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地震中的父与子
释义

作者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原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

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在过去20年,他在32个以上的国家对2百万人已超过了4千次演讲。他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他给不同的人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鼓舞成千上万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马克是多产作家,有着与写作伙伴Canfield杰克的心灵鸡汤系列。

马克也创作了一系列书籍、录音带、VCD,使得他的听众认识和发挥在生意和个人生活中自己的潜能。他的讯息,使他成为受欢迎的电视和电台的人物。他也出现在许多杂志的封面。

原文

中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三十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堆满碎砖乱木及歪扭的钢筋骨架的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处,便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挖。

在他清理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这样做无济于事,回家去吧。”

“冷静些,你要面对现实。"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我们又饿有渴又害怕,现在好了。”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主要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它讲述了洛杉矶地震后,一位父亲跑到儿子上学的学校变成的废墟上不停挖掘,在38小时后,父亲救出了儿子的感人故事。

中心思想

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坚定和勇敢;亲情的力量,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的强烈欲望。亲情的力量,会使人对它产生一种信任。

思路结构

第1段(1-14自然段):在地震后,父亲不顾危险地寻找儿子。

第2段(15-23自然段):父亲经过38小时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4个同学终于获救。

第3段(24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片段分析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3次,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体会出父亲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没有死。)

(5)“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这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对爸爸的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7)"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儿子还是个舍己为人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故事真实性的质疑

《地震中的父与子》被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但它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要修订一下,唯一修订的地方就是开头第一句话的时间。

2002年和2003年版本的课文是这样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

2004年6月份印刷的语文课本,课文的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不过地震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按理不会有学生。

2005年6月,课文又进行修订,文章开头变成了“有一年”。

2009年12月,课文开头又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