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低热 |
释义 | 正常人的体温,口腔温度一般为35.8~37.4℃。在正常状态,正常人的体温不应高于37.5℃。如果经常高于37.3℃,就是低热。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病因正常人的体温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早晨较低,下午较高。冬季较低,夏季较高;妇女在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也稍高。但这些都不属于低热范围,而是正常的生理变动。 引起低热的原因较多,如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胆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肺外结核等慢性感染性疾病、无黄疽型肝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播散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这类低热病人都是有器质性疾病的。此外,体质虚弱的人,或病后,常常会发生低热。如果在低热的同时还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手抖、颜面易潮红、窒性心动过速、打嗝、腹胀、失眠,就可能是神经性低热。 症状低热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称低热。中医所指的低热尚包括患者主观自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甚,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分类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长期低热(持续2周以上)的病因常见者有小儿肺结核及肺外结核;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牙龈炎、慢性中耳炎、慢性肾炎等);功能性低热,特点是清晨体温正常,活动后出现低热。依据临床表现,以低热为主症者,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查清病因,审因论治。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取祛除病因法。祖国医学认为,外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可致发热;饮食劳倦,情志郁结,宿食,痰饮,瘀血等久留不去,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血津液亏耗,阴阳失调,可致发热;气、血、阴、阳亏虚可致发热。而在本症的病例中,一般内伤多于外感。 诊断低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检查低热原因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热,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观察,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 预防低热的产生与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关系。体质虚弱,身体患病,是产生低热的基础,而疾病的发生又是体质虚弱、身体抗病能力减退的结果。因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营养,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减少低热的发生。 治疗在低热病儿中,有不少病例一时难以查清确切病因者,可用中医治疗。[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1960例,全部治愈,平均服用2剂体温恢复正常。 孩子长期低热或是贫血搞鬼孩子长期低热是指小儿体温在37.4℃~38℃之间,并持续2周以上。导致小儿长期低热的疾病很多,概括起来有器质性疾病所致或功能失调所致两大类。在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低热中,以慢性感染最为常见,如小儿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鼻窦炎、某些寄生虫病等。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热,治疗时应针对感染的病原体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导致长期低热,如小儿贫血、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这些非感染原因的低热,应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引起低热的原发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