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低温疗法 |
释义 | 低温疗法冷冻疗法又称低温疗法,是肿瘤物理疗法之一。用能迅速产生超低温的机器,在病变部位降温,使病变组织变性、坏死或脱落,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冷冻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技术在良、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低温疗法原理冷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保存组织,另一方面又可破坏组织,冷冻治疗便是利用后一种作用。冷冻导致生物细胞死亡的主要原理是: (1)冷冻时细胞内外冰晶形成和冰晶的机械损伤。冷冻后的融化,特别是缓慢自然融化可使细胞内的小冰晶聚集成大冰晶,使细胞遭到破坏。 (2)冷冻时细胞外液逐渐浓缩,引起细胞内外渗透压差异,细胞内液外渗而致细胞脱水和皱缩。 (3)细胞脱水、皱缩又可使电解质浓度升高,酶的活力亦受冷冻干扰,促使细胞中毒和损伤。 (4)冷冻时细胞 PH值降低,偏酸性,加剧了蛋白质变性。 (5)冷冻能引起膜脂蛋白变性,从而使细胞膜破裂。 (6)对综上所述,冷冻导致生物细胞死亡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低温学之父低温疗法是荷兰物理学家卡曼林·昂内斯(1853-1926)发明的,被誉为“低温学之父”。 昂内斯,1853年9月21日生于格罗宁根,1870年进格罗宁根大学学习,次年去德国海德堡受学于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回国后于1879年在格罗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882年任莱顿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他创建的莱顿实验室,并就任实验室主任之职,当时年仅29岁。此后担任这一职务达42年之久。莱顿实验室是世界著名的低温研究中心之一。开默林-昂内斯在莱顿任教42年,1923年退休。他于1926年2月21日在莱顿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莱顿实验室改以他的姓氏命名。 应用目前冷冻治疗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皮肤、头颈、五官、直肠、宫颈、膀胱和前列腺等浅表或易于直接接触部位的肿瘤。近年来对肝、肺、肾、胰等内脏肿瘤的冷冻治疗也在积极探索中。冷冻治疗肿瘤的最显著特点是能在特定区域内快速达到极度低温,造成一个周界明确、范围可预测的冷冻坏死区。冷冻治疗的操作比较安全,简便而无疼痛,禁忌症少,无出血或很少出血;冷冻后组织反应较轻,修复快,疤痕愈合良好,疮面毋需植皮,很少遗留功能障碍。即使靠近肿瘤区的大血管和神经被冷冻,解冻后大血管常可以复通而不破裂,一定条件下大多无永久性神经麻痹。冷冻还可能产生免疫作用,以及通过冷冻防止手术中癌细胞的扩散,冷冻治疗浅表肿瘤,不仅能消灭瘤体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组织外形和器官功能。对于手术不能达到的部位,或放射、手术和药物治疗均告失败的恶性肿瘤,冷冻可做首选疗法,对复发性癌,作为综合治疗方法之—,冷冻能改善症状和减轻病人的痛苦。 2005年,美国运用低温疗法救活了一介昏迷了整整24小时,心脏曾4次停止跳的华盛顿律师汉密尔顿·洛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