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育 |
释义 |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概念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八、学校德育课程((1)课程设置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 (4)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德育的含义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五、几种德育新模式(1)主体性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德育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 (2)活动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理论假设是,道德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德育的目的,又是德育的手段。 (3)“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该模式认为,关心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和结构,且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学会关心”的教育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进而为整个德性的发展奠基。 六、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七、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指用来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 1.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反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 榜样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 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 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八、学校德育课程(1)课程设置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力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 (2)课程目标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现行德育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以下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3)课程内容现行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生活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其次,综合化。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再次,生本性。课程内容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最后,开放性。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4)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现行德育课程为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在实施中改变原有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革: 强调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构成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中介。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活动是形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其本质特点在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强调学生的情感性、体验性。道德情感具有感染、弥散、激励和动力等功能,而学生道德情感的获得是通过参与活动完成的。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督作用。现行德育课程在评价方面,呈现出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 九、德育思想的演变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当时的所谓“三德”﹑“三行”之教完全是为维护西周的奴隶制服务的德育。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 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什麼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这种思想﹐与“美德是通过贵族的血统代代相传”的保守观点相比﹐显然是一个进步。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他还认为﹐音乐在德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倡的德育是为维护奴隶制服务的。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J.﹐强调通过“理性”培养年轻绅士的风度和道德品质﹐要求“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J.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他主张德育要注意儿童成熟过程的阶段和年龄特点。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十分重视德育。他认为﹐观念是行动之父﹐知识意味著真正的力量。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德育主要是形成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道德观念的统觉群。德育的任务侧重於道德观念的培养。他是所谓“主智说”的代表人物。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为了适应当时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认为德育应以“民主社会”的理想为出发点。他说:“儿童将为其中一员的社会是美国”﹐“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的﹐也没有什麼目的”。他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於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德育任务侧重於训练行为习惯﹐故属于“主行说”。 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任务 共产主义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就号召青年要学习“共产主义”﹐并明确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德育要渗透於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青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之後﹐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为思想建设决定中国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这也就是中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即社会内容。它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中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任务﹐既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主智说﹐又反对侧重训练行为习惯的主行说。 十、德育的功能1、 社会性功能 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2、 个体性功能 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3、 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1)动机作用;2)方向作用;3)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十一、道德与德育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道德属于社会范畴。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道德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人类生活可以分为私人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调节这三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分别是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家庭及邻里关系道德规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也叫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从德育类型划分的角度来说,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如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诚实、忠诚、敬老爱幼等;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生活的道德意识和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等;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等。 (二)道德层次与德育公德、私德、职业道德均含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即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 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理想是一种难以完全达到的境界,却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结目的,激励着学生努力践行道德行为。 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原则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但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因为,道德规则是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要求,是必须执行的。其中肯定性规则起指导作用,否定性规则起约束作用。 十二、品德与德育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品德属于个体范畴。 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激发、选择和调控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依据。 以道德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十三、德育任务德育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一)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二)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中小学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