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秭归卜庄河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丛书名: 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乙种

精装: 887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4

ISBN: 9787030220028

内容简介

《秭归卜庄河(套装上下册)》按发掘区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三峡库区卜庄河遗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全书分为十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部综合性的考古发掘报告。书中分别就卜庄河遗址的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二里头文化、商代、周代、汉代、六朝、宋代、明代、清代等遗存进行了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重点总结了三峡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文化特点。

目录

壹 绪论

一 遗址位置与地理环境

(一)遗址位置

(二)地理环境

二 历史沿革

三 工作概况

(一)调查与发掘经过

(二)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

(三)报告情况说明

贰 A区

一 位置与地貌

二 工作情况

三 文化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堆积

(二)分期

四 石家河文化遗存

(一)概述

(二)文化层介绍

(三)小结

五 二里头文化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小结

六 商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七 周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八 汉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九 六朝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十 宋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小结

十一 清代遗存

(一)墓葬介绍

(二)小结

叁 B区

一 位置与地貌

二 工作情况

三 文化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堆积

(二)分期

四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一)文化层介绍

(二)小结

五 汉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小结

六 六朝遗存

(一)陶窑介绍

(二)小结

七 清代遗存

(一)墓葬介绍

(二)小结

肆 C区

一 位置与地貌

二 工作情况

三 文化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堆积

(二)分期

四 周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小结

五 汉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六 六朝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七 宋代遗存

(一)墓葬介绍

(二)小结

八 清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小结

九 近代遗存

(一)文化层介绍

(二)小结

伍 D区

一 位置与地貌

二 工作情况

三 文化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堆积

(二)分期

四 周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五 汉代遗存

(一)概述

(二)灰坑

(三)墓葬

(四)文化层

(五)分期与年代

(六)小结

六 六朝遗存

(一)墓葬介绍

(二)小结

七 宋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小结

八 明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小结

九 清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小结

陆 E区

一 位置与地貌

二 工作情况

三 文化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堆积

(二)分期

四 周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五 汉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六 六朝遗存

(一)概述

(二)灰沟

(三)瓦场

(四)取土场

(五)墓葬

(六)文化层

(七)分期与年代

(八)小结

七 宋代遗存

(一)墓葬介绍

(二)分期与年代

(三)小结

八 明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九 清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柒 F区

一 位置与地貌

二 工作情况

三 文化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堆积

(二)分期

四 商代遗存

(一)概述

(二)灰坑介绍

(三)小结

五 周代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六 汉代遗存

(一)概述

(二)灰坑

(三)灰沟

(四)墓葬

(五)文化层

(六)分期与年代

(七)小结

捌 G区

一 位置与地貌

二 工作情况

三 文化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堆积

(二)分期

四 周代遗存

(一)概述

(二)文化层介绍

(三)小结

五 汉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六 六朝遗存

(一)概述

(二)遗存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七 明代遗存

(一)概述

(二)墓葬介绍

(三)分期与年代

(四)小结

玖 采集遗物

一 概述

二 遗物介绍

(一)铜器

(二)铁器

(三)陶器

(四)瓷器

(五)玉器

(六)角器

(七)钱币

三 小结

拾 结语

附表

附表一 卜庄河遗址A区石家河文化陶片统计表

附表二 卜庄河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标本登记表

附表三 卜庄河遗址A区二里头文化陶片统计表

附表四 卜庄河遗址A区灰坑登记表

附表五 卜庄河遗址A区商代陶片统计表

附表六 卜庄河遗址A区周代陶片统计表

附表七 卜庄河遗址A区墓葬登记表

附表八 卜庄河遗址古墓葬出土钱币统计表

附表九 卜庄河遗址A区M100柱洞登记表

附表一0 卜庄河遗址A区六朝时期陶片统计表

附表一一 卜庄河遗址B区墓葬登记表

附表一二 卜庄河遗址C区周代陶片统计表

附表一三 卜庄河遗址C区墓葬登记表

附表一四 卜庄河遗址D1区灰坑登记表

附表一五 卜庄河遗址D区墓葬登记表

附表一六 卜庄河遗址D1区周代陶片统计表

附表一七 卜庄河遗址D1区M58柱洞登记表

附表一八 卜庄河遗址E2区灰坑登记表

附表一九 卜庄河遗址E2区周代陶片统计表

附表二0 卜庄河遗址E区墓葬登记表

附表二一 卜庄河遗址E2区六朝时期陶片统计表

附表二二 卜庄河遗址F区灰坑登记表

附表二三 卜庄河遗址F区商代陶片统计表

附表二四 卜庄河遗址F区周代陶片统计表

附表二五 卜庄河遗址F区墓葬登记表

附表二六 卜庄河遗址F区汉代陶片统计表

附表二七 卜庄河遗址F区M116柱洞登记表

附表二八 卜庄河遗址G区墓葬登记表

附录一 卜庄河遗址动物群研究报告

附录二 卜庄河遗址人骨性别年龄鉴定报告

附录三 卜庄河遗址陶片、土样半定量分析报告

附录四 卜庄河遗址(墓葬)石器岩性鉴定报告

后记

后记

秭归卜庄河遗址是三峡库区重要考古发掘项目之一。在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移民局、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的领导、支持下,通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历经10年的辛勤劳动,值三峡大坝即将胜利竣工之际,《秭归卜庄河》考古报告终于能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至此,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

十年沧桑,十年辛劳。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卜庄河遗址于1997年6月开始发掘,至2006年6月田野发掘结束。累计发掘面积36000多平方米。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到近代等时期的大量遗迹、遗物,从而丰富了三峡地区各个时期的文化内涵。从2006年3月开始边发掘边整理,2006年7月,正式转入室内资料整理,2007年10月,全面完成了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

卜庄河遗址的发掘得到了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湖北省移民局、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昌市文化局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很多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特别是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规划司副司长汪晓东,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关强,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杨德菊,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沈海宁,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吴宏堂,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三峡办公室主任王风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红星、副所长孟华平以及原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胡美洲,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振裕等领导多次深入考古发掘现场检查、指导。考古界老前辈、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徐光冀先生也多次到工地考察遗迹和出土文物,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先生,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乔梁先生,武汉大学考古系教授余西云先生、陈冰白先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先生等专家也曾亲临工地关心和了解发掘情况,并提出了不少建议。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办公室余萍女士及李雁女士也为发掘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为使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顺利进行,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专门提供了整理场地。在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期间,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吴宏堂、三峡办公室主任王风竹等领导和专家多次到现场查看、指导,对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并提出了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等指导性意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权喜先生对报告进行全面审核,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在此,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对卜庄河遗址考古发掘和考古报告编写工作所给予的支持、关心和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文摘

贰 A区

一 位置与地貌

A区位于卜庄河遗址的东北部,即原卜庄河轮船客运码头处。北面临长江,南面接原卜庄河集镇卜葛街,东面至通往船码头的人行小路,西面到原卜庄河供销社。东西长200、南北宽约80米。海拔70~100米。A区实际上是原卜庄河集镇区域,全是居民住房、街道、船码头、道路、台阶、猪栏、厕所等建筑物,并种植有部分蔬菜。三峡大坝库区一期蓄水时,随着居民移民搬迁,这里即开垦并种上大片蔬菜、红苕等农作物,又加上江水淹没冲刷等各种原因,致使该区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全是高坎、沟、石碚坎、房基、街道、水泥地面,特别是集镇移民搬迁后,这里形成一大片废墟。

二 工作情况

1991年6月中旬,配合砖厂取土工程,在A区发掘一座战国墓(编号为M4)。2002年3月至2003年4月,配合三峡大坝工程建设,继续在A区发掘。由于A区地貌情况极其复杂,地面覆盖层特别厚,为便于发掘,首先用挖掘机将大片现代覆盖层挖掉,用钢钎凿掉水泥层,拆掉石碚坎,清走垃圾,然后进行勘探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高低不平、十分有限的范围内,选择了三片地段布方发掘(图四)。为布方方便,采用按顺序直接编制探方号。A区前后分为1991年6月、2002年3月至6月、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2003年3月至4月共四次发掘,布5米×5米探方124个。实际发掘面积为3106平方米。

三 文化堆积与分期

(一)文化堆积

据调查和发掘情况观察,A区原始地貌呈南高北低倾斜走势,加上长期江水侵蚀、雨水冲刷、开垦、农田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地貌发生较大变化,所剩文化堆积层不多,仅存三小块残破不全的零星堆积。其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周代、六朝时期和宋代。受地势影响,文化层呈南高北低倾斜堆积。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AT5—AT8、AT33、AT47探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AT6、Ar17、AT19、AT21、AT27—AT29、AT32、AT33、AT43探方。商代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AT19、AT20、AT27、AT28、AT30、AT34一AT44、AT51探方。周代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AT28、AT30、AT33、AT61探方。六朝时期文化堆积范围小,仅在AT50、AT51探方内有少量发现。宋代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AT6、AT27、AT28、AT30、AT32探方,但遗物特别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