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心安 |
释义 | 个人简历邓心安(曾用名:邓新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生物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8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国科学院综考会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规划处处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第六届);参加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等考察工作;负责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特别支持项目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重大项目的综合管理;参与组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战略研究”;参与国家科技部“奥运科技行动计划”的研究制定,负责中国科学院申请国家奥运科技攻关项目前期组织管理工作;起草一系列研究报告和科技管理文件。曾应邀访问美、英、法、德、意、瑞士、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研究与科技管理机构或进行合作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SCI、SSCI等转载、收录或引用,首次研究提出了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和新型农业体系。 教学领域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科技规划与项目管理 研究方向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生物经济与新型农业体系 近期主要论著2005年 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60-65 2.彭颢舒,王永利,邓心安.科技基本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的相关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 4.邓心安,侯艳萍.生物经济特点与时代特征.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1):5-9 5.仝芳妍,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特征及其对未来农业的影响.科技导报,2005,23(4):56-59 6.鄂宏哲,邓心安.试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规模效应.中国科技产业,2005(8):101-103 7.杨国军,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5(6):106-109 (一)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近期发表的部分论著(Selected publications) 1.邓心安,封颖,曾海燕.试论生物经济成长(GREW)战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10):125-131 2. Yu LI,Suocheng DONG,Xinan DENG,etc.,Xiusheng YANG.Impact of irrigation and other inputs on farm productivit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YellowRiver basin,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2010,4(3):345-356 (SCOPUS/INSPEC) 3.邓心安,张应禄.经济时代的演进及生物经济法则初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144-15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3):146-147) 4.邓心安.新型农业体系: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范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81-84 5.邓心安,曾海燕.新型农业体系的缘起与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3):40-45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通讯》(转载),2009(4):19-23) 6.邓心安,曾海燕.农业易相发展:基于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创新科技,2009(7):22-24 7.孟徽,邓心安.我国高校科研态势与科研体制改革对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9,31(2):374-376+356 8.洪伟,邓心安.中国民间思想库:作用与对策.科学与管理,2008(1):28-30 9.邓心安,张应禄.生物能源发展及对未来农业的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2):1-5 10.邓心安,于卫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及其政策完善环节.中国科技论坛,2008(6):104-108 11.邓心安等.基于生物经济的城市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经济问题探索,2008(5):142-144 12.曾海燕,邓心安.第二次绿色革命:开启现代农业新时代.科学新闻,2008(17):37-39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通讯》(转载),2008(6):32-35) 13.邓心安,封颖.生物经济在欧洲.科学新闻,2008(23):24-25 14.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农业拓展的内在动力分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3):8-12 15.孙倩,邓心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的期权博弈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26(4):91-93+96 16.段莹,邓心安.生物经济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人本化”作用.科技与管理,2007(5):79-81+84 17.高璐,仝芳妍,邓心安.科技基本投入对论文产出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国际论文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9):25-28 18.洪伟,孟徽,邓心安.正确定位高校科研功能,改革科研体制[A].中国教育科学评论2007[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5-55 2006年 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12 2.邓心安,高璐.经济时代的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志.中国科技论坛,2006(2):111-114 3.邓心安,高璐.基于生物经济的新型农业体系研究[A].袁隆平,邓华凤等.杂交粳稻理论与实践[C](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农业生物技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290-295 4.邓心安,王世杰.基于生物经济时代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646-652 2005年 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生物经济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1):60-65 2.彭颢舒,王永利,邓心安.科技基本投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影响的相关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27(1):86-92 3.Xinan Deng, Yuzhou Luo, Suocheng Dong and Xiusheng Yang, 2005.Impact of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on farm produc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Agricultural Systems, 84(2):155-169 (SCI/SSCI, Impact factors of this journal 2003: 1.041) 4.邓心安,侯艳萍.生物经济特点与时代特征.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1):5-9 5.仝芳妍,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特征及其对未来农业的影响.科技导报,2005,23(4):56-59 6.鄂宏哲,邓心安.试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规模效应.中国科技产业,2005(8):101-103 7.杨国军,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下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5(6):106-109 2004年 1.邓心安,王世杰.生物经济的缘起与发展.科学新闻,2004(2):22 2.何洁,邓心安.对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共性问题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4(3):18-21(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 3.廖方宇,阮祖启,邓心安,严湘赣.层次分析法在空间科学工程立项中的应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4):15-19 4.Yang Xiusheng, Li Xianglian, Luo Yuzhou, Dong Suocheng,Deng Xinan, Wang Chuansheng. Farm production and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in Northwest China. Infrared Spaceborne Remote Sensing XII. Proceedings of the SPIE, Volume 5544, pp. 61-73. 11/2004 (EI/ISTP) 2003年 1.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农业易相发展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5(6):65-70 2.邓心安,廖方宇.关于科研项目管理中几个关系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10):66-68 3.廖方宇,邓心安.马普学会研究所评价对我国研究所评价工作的启示.科技导报,2003(9):22-25 4.Xianglian Li, Xiusheng Yang,… XinanDeng. 27-30 July 2003. Farming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s Sustainability in the YellowRiver Basin, China. Presentation at the 2003 ASAE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 Sponsored by ASAE. Las Vegas, Nevada, USA. 2002年 1.邓心安.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2(2):16-20 2.邓心安.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的弊端.科技导报,2002(11):13-16 3.邓心安,王世杰(编著).现代科技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001年 1.邓心安,延吉生.谁将取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还是生物经济.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1(1):7-8 2.邓心安(编译).计算机未来.科技计划译丛,2001(2):13-14 3.邓心安.中国科技力位置考察.科学新闻,2001(31):10 2000年 1.邓心安.21世纪初科技发展趋势与我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0(1):10-15(新华文摘,2000年第5期) 2.邓心安.近年来国际重大科技战略规划透视.科学新闻,2000(14):12-13(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 3.邓心安.新时期制定科技规划的背景与思考.科技导报,2000(8):55-57 4.邓心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进展.21世纪韩中高新科学技术合作研讨会特邀报告,2000-3-23 5.邓心安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总报告.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2000 1999年 1.邓心安.我国科技计划体制急需改革.科技导报,1999(6) 2.东方心.中国科学院全面启动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新闻,1999(24) 3.中科院计划局(主执笔).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九大领域及目标.科学新闻,1999(36) 4.中国科学院计划局(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目标.科学时报,1999-12-1 5.邓心安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纲要(业务部分),中国科学院,1999 1998年 1.邓心安.组织我院“九五”重大应用类科研项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科技管理研究,1998(5) 1997年 1.邓心安.成功与借鉴--“八五”中国科学院重大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成效、问题与建议.高科技与产业化,1997(4) 1996年 1.邓心安.大开放 小封闭--对优化科研环境的宏观思考.中国科学报,1996-8-19 1995年 1.丁晓良,曹效业,张平,邓心安.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的特点与编制方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5) 2.邓心安.九十年代海峡两岸农业资源贸易及互补研究.台湾研究,1995(1) 3.邓心安.阶段·问题·方向--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台港澳经济研究,1995(2) 1994年 1.邓新安.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系统分析--以千烟洲模式为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4,10(1) 2.邓新安.福州市外向型农业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13(3) 3.邓心安等.海峡两岸农业资源比较.台湾农业探索,1994(2) 4.邓心安.两岸农业合作前景.台港澳经济研究,1994(3) 5.邓心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现状及其前景。经济地理,1994,14(4) 6.邓心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开发新特点.中国环境报,1994-10-27 7.邓新安.红壤丘陵开发的经济分析--以千烟洲开发为例[C].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A].地震出版社,1994:44-49 8.邓新安.千烟洲家计调查研究[C].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A].地震出版社,1994:166-171 9.邓新安(合著).西藏自治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4:224-250 10.邓心安(合著).大福州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综合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81;187-205 1993年 1.邓新安.红壤丘陵开发的“彭家岭模式”.环境与开发,1993,8(1) 2.邓新安,张占录.三明市林业多种经营发展的几个问题.林业经济问题,1993(1) 3.楼兴甫,邓新安.试论我国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C].自然资源的合理与保护[A].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32-137 4.那文俊,倪祖彬,邓新安.泰和县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模式研究.资源科学,1993(2) 5.邓新安.福州市山区县(闽清、永泰)产业开发及重点产品开发.资源与开发,1993(3) 6.邓新安.福州市休闲农业基地建设.技术引进与开发,1993(3) 1992年 1.邓新安,楼兴甫.“一江两河”地区农业开发项目评价方法探讨.西藏经济探索,1992(1) 2.邓新安.西藏旅游资源特点与旅游业发展前景.西藏旅游,1992(1) 3.邓新安,楼兴甫.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西省泰和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11(2) 4.邓新安.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格局及互补前景[C].海峡两岸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A].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1-35 5.邓新安.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特征.台湾农业探索,1992(4) 6.邓新安.北京石质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北京农业科学,1992,10(6) 1991年 1.楼兴甫,毛明海,邓新安.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雏议.黑龙江水专学报,1991(1) 2.楼兴甫,毛明海,邓新安.再论自然资源易相开发利用与保护.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1(4) 3.邓新安.试论资源科学及其学科体系.地球科学进展,1991,6(4) 1990年及以前 1.邓新安.浅论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开发利用原则.资源与开发,1990(2) 2.邓新安.浅论江西“千烟洲模式”.江西农业科技,1990(4) 3.那文俊,李桂森,邓新安.赣江流域山丘荒地的形成、危害和开发途径.自然资源学报,1990,5(1) 4.邓新安.浅论天然环境的存在价值.环境科学动态,1990(4) 5.倪祖彬,邓新安.赣江流域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初探.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0(3) 6.邓新安.赣江流域荒山荒地开发的三种模式.江西农业科技,1990(6) 7.邓新安.天然环境的功能及其保护的意义.中国环境管理,1990(4) 8.邓新安.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自然资源,1990(4) ...... 9.邓新安.赣江流域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初探.资源信息,1987(10) 10.那文俊,邓新安等.赣江流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经济地理,1989(4) 11.邓新安.吉泰盆地综合农业商品基地建设雏议.江西农业科技,1987(10) 12.邓新安.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江西农业科技,1987(7) (二)主持或参与调研编写的部分研究报告 1.遵化科学发展示范市战略规划,2008(参与) 2.农业部畜牧业司调研组.广东省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调研报告,2005(参与) 3.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中国科学院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2001(主持) 4.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前沿和研究方向,2000(参与组织) 5.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邓心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总报告,1999 6.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总体组(邓心安主执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施纲要(业务部分),1998 7.中国科学院计划局.中国科学院“九五”承担国家项目汇编,1998 8.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国际科技规划与战略选编(系列),1998 9.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科技处工作指南,1998 10.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处工作条例(试行),1998 11.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国家有关部门和我院科研计划管理文件汇编,1996 12.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内部科研管理资料选编,1996 13.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汇编,1996 14.中国科学院规划办公室.科研基地规划,1995 15.中国科学院规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汇编,1995 (三)部分发表的散文、随笔 1.邓心安.在燕山深处.竞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刊),2004(2):9 2.邓心安.防控非典: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载于《共赴时艰》.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62-265(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征文一等奖) 3.邓心安.旅美花絮.机关生活报(中国科学院院机关),2001-12(4) 4.川映月.游记二则.求真,1998-11-30 5.川映月.于无字处也读书.求真,1997-12-25 6.邓心安.读书四味.中国科学报(经济周刊),1997-3-19 7.邓心安.学会“给自己放假”.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的前身),1995-6-23 8.邓心安.桔花飘香-记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的人们.中国科学报,1995-2-17 9.邓新安.三十岁的收获.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9-21 (《中国乡镇企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讯》第二期转载,1993-12-8) 10.邓新安.莫让友谊沾上铜臭味.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3-30 11.邓新安.那夏,在心里种下一朵百合.北京广播电视报,1993-2-9 12.邓新安.相识何必重相逢.北京广播电视报,1992-9-2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