员。设置的项目有竞赛、表演和特邀表演3部分。 亮点:该届运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召开的,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更是一次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盛会。从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竞赛项目中有10名举重运动员创造了国家新纪录。 ·第二届:1982年·呼和浩特 时间:1982年9月2-8日 来自全国29个代表团的56个民族的863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中少数民族运动员593人。设置两个竞赛项目和68个表演项目。 亮点:传统的民族表演项目吸引了80多万观众前来观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图片展览”以及由1.2万人参加的盛大联欢晚会同时举行。 ·第三届:1986年·乌鲁木齐 时间:1986年8月10日至17日 来自全国29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和各民族教练员、工作人员共1097人,加上观摩人员、各地来宾和中外记者等,参会总人数达3704人。设置7个竞赛项目和115个表演项目。 亮点:首次启用了会徽、会旗、会标,标志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走向正规化。运动会期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联合表彰了一批民族地区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四届:1991年·南宁 时间:1991年11月10日至17日 赛马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于当年8月4日至7日在呼和浩特举行;会歌:《爱我中华》;来自全国30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1500余人,参会总人数达3000多人。设置9个竞赛项目和120个表演项目。 亮点: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有了会歌。大会增设了“道德风尚奖”。台湾少数民族龙舟队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团第一次参加了比赛和表演。 ·第五届:1995年·昆明 时间:1995年11月5日至12日 来自全国33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2500余人,参会总人数达9000人。设置11个竞赛项目和129个表演项目。 亮点: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次组团参赛。 第六届:1999年·北京/拉萨 时间:1999年9月24日至30日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1999年9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部分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于当年8月18日至28日在拉萨分赛场先期进行。来自全国34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6000多人,参会总人数达8000多人。设置13个竞赛项目和100多个表演项目。 亮点:该届运动会是20世纪我国举办的最后一次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运动会举办时,恰逢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50周年,开幕式当天又逢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中秋节,34个代表团的56个民族以及刚刚经历了“9·21大地震”的台湾同胞参加了盛会。10月1日,3000名各族体育健儿分别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游行活动和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联欢晚会。 ·第七届:2003年·银川 时间:2003年9月6日至13日 运动会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两地举行。来自全国34个代表团的55个少数民族的运动员4574人,参会总人数达9700多人。设置14个竞赛项目和126个表演项目。 亮点:首次在全国公开发行了40万套邮资附捐明信片;首次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建设了一个民族运动员村; 会前首次在北京市西长安街设立民族运动会倒计时牌;首次提出数字化民族运动会概念,首次开通相关专题网站,首次为民族运动会建设新闻传输中心和音频视频新闻中心;首次委托中国邮政局发行民族运动会特种邮票;首次在民族运动会期间举办“民族体育之花”展示活动;首次与全国12个省区的电视台、电台开展了运动会“空中大联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集体性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不是某人的个体行为,而是群众的集体创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群众的集体参与。表现在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就是群体的一种行为。特别是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时,以民族、氏族、村寨为单位,无论老少,无论男女都是节日的主角,都是民族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一般要举行龙舟大赛,方圆几十里的各族群众到澜沧江畔,载歌载舞,观看龙舟大赛。驾舟者由十几名青壮年男子或女子组成,比赛时锣鼓喧天,人们呐喊助威,最先到达目的地的为胜。泼水节期间,人们相互追逐,竞相泼水,洗涤污垢,以示祝福。还有彝族的火把节也是集体进行的传统体育盛会。火把节上,人们燃起火把,载歌载舞,尽情欢歌。敬火、祭火的古老习俗,同时各种传统体育活动斗牛、摔跤、赛马等也成为火把节的主要内容。 许多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显然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的相互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如赛马、芦笙舞、毽球、秋千、射箭、射弩、摔跤等。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百项表演项目里,这种交融的现象尤为突出。 民族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是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以及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包裹下发展起来的,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上,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它是各个民族的生产劳动、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的具体表现。其次,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还表现在体育运动形式上,它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体现出各民族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摔跤和赛马是许多民族都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但是在各少数民族中,对赛马的要求却各不相同。蒙古族将骑马列为男子必备的三项技能之一。对于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来说,马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草原上的青壮年男子,甚至是妇女、孩子都擅长骑马,据《清碑类钞·风俗类》记载说,青海的蒙古族妇女,出门必定骑马,数里之遥,常不用鞍,往往一跨而骑上马背。在现代蒙古族的那达慕上,赛马分走马、跑马、颠马三种。其中,走马是把奔跑时的马的侧步作为衡量的标准,主要比赛速度、稳健、美观;跑马,则主要是比赛速度和耐力。赛马有儿童短途赛马、成年短途赛马、女子短途赛马、成年长途赛马;颠马有16华里颠马赛等。比赛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开始了,骑手们跃马扬鞭,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骁勇的骑手奋勇争先,最先到达终点的被誉为草原健儿,他的名字很快传遍草原,并赢得姑娘的仰慕。在历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蒙古族选手几乎囊括了走马、马上射箭、马上射击、马上拾哈达三项马上项目的奖牌。 同样的赛马在西南的少数民族中,强调的是骑手们的技巧性,马跑起来的姿态、马铃声音的优美。云南省南部的苗族赛马时除了要看马跑的速度,还看马起来步伐是否均匀有节奏,马铃声响是否动听和谐、骑手手中端着的酒是否洒了,尽管跑得快,但若蹄声、铃声杂乩,或碗中的酒泼洒出来,则不能取胜。 娱乐性和游戏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带有娱乐和游戏色彩,这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之时就具有的特性。反映在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娱乐和游戏的特性就更为突出,即使是宗教活动,也离不开娱乐。所以,人类的生产劳动以及节庆、喜庆等都是开展娱乐活动的时机,正是由于民族体育的娱乐和游戏性质,使得它不像现代体育那样,具有极强的竞技性和商业性,而是具有轻松、娱乐、游戏的特点。人们参与活动,更多的是要达到愉悦自我,放松自我,增进交往,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如傣族的堆沙,己有1700年的历史,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是娱神的运动。 一般在泼水节的早上,傣家人就沐浴更衣,到寺院赕佛。他们在寺院中堆成几座沙塔,然后他们围塔就坐,聆听僧人颂经讲史,心里默默祈祷神佛的保佑,消灾免难。后来准沙渐渐不限于泼水节,也不只限于堆沙塔,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堆出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建筑物等造型,于是,堆沙成了娱乐身心的活动。1988年云南省举办了首届艺术节,堆沙第一次列人了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地域性是指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地域的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所熏陶和培育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迥然各异,其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土人情、节庆仪式以及服饰饮食等也是各不相同的。 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大都居住边疆地区。他们所处的地域从寒冷的大兴安岭到亚热带的海南岛;从东北呼伦贝尔辽阔的草原到西南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从西部天山的草场到东部渔猎的大海。不同的居住环境、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生产方式培育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气质 和民俗生活。根据地域和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把民族分为草原民族、山地民族、雪域民族、山林民族、海岸民族等。例如生活在云南怒江流域的怒族、独龙族,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通公路,过去这里崇山峻岭,陡峭千仞,河流湍急,一泻千里,道路崎岖,交通极不便利,迫于生计,每人必须具备爬山、涉水、过溜索的技能。对于其他民族来讲,过溜索要有胆量、体魄、耐力和技巧,但对怒族和独龙族来说,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生存技能,他们用几股竹篾扭成一根拳头大的大索,横拉在怒江之上,架起一座索桥。人用溜板挂在索上,再把溜板上的绳子捆在腰上,顺势横过怒江。每年的街天节,怒族青年人都要举行过溜索比赛,赛手们在索桥上表演出各种动作,施展各种手段,你追我赶,十分精彩。这种极具惊险、胆识的运动项目是怒族独有的,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性。同样生活在气候寒冷,皑皑白雪的东北地区的满族,擅长滑冰,他们把滑冰和武术、杂技、射箭、球类结合起来称为“冰嬉”。清入关后,将冰嬉带进北京。据乾隆年间《冰嬉图》记载:每年的冬月,在今天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冰嬉,从各地挑选的“善走冰”能手1600多人分别代表八旗,场面十分壮观,表演者做着各种动作,有花样滑冰、杂技、武术,还有溜冰射箭等,表演精彩纷呈。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