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得月楼
释义
1 江苏苏州得月楼

蜚声海内外的苏州“得月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9年12月,得月楼从12家江苏名店中胜出,将作为江苏菜的唯一代表,同北京全聚德、天津狗不理、杭州知味观等组成中国“八大菜系”,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一起,亮相上海世博园。根据上海世博局的安排,得月楼上海世博店将于4月20日开始试营业。

苏州得月楼

“得月楼”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苏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为盛苹州太守所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明代戏曲作家张凤翼赠诗“得月楼”云:“七里长堤列画屏,楼台隐约柳条青,山公入座参差见,水调行歌断续听,隔岸飞花游骑拥,到门沽酒客船停,我来常作山公醉,一卧垆头未肯醒”。野芳浜,俗称冶坊浜,位于半塘桥和普济桥之间,同虎丘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景色优美,从张凤翼的诗中,便可以想象早在四百多年前,得月楼就已经盛极一时,蜚声吴中了。沧海桑田,古时的得月楼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改朝换代,或经移址和湮灭,只成为历史上的一笔记载,直至清代乾隆年间,仍有不少文人墨客题诗赞美“得月楼”。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得月楼用膳,因其菜味道极为鲜美,赐名“天下第一食府”。

“得月楼”恢复于1982年4月25日,移址苏州繁华中心太监弄,整个建筑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一步一景、疏中有密,置身其中可领略苏州古典园林风貌。整个建筑在1986年被评为苏州十大建筑之一,并制成《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纪念火花画面。

得月楼名师荟萃,技术力量雄厚,传承苏帮菜点,注重精益求精,讲究色、香、味、形,保持原汁原味,常年供应品种达三百多种,并配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菜点飨客。名菜名点有:松鼠鳜鱼、得月童鸡、西施玩月、蜜汁火方、虫草甫里鸭、碧螺虾仁、枣泥拉糕、苏式船点等 。特别擅长制作明代流传下来的船菜船点、吴中第一宴。

得月楼蜚声中外,每年接待中外顾客达数十万人次,先后接待过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泰国诗琳通公主、泰国副总理、意大利威尼斯市长、各国外友好城市市长、江渭清、胡绳、姜习、李政道、陆文夫、玛拉沁夫、三毛、李富荣、袁伟民、孙晋芳、郎平、陈耀东、包起帆、杨怀远、蔡祖泉、陈燕飞、陈德旺、周柏春、秦怡、牛群等知名人士。得月楼与影视有缘。六十年代电影《满意不满意》中以得月楼为题;八十年代电影《小小得月楼》在得月楼拍摄,历时三个月;《大嘴妹吃煞太监弄》《姑苏第一街—醉月飞觞得月楼》也在得月楼拍摄。科教片《莲藕》《美食家》《明月几时圆》《裤裆巷风流记》《姑苏水巷行》等影视片,都有得月楼的镜头。

得月楼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首批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并先后获得中华餐饮名店、全国十佳酒家、国家特级酒家、全国绿色餐饮企业、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苏州市十强餐饮企业、苏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先进单位、苏州市卫生A级单位、苏州市价格信用单位AA级、苏州市诚信单位等几十项荣誉。

得月楼发展迅猛。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1995年开设苏州小吃园,专营苏州风味小吃;1999年开设得月楼新大楼,以豪华的宴会大厅、风貌各异的包厢和精致的苏州船菜船点、吴中第一宴等为中外顾客服务。三店相辉,形成太监弄美食街的鼎足,是苏州餐饮业的著名菜馆。2003年6月经深化改制创立为苏州市得月楼餐饮有限公司。2006年5月,租赁工业园区李公堤2652平方房产投资1000万元装修,开设顶级餐饮,预计2006年12月前后开张。2006年6月,对得月楼老大楼开始进行改建,投资2000万元,增加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历时1年,届时,老字号“得月楼”将以精致的苏州古典园林风貌再现姑苏餐饮一绝。

得月楼周边旅游

苏州震泽镇

江南水乡古镇—震泽,位子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市的“西大门”,东距上海90公里,北至苏州54公里,西达湖州45公里, “318”国道、京杭大运河穿梭而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镇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宋绍兴年间初已设镇, 自清代中叶起丝绸业鼎盛, “辑裹干经”远销海外。震泽名胜古迹甚多,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每一个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方志上记载震泽有八大景观

即慈云夕照、飞阁风帆、复古桃源、虹桥晓眺、张墩怀古、普济钟声、康庄别墅、范蠡台,但在鑫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最为古老,最具影响的是慈云寺塔、师俭堂、王锡阐墓等,并已列入省重点保护古迹,另有吴江市级文物如禹迹桥,思范桥、致德堂等13处。苏州怡园怡园位于人民路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该园由顾文彬之子顾承主持营造,画家任阜长、顾芸、王云、范印泉、程庭鹭等参与筹划设计,园中一石一亭均先拟出稿本,待与顾文彬商榷后方定。园成之后,江南名士多来雅集,名盛一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怡园画集于园中。顾鹤逸病逝后,园渐衰落。日伪时期,破坏尤甚,园中古玩字画被劫掠一空。40年代,怡园百戏杂陈,成为游乐场所,有“苏州大世界” 之称。1949年9月,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第九团团部一度驻此。1950年《新苏州报》社设此。1953年12月,顾 鹤逸之子顾公硕等将怡园献给国家。驻用单位迁出,市政府拨款维修后开放游览。怡园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园布局以复廊为界隔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东部以建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水池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建筑。 在造园艺术上,怡园能博采诸园景物,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堪称园中精品。西部,以拙政中园为蓝本, 北掘地为池,池南——园中心位置是藕鱼榭主体建筑。西北部叠石参照环秀山庄,狮安邱壑、磴道奇曲、洞窟 诡异。建筑有“碧梧栖凤馆”、“画舫斋”、“牡丹厅”、“面壁亭”、“小沧浪”、“螺髻亭”、“金栗亭 ”诸人文景观,特别是嵌入长廊墙体的书条石书法艺术成为苏州诸园之冠。怡园主要建筑景点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管(石听琴室)、拜石轩(岁寒草庐)、石舫、锁绿轩 、金栗亭、南雪亭、藕香榭(锄月轩)、碧梧栖凤、面壁亭、画舫斋、湛露堂、螺髻亭、小沧浪等。

苏州西山

西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面积79.8平方公里,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缥缈峰海拔336.6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登巅俯视太湖,沐日浴月,烟雾无际,美不胜收。 西山因太湖而妩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丰富多彩。这里山峦起伏,奇石嶙峋,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自古就形成了以地带景,以景抒情的八大美景和七大名胜。主要景点有石公山,太湖大桥,林屋洞,罗汉寺,太湖梅园等。西山土特产丰富,每年西山梅花节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到访。

苏州环秀山庄

苏州环秀山庄位于景德路262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环秀山庄建于清代。东晋王珉曾建宅于此,后舍宅为景德寺。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中为申时行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孙氏宅园中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叠山大师戈裕良杰作。道光二十九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名为颐园,又称环秀山庄。后经咸丰、同治年间战事,园多毁损。光绪中重修。及至1949年,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1953、1979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两度维修假山,并重建"半潭秋水一房山"亭。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苏州园林设计室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施工,工程总投资60万元。恢复了"环秀山庄"四面厅、有谷堂、问泉亭、边楼等,建筑面积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围墙200余米,辅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疏通"飞雪泉",清理水池,补栽树木。环秀山庄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特别是戈氏所叠假山,堪称一绝,占地不过半亩,然咫尺之间,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

得月楼相关历史

金松岑《颐园记》赞曰;"凡余所涉匡庐、衡岳、岱宗、居庸之妙,千殊万诡,咸奏于斯!"陈从周称誉道;"环秀山庄假山允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 环秀山庄今在苏州刺绣博物馆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虞山国家森林公园

虞山是全国闻名的常熟胜景,古称乌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虞仲让国南来建勾吴,去世后葬此山,遂改名为“虞山”。山高160丈,绵亘18里,周围46里,峰峦回环,林木葱郁,山间山麓遍布自然及人文景观。全区分辛峰、维摩、兴福、剑门、宝岩五个游览区。全区自然景观多崖、洞、泉、林。有剑门奇石、拂水晴岩、拂水双桥、常熟田、老石洞、小石洞、秦波涧、桃源涧、兴福桂栗林、宝岩杨梅林、桂香园桂林等。人文景观多寺、台、亭、墓。有齐梁兴福寺、南宋维摩寺(今扩建为维摩山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辛峰亭。商周以来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清代文坛宗师钱谦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画圣”王石谷墓、两朝帝师翁同和墓、小说家曾朴墓等。名人墓众多,是常熟胜迹的一大特色,标志着常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辉煌。

苏州天平山

苏州天平山为国家太湖名胜区木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苏州城西约14公里,海拔221米,山势高峻,因山顶正平故名,是一个人文及自然景观都比较丰富的景区。天平山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似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用的附笏一样,人称“万笏朝天”山腰有钵盂泉,又名白云泉,泉水醇厚甘冽,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山东南麓之古枫林,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现存158棵,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大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迄今已举办了四届红枫节,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唐代以来,天平就是江南著名旅游胜地,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乾隆皇帝等名人,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游记和遗迹,令游人访古寻胜。入山门有乾隆皇帝御赐“高义园”牌坊、接驾亭、古景塘西侧古枫林中有御碑亭、范文正公忠烈庙诸胜。一九八九年,为纪念范仲淹诞生一千周年,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天平山庄是一组占0.53公顷的古建筑群,为范允临始建,楼堂廊榭,依山而筑,山石,池水,花木点缀其间,更现山林之趣,为了让众多游人了解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精神,在岁寒堂开设了范仲淹纪念馆,94年11月对外开放,95年度被苏州市委、市府命名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接待从多中小学生和广大游客。从登天平路,经一线天、飞来石、望枫台到中白云亭,继而向上,过卓笔峰、照湖镜至去上山顶,环顾四周,近看远眺,农田林网,延绵群山,浩瀚太湖,绘制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江南山水书卷,瑰丽壮观,生机勃勃。

苏州寒山寺

苏州寒山寺位于阊门外枫桥镇,现为佛教活动场所。唐诗人张继途经枫桥,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从此诗韵钟声千古传颂。如今每到新年,人们都有到寒山寺听钟声,以抛弃烦恼忧愁的习俗。寺院古又称枫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旧名妙普明塔院。相传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更名为寒山寺。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僧法迁重建寺院。该寺曾多次毁于站火。现存殿宇多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进行全面整修,并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蓝楼于寺中,恢复“枫江第一楼”旧额。1995年,建于寺后逾42米的五级四面楼阁式仿唐佛塔“普明宝塔”落成,成为枫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寺院坐东朝西,占地约1.06万平方米。大雄殿正中设须弥座,上供如来佛坐像,左右立阿难、迦叶胁持。两侧沿墙列坐鎏金铁罗汉十八尊,神态各异,为明代成化年间所铸。左右设钟鼓,钟系仿唐式青铜乳头钟,是日本人士于光绪三十二年送来供奉的。

苏州北寺塔

北寺塔是报恩寺的俗称,位于北塔公园,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抱恩寺塔。北寺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观音殿南建有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 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塔北有古铜佛殿,藏经阁。古铜佛殿曾供铜铸三世佛,单檐硬山造,观音兜山墙,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五间为殿,左右尽间为楼,梁架、脊饰具有徽州建筑风格。藏经阁为重檐歇山楼阁式,楼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原额梵香堂。塔东北有园,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名为梅圃。至于塔南临街的四石柱三间五楼木牌坊,三开间硬山顶门厅及贴砖八字墙,则是马医科申时行祠前之物。

苏州越城桥

苏州越城桥位于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之举。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 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经文物部门呼吁,由市政部门编号拆卸,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别饶情趣。

苏州吴门桥

苏州吴门桥位于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64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苏州寿星桥

苏州寿星桥位于城东望星桥北叶家弄,跨第四直河。此桥初名营桥,宋《平江图》有载。相传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浚河时于桥下得瓷寿星,遂改今名。其为一单孔拱桥,用武康石砌筑。武康石色紫褐,质地粗犷古朴,宋、元间苏州一带建筑物常用此石。桥身长18米,拱跨4.7米,矢高2.6米,两坡设踏步。桥面栏板为1965年从附近被拆的百狮子桥移来,上有狮兽浮雕图案,或蹲或舞,生动活泼。该桥保存宋代构件较多,体量不大,但各部位比例适度,造型凝重,色调拙朴,与周围垂柳、塔影和谐一致,为苏州小型古桥梁中的佳例。

苏州石湖风景区

石湖风景区位于苏州近郊,距水乡古城七公里,东滨石湖,西依国家级森林公园上方山。石湖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人文荟萃,风光柔美秀丽,凝聚江南田园山水精华,又有无数历朝遗迹散布其间,素有“吴中胜境”、“吴中奇观”之称,为著名的苏州风景游览胜地。石湖风景区分别由石湖度假村、风景游览区、影视文化区、风情餐饮区组成。

一、石湖度假村:座落在石湖风景区内,度假村占地2000余亩,由苏州园林局、申银万国、拉萨啤酒、东方航空共同投资开发,具有多项高级娱乐、休闲设施,功能齐全,是国内外、中层次的宾客商务、旅游、餐饮、娱乐、会议等优选之场所。度假村按星级酒店建设配套标准与古代吴越建设风格相结合,是苏州独具古韵特色的度假村。村内粉墙袋瓦、曲折回环、请幽典雅、自然清新、楼台亭树,小桥流水,草坪青翠,其典雅清幽的装饰风格巧妙地与江南秀山碧水相映成趣,创造出高雅的休闲环境。度假村完全采用酒店式管理,目前有二十八套客房,配以乒乓室、游戏机房、棋牌室、网吧、等娱乐项目,同时经营的还有酒巴、茶座、美容保健中心、多功能会议厅、设备齐全的健身中心、现代化商务服务中心、将建设标准网球场和回归自然的露天泳池,可为各方人士提供丰富、幽雅、满意的服务,全方位地满足度假者的消遣需求。度假村下设的宝马俱乐部兼具会员制形式和接待散客的功能,拥有华东地区最大跑马场:宽l5米、长1000米的跑道和23匹中外赛马,并在器械、医疗、教练等方面配备优秀的服务人员和优文设备,并与全国各跑马俱乐部等机构合作,定期组织区域性赛事活动,为广大骑马爱好者提供一个大显伸手的场所,创造人与自然交融的机会。度假村内的烷沙池,放养各种鱼苗,备有垂钓器具,可让爱好垂钓的人们大享其乐。苏州石湖度假村汲水之精,取山之灵。融远古风情、吴依乡趣于一体,其便利的交通,快捷的通讯,一流的设施,诚为天下宾客奉上全方位超值服务。二、风景游览区:石湖曾是春秋时代吴国的王室苑圆,也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军事文化遗迹很多,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相传吴越争霸之时,越国名臣范蠡在灭吴后,带着西施由这里归隐太湖,故附近有镇名蠡墅。l、石湖串月:行春桥位于茶磨屿东,石湖北诸,又名长桥、九环洞桥,因为桥下洞函中不仅流过一条小河,而是几处溪流分别流经其不同的桥孔,故人称九环洞桥。桥上有重级石栏,游人可随处坐憩。桥面俱石砌成,平展光滑,桥身九洞相连,湖水越洞而出,水清映物。农历八月十八夜,秋月如练,石湖行春桥九个桥洞,各挽一汛月影,形成串月之绝景。2、石湖精舍:南宋末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归隐石湖养老,自号石湖老人。筑石湖别墅,又名石湖精舍,建有北山堂、农圃堂、寿乐堂、天镜阁、千岩观、玉雪坡、锦绣坡、梦鱼轩、说虎轩、倚云亭、盟鸥亭等多处景观。3、余庄:民国二十一年,书法家余觉在天镜阁故址建别墅,俗名“余庄”其主厅为慈禧太后所赐“福寿堂”,堂南临湖新建望湖亭,可畅览石湖、上方山景色,新增茶室、鱼塘,可供游人品荼、垂钓和休息。4、越堤烧烤基地:这是目前苏州最大的野外烧烤基地,拥有炉灶80多个,备有烧烤所需器具,并十余艘小船、竹筏可游玩。每当风和日丽、天请气朗的日子总有众多的游客或坐于绿树环绕之中,或泛舟湖中,享受着碧波荡漾、绿草如菌、营声燕语,以及烧烤的诱人香味。5、华南虎养殖基地:华南虎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在这里可让游客更清楚地了解华南虎的生活习性,观看到华南虎的雄姿。

三、影视文化区:“吴越春秋影视艺术中心”该区域以先秦勾吴风情建筑为主体,展示古吴越文化。主要有吴王行官姑苏台、吴王祭天的拜郊台、平安词、财神庙。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一苏州园林,又充分满足国内影视业发展的需求,建成了影视外景基地,前来拍摄过的影片有《西施》、 《新江山美人》、 《刘伯温》、 《哪叱》、《十五贯》、 《关汉卿》等。影视基地在灯光、道具、布景制作、演员配备、后勤、外部景点资料的提供以及化妆等进行全方位服务。四、风情餐饮区: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太湖举办龙舟宴游,启创了官廷船莱船点之风,成为文人墨客、商贾官宦的风流之举。目前景区建成的巨船餐厅,石湖船菜,姑苏一绝,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就餐,配有十条画肪停泊在石湖之上。聘请专家挖掘整理苏州船菜,以结游客。湖中轻饮,独特雅致,浪漫悠闲。

2 云南丽江得月楼

古城黑龙潭的三层楼,名曰“得月楼”。但是此楼是何许人营造,又是何许人取楼名为“得月楼”呢?历时久远了,修楼的一代人早已不在人世了,因而这些营造楼台的事情也变成历史,也为人们所遗忘。“得月楼”营造于光绪年间,此楼的模型制造者是丽江大研镇人杨兆瑞先生,据传他在广东省某县供职县令,当他游览杭州西湖的时候,看见杭州西湖的亭台楼阁修盖得非常雅致,尤其一座三层的楼台楼座如鹤立,飞檐似凤凰展翅。杨老先生呆呆地看着,心里禁不住暗忖:故乡不是也有个活水长流的黑龙潭吗,仿杭州西湖的这座三层楼的模样,也在故乡的黑龙潭营造一座三层楼,如若碧玉似的黑龙潭不也嵌金镶银了?这样,杨兆瑞先生请了一位编制篾匠师傅,仿着杭州西湖的三层楼的模样,编制了一座竹楼。杨兆瑞先生很快把三层楼的模型带回到丽江,筹集款项,又请了一班九河乡的木匠师傅,仿着模型营造了黑龙潭的三层楼。

三层楼落成了,丽江大研镇的许多文人墨客,齐聚黑龙潭庆贺三层楼的落成典礼,都说要给楼取一楼名,可是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有的捋着胡须思索着,有的抓挲着脑袋思量着。这时站在一旁的书院的杨道田老先生,轻咳了一声,说:“我想取名‘得月楼’,行不?”

这时候,环围三层楼取楼名的人,听见杨老先生取的“得月楼”楼名,人人都高兴地抬起了头,眼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大家拍着手连赞好名字,很快把杨老先生围住了。杨道田先生不仅能吟请作赋,也善书画,大家一致求杨老先生书以楼名,他不负乡亲的期愿,也书下了“得月楼”三个苍劲的大字。

说起杨道田先生,他是古城“瓦白人”(今新华街),他是古城书院的先生,和庚吉进士亦是他的学生,和庚吉中了进士以后,上司为表彰他的执教有方,赐授杨为进士功名,所以杨道田先生是赐进士。

杨兆瑞营造了黑龙潭三层楼以后,由他领头集资营造了科贡桥、南门桥等,后来,杨兆瑞先生营造金沙江上的金安铁链桥(梓里铁链桥)时,突发急病,死在建桥工地上了。1961年冬,黑龙潭三层楼被烧(据传是一对情侣所为情死而焚)。得月楼烧毁以后,又到1964年的时候,丽江县政府拨款,重建得月楼,重建得月楼的掌墨大师傅为白沙乡的和福全大木匠,当时参加营造得月楼的木匠还有九河乡的木匠数人,还有金山乡的石匠寸师傅、赖师傅和赵师傅等人。得月楼竣工后,1964年县文化馆馆长周汝诚老先生,致函郭沫若先生书得月楼及地方领导集毛主席诗词句楹联,也退请郭老撰书得月楼长联,郭老欣然应允,撰书“龙潭倒景十三峰,墨玉为体,苍玉为神;玉水纵横半里许,飞龙在天,潜龙在地。”并书以毛主席诗词集句楹联和得月楼等字,从北京函寄回丽江县文化馆。此为重建得月楼的事情。

3 福建厦门得月楼

位于福建厦门金城镇的水头村,由于滨海之故,一直饱受盗匪的侵扰,为了捍卫家园,远赴他乡经商有成的华侨们,纷纷斥资构筑拥有防御自卫能力的枪楼。其中以旅居印尼华侨黄延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建的「得月楼」最为特出。

拥有西洋风味的得月楼,楼高6公尺、分为2层楼,铁铸栅栏、花格窗棂、造型典雅的洋楼,却拥有4面突出的炮口,每个正面都有2个大炮口和6个小炮口,货真价实的保卫功能,让洋楼在华丽的外表下,更有一股凛然不可欺的高贵气势。

历经海盗贪婪的魔爪,都无法摧毁此座洋楼,但今日的洋楼,在子孙早已远扬后,徒留楼台孑然屹立在荒烟漫草间,在岁月的摧残磨练下,更加显现出一种属于金门特有的顽强性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