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豇豆炭疽病 |
释义 | 病害症状在茎上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初为紫红色,后色变淡,稍凹陷以至龟裂,病斑上密生大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该病多发生在雨季,病部往往因腐生菌的生长而变黑,加速茎组织的崩解。轻者生长停滞,重者植株死亡。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接触传播。20℃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最有利发病。当温度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90%时,很少发病。因此,地势低洼、土质粘重、连年重茬、种植过密的地块及多雨、多露、低温、多雾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分生孢子借雨水、气流、接触传播。20℃和95%以上的相对湿度,最有利发病。当温度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90%时,很少发病。因此,地势低洼、土质粘重、连年重茬、种植过密的地块及多雨、多露、低温、多雾均易发病。 病原描述Colletotrichum truncatum(Schw. )Andrus & Moore 异名C dematium f. Sp. truncata(Sehw. )v. Arx 称平头刺盘胞和黑线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茎表皮下生,圆形或椭圆形,大小74.9~235.40×42.8~160.5微米,子座由厚壁细胞组成,褐色,近圆形或不定形,直径差异较大,一般2.6~11微米。刚毛黑褐色,刺状,微弯,表面光滑,基部不膨大至稍膨大,顶部渐尖,具隔2~3个,大小85.6~256×4.3~8.6微米。分生孢子生于孢子梗顶,大量堆集在一起,单胞,无色,内含颗粒状物,新月形,微弯,两端渐细,上端较尖,下端稍钝或干截,大小20.8~29.4×2.3~3.1微米(平均24.4×2.6微米)。此外,有文献记载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Sacc. Et Magn. ) Br. eT Cay. (半知菌亚门菜豆刺盘孢)也可为害豇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