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毓怡
释义

字和甫,一字任斋,别号拙园,1880年(光诸6年)农历12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白洋桥一个仕宦家庭。他自幼聪颖,六岁随父邓汝淮在自家学馆读书,七岁开始写诗,十多岁时写千字长文挥笔立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邓毓怡联合同志组建国民协进会,后改并共和党,任直隶支部干事,众议院选举当选为议员。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邓毓怡被张绍曾(时任绥远都统)邀至绥远,创办归绥银行并任经理。1929年3月1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49岁。

人物简介

邓毓怡,字和甫,一字任斋,别号拙园,1880年(光诸6年)农历12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白洋桥一个仕宦家庭。他自幼聪颖,六岁随父邓汝淮在自家学馆读书,七岁开始写诗,十多岁时写千字长文挥笔立就。

据常琦璋所撰的“行状”称:“十四岁丧父,乡里士夫无能为之师者,家有藏书,则发筐纵观,师于古人。”1896年,大城名儒刘钟英举他共纂大城县志。当时邓毓怡年仅十六岁,但他不负众望,所撰文章珠圆玉润,超逸洒脱,被大城儒生称为神童才子。大城县志付梓之后,他即由友人介绍到保定莲池书院,拜清末著名学者吴汝纶为师。吴汝纶是西学的倡导者,他曾聘西人于莲池藻咏楼为邓毓恰等几名“年少而才”的学生救授西文。此间,邓毓怡不仅涛文大有长进,而且还学会了英文和日文,并接受了许多西方进步思想。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邓毓怡等因接触了“洋人”受到围攻,只得中途退学。

主要经历

1901年,吴汝纶在北京创办报社,委邓毓恰,常育璋任编辑,不久报社被清政府查封,遂改名华北译书局,印行杂志。此间,邓毓怡已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显示了一定的才华,因而不少友人曾劝他潜心研究诗文书画。日后必功成名就,流芳后世。而邓毓恰听后却说:“今举国旦夕为奴虏,吾宁埋头腐心为百年后陈死人之计乎!"于是51慷慨奋厉,思有试"。

1903年,他为了探求新的知识,毅然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早稻泪大学.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受留学生中民主革命派的影响,思想激进,对暗杀救国存有幻想,曾于1901年春夏之交与同学密谋暗杀慈禧太后.当时,邓毓愉先期携炸药回国,住在北京常育璋家中,他曾对人说:"某月日君当闻有巨变发于辇下,则邓某致命遂志之时也."后因事泄,主事者被捕,他又返回了日本.临走之前,他将炸药等物交给常璃璋保存,常恐惹出麻烦,于一天夜里将炸药投入宦武门外河流中.这件事在其"家传"(籍忠寅撰)和"形状"中均肴记述.1904年,邓毓怡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到祖国.前者密谋行刺不成使他认识到要想救国改变国家的落后状态,单靠少数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它需要的是全体民众的觉醒,而开启智的唯一途径是兴办教育.于是他放弃了在京任职的机会,回到家乡,同其兄长邓毓恺一起创建了一所新式学堂,起名为启智学堂.该学堂所设的课程有国文,英文,算术,地理,历史,修身,格致(包括自然知识和动物,植物,矿物及理化等初级知识)等.启智学堂成立不久,邓毓怡又在家人的协助下创办了一所自强女子学堂,这所学堂是直隶省创建最早的一所女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就是"取法"于这所学堂而建成的.自强女子学堂所学的课程与启智学堂大致相同.学堂的教材是邓毓恰和另一名留日生王世琛(字钧甫)翻译的日本中小学教科书.两所学堂均不收学费,本村及附近村镇的子女无论贫富均可入学,因而两校创办时问不长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清庭"废科举,兴学堂"的命令颁布后,直隶夫吏方开始兴学,在天津创办52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北洋女子师范学堂,邓治怡因治学有声,相继受聘为两校教员并兼任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斋务长.邓毓怡在天津执教五年的时间,培育出了大批优秀人材,当时就学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之一,直到后来,李大钊任《晨钟报》.主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仍然常到邓毓恰家(北京黄化门碾儿胡同24号)作客,保持着密切联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邓毓怡联合同志组建国民协进会,后改并共和党,任直隶支部干事,众议院选举当选为议员.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邓毓怡被张绍曾(时任绥远都统)邀至绥远,创办归绥银行并任经理.绥远地区位于我国西北边垂,地域辽阔,大面积的土地都是未经开垦的荒野,在那里,蒙人与汉人之间民族对立情绪严重,局势很不稳定.为了治理好绥远地区,邓毓怡曾提出一项计划.即在绥远建几个大牧场,从内地移入汉民种植,饲养,加以管理,这样不但可以达到垦荒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使汉人"与蒙人结合团体'发展友谊,以加强绥远地区的稳定.邓毓怡曾把这项计划上书农商总长张謇,张亦认为这个汁划是"对蒙人实边不二之法",然而,由于政府财政紧张等原因,这项计划未能付诸实施.1916年,袁世凯病死,黎元洪就任大总统,恢复国会,邓毓怡辞去银行经理职务,回京复任议员.1917年,张勋复辟事起,国会重遭解散.此后五年间,他曾任总统府咨议,国务院咨议,经济调查会委员,盐务署顾问,盐务学校校长等职.1922年,国会再复,邓毓怡再度为议员.他虽身为"研究系"成员,但不为党派意气之争,超然事外,独以为53开国十年"宪法不成,乃为吾人不可旁贷之责任",故在国会复兴之后,发起"宪法学会",集众研讨,并着手译著《欧战后备国新宪法》,以此作为制定宪法之参考.《欧战后各国新宪法》的翻译工作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书中所选七国,战前均为君主制,而战后均改为共和制.他在书的序言中从宪法的角度论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他这样写道:"现代人类之精神,大著于战后之新宪,余窃以为有两潮流焉,一日民治主义之趋向,其结品为国民投票(Referenduln),国民发议,国民表决,国民选举,皆国民投票所有事也,虽范围广狭,事项多寡,从其国而制不同,要之除波兰外殆无不郑重定于宪典,是盖自代表政治进于直接政治之过程.自美,法,瑞士试行以来,至今日而益普者也.一日社会主义之趋向,其显例为经济会议.此制固不能概各新宪中社会经济之规定,而俾生产者与于分配之察议,实以此制为要端.视旧宪只见围家政治之一面者,其为进步,殆无疑义."邓毓怡在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时中国"宜取直接投票制的议会政治".并强调了宪法的作用:"围制不取立宪,或立宪矣而宪法不良,则无论其国之体与形为何如,而其国其民终不能致治而受福."《欧战后各国新宪法》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欧战后各国宪法的译著,它的出版,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推动了宪法的研究工作.192l乍,国会又被解散.邓毓怡从此放弃了从政的打算,遂闭户潜处,专心于书画研究.岁俸即停,便鬻书画以为生计.邓毓怡的书法自唐上溯汉魏以至大小篆,不专法一时一家,而是各取所长,独成一派,他擅长行书,而真草篆隶亦无不工.他的画在当时亦很出名,求他作画的人很多.54他的画全有定价,大约三尺长的一幅山水画要卖当时的银元一百五十元左右,每画完一幅,《北京晨报》就照像刊出一幅,但他平时疏懒少作,一年也画不了十多张.邓毓怡不仅能书善画,而且在诗文方面亦有较深的造诣.他自己曾说:"吾才,画不如书,书不如诗."早在莲池书院读书时期,邓毓怡就已负诗名,那时,他和南官李刚已齐名,并称为吴门两才子.邓毓恰的诗"超俊有奇趣,往往闲语熟字.经君手乃别有俊味逸致,读者心目为爽."著有《拙园诗集》,录诗三百余首.邓毓怡在任国会议员及归绥银行经理期间,曾与许多知名人物有过书信来往,他生前将这些珍贵手迹整理成册,取名<故人遗札》.(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中有蔡锷,梁启超.汤化龙,林长民,张謇,徐树铮,籍惠寅等人的信件若干封.邓毓怡在后期不满军阀统治,处世消极,终日以书画自娱.不再过问世事.1929年3月1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49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