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豇豆白粉病 |
释义 | 病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产生白粉状斑(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菌丝体),严重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逐渐发黄、脱落。 发病规律本病由真菌白粉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包括13科60余种植物,常见的有豌豆、豇豆、菜豆、蚕豆、扁豆、甘蓝、芹菜、番茄等作物。在寒冷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寄主表面,萌发时产生芽管,后形成菌丝体,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荫蔽、昼夜温差大,多露潮湿,有利于本病发生,在干旱情况下,由于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弱,有时发病更为剧烈 防治喷洒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5%粉绣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300倍液,每7-10天喷洒一次,共2-3次。 病原描述病原为真菌,中文名: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属子囊菌亚门。闭囊壳附属丝多,与菌丝交织在一起,闭囊壳扁球形,黑褐色,直径81-176微米,内含3-。10个子囊,外有丝状附属丝,与营养菌丝相交;子囊长卵形,无色,大小49-82×29-53微米,内含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7-30×10-19微米。也有报道由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Poll.单丝壳白粉菌引起,但常见为Oidium sp.(粉孢属)真菌。菌丝丝状,表生,以吸器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取养分,分生孢子梗棒状,不分枝,具5-7个隔,分隔处一般不缢缩,但顶部明显缢缩。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柱形,单胞无色,产生在分生孢子梗顶部,串生,由上而下顺序成熟脱落,最顶部的。1个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成熟后脱落。孢子大小25.4-38.1×12.7-17.8微米。病菌除为害豇豆外,还侵染蚕豆、扁豆、菜豆、甘蓝、芹菜、番茄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