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登黄山偶感 |
释义 | 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久之,终未能如愿。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览妙绝风光。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作品名称:登黄山偶感 创作年代:现在 作品出处:七言绝句 作者:江泽民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登黄山偶感 创作时间:2001年5月19日(农历辛巳年四月廿七) 作者:江泽民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登黄山偶感 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久之,终未能如愿。(1) 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2) 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览妙绝风光。 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3) 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4) 遥望天都倚客松,(5) 莲花始信两飞峰。(6) 且持梦笔书奇景,(7) 日破云涛万里红。(8) 江泽民 辛巳四月廿七于黄山(9)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乃:是。 余:我。 辛巳:农历纪年,这里指2001年。 四月廿五:指农历4月25日,也就是当年的公历5月17日。 (2)始得:才得以。 (3)杜鹃:即杜鹃花。因农历三四月间杜鹃啼血时,此花便如火如荼地怒放起来,映得满山红艳,故名杜鹃花,又名映山红。 和风丽日:指天气温暖而晴朗。 峥嵘:形容山峰高峻突耸的样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大观:盛大壮观的景象。 (4)江山如画: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舒畅愉快。 特:特意,特地。 书:书写,记录。 七绝:七言绝句。近体诗(律诗)的一种体裁,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必须符合律诗的格律。 偶感:指偶然间得到的感触、感悟。 以记之:用来记述(游览黄山)这件事。 (5)天都:指黄山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在黄山主峰中最为险峻,极难攀登,峰顶有“登峰造极”石刻,远眺云山相接,千峰竟秀,古称群仙之都,意为天上都会。 倚客松:指黄山迎客松。迎客松是黄山的一大胜景,它破石而长,枝干遒劲,形态优美,寿逾千年,为黄山十大名松之冠,其一枝伸出,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八方来客,故名迎客松。诗句中“倚”是一个拟人化的描写,极富情趣,与“遥望”相呼应。 (6)莲花:指黄山莲花峰。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黄山三大主峰之最高峰,它峻峭高耸,气魄雄伟。主峰突出,周围诸峰簇拥,俨若一朵莲花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 始信:指黄山始信峰。始信峰在黄山东部,海拔1668米,相传有一古人持怀疑态度游览黄山,游至此处,见云海翻滚,奇松林立,怪石争妍,群峰重峦叠障,时隐时现,才始信黄山是天下最美的山,故名始信峰。 飞峰:这里有一语双关的含义。黄山西部有一座著名的飞来峰,峰上有一怪石下圆上尖,形如仙桃,高10余米,动感强烈,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峰。这句诗总共7字而有6字涉景,“飞”字不仅动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一语双关,既描绘了莲花峰、始信峰横空出世,似天外飞来之状,而且暗写飞来峰这一胜景。 (7)且: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提起话题。“且”字通常用于古文言文中,这里把它融入古诗中却比较少见,也非常别致。它不仅使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和后两句以抒情为主的诗句意绪关联,脉络贯通,而且具有启承转合之功用,给诗句开创了相当的虚拟想象空间。 梦笔:在黄山东北部有一石峰,平空耸立,下圆上尖,如书家斗笔,因而得名“笔峰”。 笔峰峰顶有一棵奇异古松,盘旋曲折,绿荫一团,宛若盛开的鲜花;峰下还有一石状如卧睡之人,故游人给它起了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梦笔生花”。 (8)日破云涛:指太阳从云海中破晓而出。云海和日出是黄山的胜景,这里是说作者有幸同时看到云海和日出的壮丽景象,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 (9)辛巳四月廿七:这里指公历2001年5月17日。 作品译文黄山是天下闻名的奇山,我的心里早就向往已久了,然而却始终没能达成(去那里游览的)愿望。直到辛巳年四月廿五(公历2001年5月17日),才得以成行。我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览美妙绝伦的风光。山上的杜鹃花正开得红艳,溪水清澈流淌,还有很多奇特的松树和岩石;现在的天气温暖而晴朗,只见四周山峦起伏,山峰山壁陡峭,高峻突耸;山间常有云雾笼罩变幻,又常在突然间变得宽阔明亮。这些就是黄山盛大壮观的景象。眼前的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一样,令人心境开阔,精神舒畅愉快,更加感到祖国山河的秀美,特意写下一首七言绝句诗《登黄山偶感》来记述我游览黄山的经历。 创作背景2001年(辛巳年)5月17日至24日,江泽民在安徽视察工作期间,兴致勃勃地攀登了黄山,并于19日(四月廿七)欣然赋诗一首《登黄山偶感》。 作品赏析这首诗的诗前小序,记叙了诗人登山的宿愿,登山的时间,登山的路径,并描绘了诗人登临黄山时所见、所感,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对祖国秀美河山的赞美。这诗的诗前小序文笔流畅,语词优美,情致遥深,句式长短相兼,参差错落,整饬中含有变化;节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典雅庄丽,与后面的诗句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厚重的艺术空间。 《登黄山偶感》首句“遥望天都倚客松”,诗人以“遥望”起句,入手擒题,就景生发,信手拈来,自然入妙,一笔带出两处景物,一是天都峰,一是迎客松。天都峰海拔,在黄山主峰中最为险峻,极难攀登,峰顶有“登峰造极”石刻,远眺云山相接,千峰竞秀,古称群仙之都,意为天上都会。 迎客松是黄山的一大胜景,它破石而长,枝干遒劲,形态优美,寿逾千年,为黄山十大名松之冠,其一枝伸出,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八方来客,故名迎客松。迎客松周围峰入云海,风光奇美,“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令人陶醉,徐霞客称此为“黄山绝胜处”。诗句中“倚”是一个拟人化的描写,极富情趣,与遥望相呼应,不仅写出了黄山的高峻、雄奇、神秘,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黄山的神往之情。 “莲花始信两飞峰”。诗人移步换景,目光东移,莲花峰、始信峰似从天外飞来,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黄山三大主峰之最高峰,它峻峭高耸,气魄雄伟。主峰突出,周围诸峰簇拥,俨若一朵莲花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置身峰顶之上,大有顶天立地之感。始信峰在黄山东部,海拔1668米,相传有一古人持怀疑态度游览黄山,游至此处,见云海翻滚,奇松林立,怪石争妍,群峰重峦叠障,时隐时现,才始信黄山是天下最美的山,故名始信峰。黄山还有一峰叫飞来峰,在黄山西部,有一怪石下圆上尖,形如仙桃,高10余米,动感强烈,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峰。这句诗总共7字而有6字涉景,“飞”字不仅动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一语双关,既描绘了莲花峰、始信峰横空出世,似天外飞来之状,而且暗写飞来峰这一胜景。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飞来峰这些黄山景观,被诗人巧妙采集,化用成诗,像流水淌泻,舒卷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且持梦笔书奇景”,这句诗一反前两句的平实庄稳,如奇峰突起,雅健高昂。诗写黄山的另一风景——笔峰,该景在黄山东北部,黄山宾馆旁,因一石挺出,平空耸立,下圆上尖,如书家斗笔,因此而得名。令人叫绝的是,此峰尖上长出一棵奇异古松,盘旋曲折,绿荫一团,宛若盛开的鲜花。峰下还有一石状如卧睡之人,故游人给它起了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梦笔生花”。奇巧的是笔峰的对面有一石峰,与笔峰遥遥相对,峰顶岔有五峰并列,形同笔架,故名笔架峰。诗人在这里突发奇想,想寄万里蓝天,握住这如椽大笔来书写黄山这天下奇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神思壮采。此句作者从空际着笔,不了解黄山景象的读者,表面看似乎没有涉及黄山的任何物象,非写实的,实际上诗句也写了黄山的景象,虚实兼而有之,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此句诗有一种自然流走之势,想象雄奇,直抒胸臆,信手拈来,妙趣天成,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飘逸豪迈之气。诗句中的“且”字,通常用于古文言文的句首,把它融入诗中却比较少见,也非常别致。它不仅使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和后两句以抒情为主的诗句意绪关联,脉络贯通,而且具有启承转合之功用,给诗句开创了相当的虚拟想象空间。如将“且”字改换成有确切指称的“余”或“吾”,不仅粘着过实,而且境界和妙趣俱无。因而,这个“且”字,虽无写景着实之处,对全诗来说,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之中”。 结句“日破云涛万里红”是全诗的高潮处,诗句不仅描绘了黄山云海和日出时的壮丽景象,而且使全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云海和日出,也是黄山的一大胜景,日出和云涛俱现,并得而观之,是游人最感幸运的,诗人不仅如愿攀登了黄山,还看到难见的日出奇观。诗人目睹胜景,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希望,于是便描绘了“日破云涛万里红”这样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此句诗犹如一首壮丽的交响乐曲,行进到最为华美,最为辉煌的时候。诗中一个“破”字,刚劲有力,既状红日喷薄而出冲力之强,更显作者写景状物笔力之雄。诗末句表面是写黄山红日喷薄而出时的涛涛云海,而此情此景,却象征着蒸蒸日上的中国,这与诗人的理想和身份妙合无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美河山的热爱之情,而且还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未来有着美好的希冀和憧憬。 本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几乎不露声色,用语平常,自然入妙,务于字外着力,看似平易,实则运笔千钧,举重若轻,第三句蓄势待发,引而未发,达到不得不发的境地,最后一句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费力,不尽之意,仍在妙处。诗的后两句流走飞动,神采飞扬,而又不失浅近。诗句既牢牢粘着于黄山的景象,而又平易流畅,精炼华美,充分显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在短小的绝句中,表现空间感受本已不易,而本诗潜在的空间转换却非常频繁。短短的四句诗,因涉景较多,景点空间位置不同,有仰视、平视、远眺、俯视。全诗二十八字中,黄山的景名共出现八次,总共占去16字——天都、客松、莲花、始信、飞峰、梦笔、日破、云涛。不仅如此,诗中黄山景名的运用也富于变化,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迎客松是明写,飞来峰是暗写,笔峰是明暗兼俱,云涛和日出是化用,也是象征。 《登黄山偶感》的成功在于语言的熔铸和运用,作者运用惯常的一些作诗手法,不落俗套,巧妙采集黄山的峰名景名,以景写景,借以构筑其艺术图像,融化自然,了无痕迹。全诗几乎是句句抒情,词词着景,抒情不露声色,寓情于景,写景却无一染色,信手拈来。最后着一“红”字,曲终奏雅,言有尽而意无穷。前两句是比较一般的就景生发,作者对黄山的神往之情蕴涵其间,诗句自然朴实,重于景象的描绘,轻于情感的抒发;而后两句突兀高远,酣畅淋漓,峰回路转,境界全出,重于主体情致的抒发,轻于客观景象的描绘,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流出,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诗境。特别是第三句的顿挫蓄势,为最后一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使得最后一句豪情如红日破云,喷薄涌泄,一泻千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华赡情调。 黄山简介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象征,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登黄山偶感》的成功在于语言的熔铸和运用,作者运用惯常的一些作诗手法,不落俗套,巧妙采集黄山的峰名景名,以景写景,借以构筑其艺术图像,融化自然,了无痕迹,字字蒙络、雅健、高亢,如流水淌泻,舒卷自然,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疏朗古朴,与优美的诗前小序一道,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而厚重的艺术空间。 全诗几乎是句句抒情,词词着景,抒情不露声色,寓情于景,写景却无一染色,信手拈来,最后着一"红"字,曲终奏雅,韵味无穷,极尽辉煌华美之致,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简介江泽民,生于1926年8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上海解放后,历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副工程师、工务科科长兼动力车间主任、厂党支部书记、第一副厂长,上海制皂厂第一副厂长,一机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科长。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1956年回国后,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处副处长、副总动力师、动力分厂厂长。1962年后任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一机部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所长、代理党委书记,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1980年后,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成员。1982年后,任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1985年后,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0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接受江泽民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