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晓华
释义
1 南昌大学教授

"邓晓华"是个人物的名字,偏于适合作为男名。本百科所介绍到的有南昌大学教授邓晓华和厦门大学教授邓晓华同志。

基本信息

邓晓华,男,1963年6月出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昌大学副校

长,武汉大学空间数据和计算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师计划资助,欧洲空间委员会CLUSTER地球空间探测杰出贡献奖,武汉科技新秀和湖北省优秀博士后奖,现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APR)太阳系、星系和磁层等离子体物理委员会副主席,亚太平洋地球科学协会(AOGS)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和空间天气委员会主席,《地球物理学报》和《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编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物理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重大项目,中奥国际合作项目,论文曾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J. Geophys. Res.,Geophys. Res. Lett.,Physics of Plasma,Journal of Plasma Physics等发表。

个人简历

1980年09月--1984年07月 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工学学士

1984年09月--1987年07月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实验等离子体理学硕士

1987年09月--1990年10月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理论等离子体理学博士

1991年05月--1993年05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一站博士后(副教授),太阳物理研究

1993年06月--1996年01月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二站博士后 (教授),空间物理研究

1996年01月--2001年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06月--2000年06月 日本京都大学访问教授

2001年10月--2002年02月 日本京都大学访问教授(JSPS)

2002年--2005年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3年06月--2003年09月 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4年01月--2004年02月 英国伦顿技术大学访问教授

2006年09月 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举办首届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

2007年01月--2007年02月 法国奥尔良大学访问教授

2008年--2009年 国家人事部技术专业二级岗教授

2009年03月--2009年04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教授

2009年02月--至今 南昌大学副校长

科研成果

邓晓华教授主要从事空间物理卫星观测和计算机数值研究, 现为欧洲空间局CLUSTER飞船计划和我国“双星计划”合作科学家。 199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亿利达青年教师奖; 1998年获武汉大学首届珞珈青年赤子优秀奖; 1999年入选“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1 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师计划资助,2002年被批准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邓晓华教授近几年来在空间物理、太阳物理、实验和理论等离 子体物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首次在日地空间发现无碰撞磁场重联的观测证据。论文在Nature发表后,受到了国际学术的广泛重视和引起强烈反响。Nature 和Science 分别发表专门文章对此工作进行评论,世界空间物理泰斗、太阳风的发现者E.N.Parker教授亲笔来信表示祝贺和赞赏。Nature专文评论文章和Nature评审人认为该研究涉及困扰天体物理、空间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近半个世纪的有关磁能释放机制的重大难题,开辟了磁场重联研究新领域,对推动磁场重联研究和解释宇宙空间中的快速爆发现象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2 厦门大学教授

基本介绍

邓晓华,厦门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厦门大学语言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文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人类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民族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学术专攻:民族学、语言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

出生于1957年2月,福建连城人。1987年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年任龙岩师范专科学校讲师, 1987年起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任教至今。

工作经历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教授 (2000.8 - 2001.9)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1.10 - 2003.9)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访问学者(2007.1 - 2007.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系访问教授(2009.1-2009.4)

学术兼职

中国人类学会秘书长,

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中国民族学会理事,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理事,

中国汉民族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

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中华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5-2009,因项目成果突出,获国家社科规划办免于鉴定结项)。首席专家。

2、“汉藏语系谱系分类及其时间深度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在研。

3、“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4、“基于汉藏语同源词数据库的语言数理分类及语言年代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在研。

5、“汉语方言研究与语言演变理论的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6、“土楼客家人的生存技术专题虚拟博物馆”(科技部、教育部项目)。项目主持人,在研。

7、“人类学数字博物馆”(教育部项目)。项目主持人,在研。

8、“海峡西岸河口区域城乡开发与海洋永续利用的模式研究” (福建省软科学重点项目)。项目主持人,在研。

9、“福建族群关系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10、“方言的分类研究”(福建省教育厅)。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11、“中国南方濒危语言研究”(香港政府CERG)。王士元院士主持,本人为重要成员。已结项。

12、“汉语在亚洲语言中的地位”(香港政府CERG)。王士元院士主持,本人为重要成员。已结项。

13、“中国人的来源”(台湾中央研究院主题研究计划),王士元、王明珂先生主持,本人为重要成员。已结项。

参加有关国际研究项目

1989~1995年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Arthur P.Wolf和台湾中研院庄英章主持“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三尾裕子“福建民间信仰研究”。

东京都立大学佐佐木宏干的“福建民间宗教研究”。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横山广子主持“中国周边民族及国家的人类学”。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田村克己教授合作研究课题“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族群关系的研究——以东南中国的民族关系为例”。

获得学术奖励情况:

[1].《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1998)。

[2].《客家方言》福建教育出版社(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1997)。

[3].《福建境内的闽、客族群及畲族的语言文化关系比较》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24卷1号(厦门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2003)。

[4].《两岸客家文化比较》(台湾海基会两岸文化交流佳作奖1998)。

[5].《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分析》《民族语文》2003、4(厦门市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6]. 《苗瑶语族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中国语文》2003、3(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

[7]. 独立完成国家社科项目“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2003)鉴定为优秀成果,成果已收编到国家社科规划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选编》全国社科规划办评价“该成果运用自然科学的新方法研究语言的关系及其分类问题这是语言学科最具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

[8]. 《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分析》《民族语文》2003、4,国家民委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

[9].《中国数字科技馆-客家土楼》获联合国2007世界信息峰会大奖,项目主持人。2008

[10]. 邓晓华、王士元《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福建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

[11]. 邓晓华、王士元《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中国语文》2007,6期,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一、专著

·1993 《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客家方言》 邓晓华、罗美珍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汉语方言研究与语言演变理论的建构》香港霭明出版社。

·2009《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邓晓华、王士元著。中华书局出版。

二、合著

·1990 《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与陈国强等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古代汉语》尉迟治平主编,与李崇兴、董为光等合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主编《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为2000年国际人类学大会论文集。

2009 主编(李如龙、邓晓华)《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三、论文

论文(带*者为代表作)

1986 《湖北通城黄袍方言的语音特点》(龙岩师专学报方言音韵专辑)pp107-112.

1986 《闽语时代层次的语音证据》(华中工学院研究生学报1986年第2期,又刊1998年语言研究增刊)pp307-315,武汉。

*1988 《闽西客话韵母的音韵特点及其演变》(语言研究1988年第 1 期)pp.75-98

1990《近年来国内语言与文化研究述评——兼论人类语言学》(现代语言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pp.294-308.

**199l 《客家方言与宋代音韵》(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增刊) pp.74-79,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

**1992 《从语言推论壮侗语族与南岛语系的史前文化关系》,语言研究1992第1期) pp.110-123,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

1993 《建立文化语言学》,《建设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pp.309-323.

**1993《古音构拟与方言特别语音现象研究》 (语文研究第4期)pp.66-78。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4,1。

1994《中古知章庄精组声母在闽西客话中的演变》(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言研究增刊)pp.279-283.

**1994《南方汉语中的古南岛语成分》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pp.36-4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4,6。又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0saka l994

1994《从中西方语言模式看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中华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pp.200-212

**1995《闽客若干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

论文集(二) pp.265-285,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

*1996 《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语言研究1996年第二期)pp.88-95.

1996《论客方言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1996年专刊,pp.1-11.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6 《闽南文化中的古南岛语文化底层的证据》《台湾源流》1996年第3期,pp.33-38,又刊于福建民族》1996年第4期

1996 《论东南汉人社会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国际汉民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长沙岳麓书社)pp.117-126

1997 《客家形成时代的语言学证据》(客家学研究1997年辑〕pp.118-122

1997 《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语言规划理论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三期,pp.66-71, 北京

*1997《论客家方言的断代证据及其相关音韵特征》(厦门大学学报第四期)pp.101-106

1997《论畲语和畲族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畲族学术研讨会论文

1997 《闽、客族群互动的词汇证据》 (客家纵横第一期)pp.36-46.

1998《客、赣,闽方言特征比较》 ( 语文研究1998年第3期)pp.47-52.

*1998《论闽客族群方言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pp.35-66,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编

*1998《大陆与台湾客家语言文化特征之比较》第四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p.133-157.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编

**1999《福建境内的闽、客族群及畲族的语言文化关系比较》《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99年24卷1号。

**1999《客家话与畲语及苗瑶语、壮侗语的关系》民族语文第三期,pp.42-50,北京,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9,6。

1999 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与古南方汉语假说 《东南考古》1999第一期,pp.26-36

**2000 试论古南方汉语的形成 《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 pp1—10,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1,1。

2001 《国际人类学术“二十一世纪の人类ぉけゐ生存发展”について》《民博通信》no92, pp101-109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主编

**2001 试论南中国汉人及汉语的来源 《Dynamics of the Ethnic Cultures and the State in China》pp405-416,Hiroko Yokoyama(ed.) SENRI ETHNOLOGICAL REPORTS 20 Osaka,Japan 2001

2001 《古百越语言在今闽客族群中的遗存》,蒋炳钊编 《百越民族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 pp156-186

2002 《从林惠祥越语“马来”说假设谈南方汉语的发生》,汪毅夫编 《记念林惠祥先生论文集》 pp122-136

2001 关于南方汉语非“汉”说,陈支平编《纪念林惠祥百年论文集》70—87

2001 福建族群关系的比较研究,周大鸣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2—211

2003 邓晓华、舒萍《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教研论文集

**2003邓晓华、王士元《苗瑶语族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中国语文》2003,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3,8

**2003邓晓华、王士元《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分析》《民族语文》2003,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3,11。

**2003邓晓华、王士元《古闽客方言的来源及其历史层次问题》《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

2004 客家话跟畲语、苗瑶语和壮侗语的关系,《人类学论丛,第2辑》,

黄山书社出版。

2004 试论古南方汉语的形成,邹嘉彦、游汝杰编《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DENG Xiaohua YANG Yi,Lineage Society and Folk Religion——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the Folk Religion at Three Hakka Villages,三尾裕子编 《The Revitalization of Folk Cultur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East Asia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日本)风响社出版 pp23-68

2005 中国境内的语言关系与语言分类.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 全国社科规划办主编,2005年. 374-380.

**2006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 语言研究. 2006,第一期,85-89.

* 2006 论客家话的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年第四期.

**2006 论客家话. 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语言暨语言学. 2005(专刊之三). 227-258.

**2007 邓晓华、王士元《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中国语文》2007,6期

2009 对中国南部地区的濒危语言的消亡时间、速度和方向的模仿预测,《文化认同与语言焦虑》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74-285.

2010 邓晓华、邓晓玲、一组和身体相关的客畲同源词,第8届国际客方言研讨会论文集,罗肇锦、陈秀琪编,台北市文鹤出版有限公司,2010

3 玉溪师范学院教师

邓晓华,女,副教授。在校期间担任公共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担任过专业课《中国哲学史》、《中学政治课教学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社会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先后在《毛泽东思想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等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1部、教材1部。在校期间曾被评为优秀教师和政治理论学习先进个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2: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