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稔 |
释义 | 地 稔,别名铺地锦、地红花,为野牡丹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等特性。茎蔓披散或匍匐状伏于地表上,枝节着地易生气根,分枝多,繁殖快,容易形成如绣如画,锦上添花的效果,故又名“铺地锦”。叶青绿色,每片叶可维持一至二年不脱落。聚伞花序,花果期5~11月,顶生1~3朵,花冠直径3~4厘米,花瓣五片,花紫红色。盛开时,繁茂的茎叶丛中怒放着无数的娇艳美丽的花朵,形成了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繁华景色,故又名“地红花”。 植物简介地稔:拼音:di ren 拉丁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 野牡丹科(Melastomaceae) 地稔,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又称野落茄、地石榴、铺地锦,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优良观赏地被植物。 多年生亚灌木草本,生于山野草丛、林源及灌木丛中,长生于酸性土壤上。 各家中的异名山地菍(《生草药性备 要》),地茄 (《植物名实图考》),铺地锦(《岭南采药录》),地吉桃、地葡萄、地红花 (《广西中兽医药植》),古柑、苦含(《闽南民间草药》),倒藤王不留、金头石榴(《泉州本草》),地石榴、毛冬瓜、水汤泡、地脚龙、猫儿眼睛草(《湖南药物志》),铺地稔(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野落苏、红地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落地稔、地稔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矮脚埔梨、埔淡、波罗罂子(《福建中草药》) 植物学特征披散或匍匐状多年生半灌木草本;枝秃净或被疏粗毛,茎分枝,下部伏地,长10-30厘米。 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1-4厘米,宽0.8-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浑圆,主脉3-5条。除上面边缘和背脉上薄被疏粗毛外,余均秃净,叶柄长2~4毫米,被粗毛。 花两性,1-3朵生于枝端,淡紫色;萼筒长5-6毫米,裂片5;花瓣5;雄蕊10,不等大,花药顶端单孔开裂,二型,5枚较大,紫色,5枚较小,黄色;子房下位,5室。 果实稍肉质,不开裂,长约7-9毫米,生疏糙伏毛,熟时黑色。花期5月,果期6~7月。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常生在酸性土壤上。 果含鞣质,亦可食;根及全株入药,有解毒消肿、祛瘀利湿之效。 药用价值【药用部位】地稔的全草。 【采集】5~6月采收。 【成分】叶含鞣质7.40%,果实含鞣质2.02%。 【性味】《陆川本草》:“味甘微涩,性稍凉。”【归经】《闽东本草》:“入肝、肾、脾、肺四经。” 【功用主治】活血止血,清热解毒。治痛经,产后腹痛,血崩,带下,便血,痢疾,痈肿,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脚,蛇伤。“ ②《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宫出血,痢疾,疮痈溃烂红肿。“ ③《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消疝。治赤白痢,产后腹痛。“ ④《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痿,风疹,疝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闽东本草》:“孕妇忌用,恶麦冬、硫黄、雄黄。” 【选方】①治胃出血、大便下血:地菍一两,煎汤分四次服,隔四小时服一次,大便下血加雉鸡尾、粗糠材各等分,炖白酒服。(《闽东本草》) ②治外伤出血:地茄鲜叶捣烂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痢疾:鲜地茄二至三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红肿痈毒:山地菍鲜叶切碎,同酒酿糟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或取茎叶阴干,碾细末,以蜂蜜或鸡蛋白调和敷患处,能消肿止痛。(《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疔疮:地茄全草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⑥治风火齿痛:古柑鲜草头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咽喉肿痛:鲜古柑六钱至一两,洗净,水一碗半,煎服。(《闽南民间草药》)【临床报道】 治疗消化道出血:将地菍全草按1:2浓度制成水剂,成人每次20~40毫升,用微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必要时加服1~2次。儿童酌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62例,治愈(症状消失,粪便潜血转阴)50例,好转(症状改善,潜血由强阳性转为弱阳性)10例,无效1例。其它原因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8例,治愈6例,好转1例,无效1例。其止血作用可能与它含有鞣酸及酚类等有关。部分病人服药后有便秘现象。 药理作用现代临床研究报道,将地稔制成制剂,治疗消化道出血,止血功效显著。另有报道地稔有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还有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八垒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分布地区地稔原产于中国南方地区,越南也有分布。除海南外,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贵州、香港等地都有自然分布。在浙江省内,除浙北平原未见外,全省各地均产。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和疏林下,喜生于酸性土壤中,耐旱、耐瘠,在全日照或半荫性条件下生长良好,具一定程度的耐践踏性。 生长环境地稔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由于耐旱耐瘠、耐荫耐践踏,可粗放管理,适宜作先锋种植材料,尤其是自然生长于坡地、石崖,特别适宜边坡绿化中,能充分体现乡土气息与自然韵味。 地稔既具有作为地被植物的条件,又有观赏价值。作为一种乡土植物,应用成本较之国外引进的多年生宿根花卉要低得多,因此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与开发前景。 地被植物精品——地 稔果实圆形,肉质,可生食,甘甜可口。幼果为青绿色,成熟时紫黑色,形状像石榴,故又得名为“地石榴”。地稔适宜作园林地被绿化,也可用于点缀草坪、庭院等,又可作为公路扩坡、废弃矿场、垃圾场所的防砂固土绿化,如按30×30厘米的株行距定植,当年即可收到绿叶如茵、繁花似锦、果实满地的效果,这种花、果、叶片并美的人造生态环境,别具风光,颇能引人注目。 因为地稔在早春就已茎叶繁茂;到了夏季又有鲜花吐艳;秋天到来果实累累;严冬来临依旧绿意盎然。而且这种叶中有花,花中有果的景色长达半年之久,象征着“四季吉利”、“多福多寿”、“好景长存”。 还可盆栽作观果盆景或赏叶花卉,很具观赏价值。据中国药典记载,地稔还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是治疗急性痢疾、肠胃炎、尿路感染等多种疾病的良药。所以,地稔是集药用、食用、绿化、观赏、加工于一体的极具开发价值的多用途植物。 地稔栽培管理技术地稔,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又称野落茄、地石榴、铺地锦,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优良观赏地被植物。 生态学特性地稔原产于中国南方地区,越南也有分布。在江西省内,除平原未见外,全省各地均产。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草丛和疏林下,喜生于酸性土壤中,耐旱、耐瘠,在全日照或半荫性条件下生长良好,具一定程度的耐践踏性。 特殊优点植株通常不超过10厘米,一般条件下无需修剪。叶片浓密,贴伏地表,能形成平整、致密的地被层,覆盖效果好。此外,它的观赏价值也很高,叶、花、果终年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叶片可在同一时间内呈现绿、粉红、紫红等色,甚至可在一片叶上出现;又如它浑圆的果从结实到成熟也呈 现绿一红一紫一黑的色彩变化。它花期极长,几乎长年开花,没有明显的无花阶段。这一点是一般植物很难做到的。在南方地区大多数草坪与地被植物冬季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枯黄现象,因此越在冬季越突显出地稔的价值。此外,地稔还十分耐阴、耐一定程度的干旱与践踏。 繁殖及栽培管理人工栽培可分株繁殖,可在早春雨季到来后移栽,此法成活率最高,夏季高温或秋冬旱季会使成活率大大下降。地稔耐旱、耐瘠,移栽成活后无需太多管理,只是生长较慢,前期要注意清除杂草。一旦覆盖地表后,杂草就极难侵入进来了。春季如按20×20厘米规格种植,8—12个月左右可形成整齐致密的地被层。 应用前景地稔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由于耐旱耐瘠、耐阴耐践踏,可粗放管理,适宜作先锋种植材料,尤其是自然生长于坡地、石崖,特别适宜边坡绿化,也可布置林缘、路缘,配置岩石园等。种在现代城市道路边坡绿化中,能充分体现乡土气息与自然韵味。 除做园林观赏地被植物外,地稔的果可食,亦可酿酒,其果实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天然醇香,酸甜适中,颜色诱人。因此,可考虑将其果实作为新一代水果开发利用。地稔的另一用途还在于根及全株均能入药,有解毒消肿、清热燥湿、祛瘀利湿、涩肠止痢、舒筋止血、补血安胎之效,捣碎外用可治疮、痈、疽、疖,根可解木薯中毒。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