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豇豆锈病
释义

病害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茎和豆荚也发生。叶片初生黄白色的斑点,稍隆起,后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疱斑(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黄)褐色粉末状物(夏孢子)。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片背面,严重时也发生在叶面上。后期在夏孢子堆或病叶其他部位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茎、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性孢子器),以后在这些斑点的周围 (茎、荚)或在叶片背面产生橙红色斑点(锈子器),再继续进一步形成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很少发生。

发病规律

锈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藉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范围内萌发,最适温度 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藉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范围内萌发,最适温度 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藉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范围内萌发,最适温度 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在适温范围内,寄主植物表面具备水滴是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早晚重露、多雾易诱发本病。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防治

收获后集中病残体烧毁,消灭越冬菌源。喷洒杀菌剂: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药一次,共2-3次。

病原描述

病原为真菌,中文名: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9: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