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麝香石竹环斑病毒属
释义

概述

麝香石竹环斑病毒属为番茄丛矮病毒科下的一个属。其基因组为二分体基因组,RNA 1长约3.9kb,RNA 2长约1.5kb。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几种石竹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温带石竹花种植地区。

模式种

麝香石竹环斑病毒(Carnation ringspot virus

病毒特性

形态学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二十面体(T=3),直径32~35nm,无包膜,表面粗糙,有180个蛋白结构亚基。

理化特性

相对分子质量为8.6×10^6,标准沉降常数S(20W)=126~135S,在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363~1.366g/cm^3。病毒对乙醚、氯仿和非离子去垢剂不敏感,在体外可稳定10周,热钝化点在80~90℃,病毒在pH6或更低时稳定,碱性条件(pH7~8)导致病毒粒体膨胀,病毒可由二价阳离子稳定。

核酸

为二分子线形正义ssRNA,RNA 1长3840~3940nt,RNA 2长1403~1449nt,核酸占病毒粒子重量的20%。在感病植物体内可以分离到三个病毒特异性dsRNA,分别与基因组RNA 1,RNA 2相对应,中等大小的dsRNA与1500nt的亚基因组RNA相对应。

蛋白质

外壳蛋白由一种多肽组成,分子质量为37~38kDa。

基因组

二分体基因组,两条基因组RNA片段分别包裹在不同的粒子中,没有证据表明亚基因组RNA也被包裹在病毒粒子中。RNA的3‘端无Poly(A)或tRNA样结构,5‘端有一个序列为m7G5'pppA的甲基化核苷酸帽子结构。两条RNA 5'端的6nt和3'端27nt具有同源性,3'端的27nt能形成一个稳定的茎环结构,被认为涉及复制酶的识别作用。RNA 1含有2个ORF,ORF 1编码27kDa蛋白,A-1位核糖体移码作用使翻译持续到ORF 1FS(概率约为5%),产生88kDa的融合蛋白,27kDa和88kDa蛋白在体内及在RNA体外翻译中都能检测到,ORF 1和ORF 1FS编码蛋白组成病毒的聚合酶。ORF 2编码37~38kDa的外壳蛋白,在体内是由亚基因组RNA表达产生。RNA 2上的ORF3编码一个34~35kDa的胞间移动蛋白。该属有3种病毒的RNA已测序。

抗原特性

病毒具有中等到强的免疫原性,在凝胶扩散中形成单条沉淀线。属内病毒之间有较弱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细胞病理

在寄主植物的茎、叶、花和根中都存在病毒,在顶端分生组织中也有。病毒粒子主要分布在感病组织的细胞质和液泡中,分散或呈聚集状态,一般不形成结晶状排列,偶尔细胞核内也存在少数病毒粒子,在一些病变细胞的细胞质中还产生电子致密的无定型物质和小囊泡结构,这些囊泡内含有纤细的丝状物质。在豇豆寄主老的感病细胞中观察到大片病毒结晶体,在美国石竹叶肉细胞核中还产生异常的管状物和结晶状结构。

感染麝香石竹环斑病毒的寄主植物细胞,示细胞核中的病毒粒子。 由麝香石竹环斑病毒粒子组成的结晶体。

 

感染麝香石竹环斑病毒的克利夫兰烟叶片细胞,示分散的病毒粒子、小泡结构和单子致密的无定型体。 

生物学

寄主范围

麝香石竹环斑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几种石竹科植物,实验中可侵染25个科133种双子叶植物,引起叶片斑驳、环斑、矮化和畸形,有时叶尖坏死。该属其他几种病毒寄主范围中等,但局限于双子叶植物。

传播

病毒易通过机械接种传播,无种传报道,不能由昆虫、线虫以及土壤真菌传播,但可以通过未加生物介体的土壤传播。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温带石竹花种植地区,假龙舌兰坏死线条病毒发生于热带地区。

分类

该属有3个种和1个暂定种,代表种是麝香石竹环斑病毒,中国已有研究报道。

确定种

共3个种。

中文名 学名 国际基因库登录号码

麝香石竹环斑病毒Carnation ringspot virus(CRSV) [M88589,L18870]

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ed clover necrotic mosaic virus(RCNMV) [J04357,X08021]

草木樨坏死花叶病毒Sweet clover necrotic mosaic virus(SCNMV) [L07884,S46027~28]

暂定种

共1个种。

中文名 学名

假龙舌兰坏死线条病毒 Furcraea necrotic streak virus(FNSV)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