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蟾宫曲·微雪
释义

作品原文

[双调]蟾宫曲微雪 无名氏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①,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庆丰年众与农家②。数片琼葩,点缀槎丫③。孟浩然容易寻梅④,陶学士不够烹茶⑤。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蠹砌:在台阶上留下蛀痕。蠹,蛀书的白色小虫。

②众与:普遍地给与。

③槎丫:乱枝。

④“孟浩然”句:元人流传孟浩然踏雪寻梅的误说,详参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讲评。

③‘‘陶学士”句:北宋初翰林学士陶谷,在冬日用雪水煮茶,以为韵事,见《清异录》。

作品译文

寒冷的北风,将银沙般的雪粒吹向人间。有的黏沾在台阶上犹如蠹鱼的蛀痕,有的透过缝隙飘进珠帘。轻拂过丝丝柳线,扰乱了乌鸦的安恬。像鹅毛那样无足轻重,像柳絮那样娇弱乏力,像梨花那样憔悴可怜。也许是因为怜悯穷人,老天故意把雪量削减;普施给农家就那么一点,也算是瑞兆丰年。琼花有限的几片,点缀在枝丫之间。盂浩然寻梅固然方便,陶谷想用来煮茶,可就难以如愿。

作品鉴赏

这首小令,在“微雪”的“微”字上做足了文章。

朔风吹雪,吹下的却是“银沙”,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雪花的微细。接着两旬是“银沙”飞向人间的效果。雪量稀少,盖不满台阶,只不过沾留下一点点痕迹,作者用了一个“蠹”字,意谓像蠹虫那样蛀出了一个个小洞。蠹虫又名银鱼,本身呈银白色,所以“蠹砌”的借用十分传神。帘子本身是用来遮挡雨雪的,但因雪花太细,竟然“穿帘”而入,这又是新奇的构思。至于“拂柳”,则是借柳丝的柔弱来映衬雪势的无力,“惊鸦”恐怕是利用乌鸦易于躁动的天性,言下之意,其他禽鸟当不会如此敏感而受惊。以下三句运用三组比喻进一步表现“微雪”,妙在“鹅毛”、“柳絮”、“梨花”本为喻雪的常语,而曲中却替换了其固有的喻性:“鹅毛”不取其片大而取其质轻。“柳絮”不取其量众而取其力弱,“梨花”不取其色白而取其身瘦。这正是元人善于出新之处。

然而,篇中最能体现散曲曲味和巧思的,还数涉及人事内容的两组对句。在“多应是”、“止不过”的第一组中,前句暗用了东汉袁安的典故。《汝南先贤传》载汝南大雪,洛阳令亲自巡访,到袁安门口,不见人扫雪,以为他已饿死,入门果然见袁安僵卧在家。问他为什么不出门求助,袁安答:“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可知大雪对古代的贫穷百姓无异于一场灾难。“怜贫困天教少洒”,人情人理,是对天公安排“微雪”的一种肯定。而后句则从“瑞雪兆丰年”的习语生发,这一场微雪如此可怜,还要“众与农家”,那就简直是老天爷在虚应故事了。这一句又充满了讽刺之意。将互相矛盾的评价巧妙地并列在一组对仗之中,这是散曲所特有的一种冷峭的表现风格。“

孟浩然”、“陶学士”一组对句也是如此。这是在“数片琼葩,点缀槎丫”的前提下开展的,转入了冬雪“韵雅”的内涵。元人流传“孟浩然踏雪寻梅”的传说,微雪不仅使孟浩然的出游减少了行途上的麻烦,“寻梅”也容易一目了然。可是陶学士要实现以雪水烹茶的雅举,却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又是将互相矛盾的两面接到了一起,而无不表现出“微雪”的影响。

元散曲擅长围绕某一事物或主题,横说竖说,穷追猛打,淋漓发挥,在穷形极致之中表现出尖新、奇峭的韵味。这首小令,便有助于我们体会散曲的这一特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