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蚬木曲脉木虱 |
释义 | 种名:蚬木曲脉木虱 种拉丁名:Sinuonemopsylla excetrodendri Li et Yang 国内分布:广西 国外分布:越南 形态特征成虫黄绿色,体长2.2-2.6mm,背腹较扁,被淡色长毛。头宽(包括复眼)0.77—0.79mm,复眼黑褐色。触角10节,长1.26—1.27mm,黄绿色,第三宝第八节端及第九、十节黑至黑褐色,2根端刚毛黄色。前翅长1.94—2.25mm,宽1.01-1.21mm,椭圆形,不透明,前缘有断痕,翅面密布褐斑点,组成3条不连续的褐带;翅盛大,脉黄褐色,脉端黑褐色;后翅宽大,稍短于前翅。足黄色,后足脱节无基刺。卵长梨形,一端较尖,长0.l-0.15mm。初产卵淡黄色,变为黄色。近孵化时卵的前端出现黑色眼点。若虫初孵若虫淡黄色,随着增长颜色逐渐变深。体扁平。复眼红色。翅芽半透明,灰褐色。随着不断的取食,若虫体表分泌许多蜡丝,盖住虫体。 生物学特性蚬木曲脉木虱世代重叠,在桂南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一年四季均发现有成虫、若虫、卵3种虫态。在日均温28.8°C时,完成1个世代约需30天,其中卵期平均为5.24天,最短5天,最长6天;若虫脱皮4次,若虫期17天。平均每雌产卵量为212粒,产卵前期5—6天,产卵期8-14天。初羽化的成虫体被一层蜡粉,停伏在原来的嫩芽上吸食。几天后交尾产卵,雌虫和雄虫.一生可交尾多次。成虫活动逐步加强,能飞善跳,常在枝条叶片及项芽间不断爬行,寻觅取食和产卵的场所。但成虫飞行距离不长,一般为50—60cm。雌虫卵多产于嫩芽及嫩叶背面凹陷处,聚散不定。若虫常聚集在顶芽及嫩叶上刺吸取食,如遇触动,可作短距离爬行。该虫大量发生于3—5月和9-10月间。特别是3—5月为全年虫口高峰期。在桂南,进入3月以后,温度大幅度回升,蚬木萌芽发叶,虫口数量急剧上升。冬季,在日平均温度14.4°C左右,成虫仍可进行取食活动,有太阳的晴天也能交尾,产下的卵能正常孵化,低于10°C时,则很少活动。一般苗圃比幼林受害严重;尚未郁闭且杂草多的幼林比郁闭的幼林受害严重,低海拔比高海拔受害严重。已发现的天敌有红肩瓢虫、六斑月瓢虫和螳螂。 防治方法1.加强林木检疫,严禁带虫苗木外运和引进。 2.桑拍不要混植,使桑木虱在桑树夏伐无桑叶时得不到柏树作为补充食料而抑制其发生。加强母生幼林的管理,使其提高郁闭度,增强抗虫力。 3.实现桑树良种化,以抑制桑木虱发生如荆桑及四川本地桑上产卵数多于湖桑品系及其他引进良桑上的3倍。 4.冬季修剪梧桐枝条,4月底前剪除皂角幽木虱产卵枝条,及时烧毁,消灭枝条上的卵。冬季清除林内枯叶杂草,消灭文冠果隆脉木虱和沙枣木虱越冬成虫。冬季或早春干基涂白或用80%敌敌贯乳油500倍、60%D-M合剂200倍涂于,消灭皂角幽木虱和文冠果隆脉木虱越冬成虫。4月上、中旬及时摘除桑树有卵叶,5月上、中旬剪除有桑木虱若虫群集危害的技梢。6月上、中旬及11月当成虫密集于桑芽或再发叶上时,用网捕杀成虫。 5.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6.4月中、下旬文冠果隆脉木虱成虫出蛰期,于晴朗无民夜间在林内连续施放5%敌马烟剂2—3次,每亩用药1kg。65%肥皂石油乳剂8倍液喷杀梧桐木虱越冬卵。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各种木虱若虫或成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