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腭扁桃体恶性肿瘤 |
释义 | 概述扁桃体恶性肿瘤为口咽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者,其发病率占口咽恶性肿瘤57.8%;占耳鼻咽喉恶性肿瘤3.4%;占全身恶性肿瘤1.3%~5%。扁桃体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3∶1。发病年龄,扁桃体癌以31~60岁最多;扁桃体肉瘤以21~50岁最多。 病因与发病机制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可促使粘膜上皮水肿、充血、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使致癌发生的危险性增高。长期的炎症刺激,使粘膜上皮变性,常为其诱因。过度角化症、白斑病等亦可能为扁桃体癌前期病变。 病理扁桃体表面覆盖复层鳞状上皮,其实质内有淋巴组织及结缔组织,故可发生多种原发性恶性肿瘤如扁桃体癌(鳞状上皮癌、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腺癌)、扁桃体肉瘤(淋巴肉瘤、网织细胞肉瘤、横纹肌肉瘤)及其它罕见的肿瘤(恶性血管内皮瘤、恶性黑色素瘤、霍奇金病)等。临床上以扁桃体鳞状上皮癌多见,占70%~90%,其次是淋巴上皮癌,腺癌少见 扁桃体鳞状上皮癌根据生长情况,临床上分为三型:乳头状型,外生性生长,呈乳头状或结节状向表层发展,很少向深层侵犯,转移较晚;溃疡型,肿瘤向深层发展,很少形成隆起的肿瘤,中央部分坏死形成溃疡,边缘隆起呈菜花状;非溃疡型,肿瘤浸润性生长,体积大并向邻近组织扩展。 镜检:一种是以角化和癌珠形成为特点,其分化程度较高;另一种是不呈角化,细胞间桥消失,无癌珠形成,其分化程度低。 扁桃体淋巴上皮癌,原发病变很小,多发生在扁桃体粘膜下,很少浸润深层组织,呈结节状或为表面光滑的灰白色小突起,晚期可发生溃疡。扁桃体淋巴上皮癌实属低分化鳞癌。镜检:癌细胞形态不一,主要为大而明亮的细胞;核圆形,核膜薄,染色质少,核仁大而清晰可见;细胞境界不清楚,似合体细胞,或大淋巴细胞,癌细胞集合成片状、带状、束状或弥漫散布。早期可出现颈淋巴转移。 扁桃体未分化癌,分化程度差,从形态上无法鉴别由何种上皮而来,故恶性程度极高,常有远处转移及早期颈淋巴结转移。 扁桃体腺癌,来自扁桃体近旁的粘液腺或涎腺,较坚硬,初起有包膜,境界清楚。晚期癌肿穿破包膜,向邻近组织扩展,可发生广泛性坏死,形成大的坏死膜或溃疡。 扁桃体淋巴肉瘤,发生于粘膜下,瘤大而无溃疡,呈结节状或充血肿胀,可出现以下三种临床类型:阻塞型,呈弥漫性肿大,生长迅速,表面光滑而无溃疡;炎症型,有反复炎症发作,伴有体温升高,宛如扁桃体周围炎,但不易完全消退;早期转移型,局部病变不显著,有早期颈淋巴结转移。 扁桃体网织细胞肉瘤:临床演变与淋巴肉瘤相似,病变发展迅速。 镜检:表面被覆鳞状上皮,其下有大量网织细胞增生,具有一定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现象。病理学上常分为未分化型(合体型)及分化型(网状型)两类。 扁桃体横纹肌肉瘤,多发生于儿童,来源于横纹肌细胞或向横纹肌分化的间叶细胞,根据肿瘤的形态和临床特点,可分为三型,即多形性横纹肌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肿瘤界限清楚,有包膜,可浸润周围组织,或沿筋膜扩展,切面如鱼肉状。镜检:由各种不同分化阶段的成横纹肌细胞组成,细胞呈高度的多形性及异型性,排列紊乱或纵横交错的束状。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界限清楚,没有包膜,切面鱼肉状。 镜检:主要由未分化的小圆细胞构成,有腺泡状排列的倾向。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肿瘤界限清楚,一般质地较软,常有粘液样外观。镜检:组织主要由未分化的梭形细胞和小圆细胞构成。发生于深部横纹肌,儿童多见,恶性程度高,常有血行转移。 扩散与转移:扁桃体癌易向邻近结构蔓延、侵犯的倾向,好受侵犯的部位如软腭、舌根、口咽的后壁、甚至口腔、鼻咽及下咽部,并可通过上咽缩肌侵犯到翼腭窝及咽旁间隙。扁桃体癌易发生淋巴转移,据文献报道54%~85%可有颈淋巴转移,且40岁以前的病人更可高达91%。 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概述单侧扁桃体异常增大,无明显炎症,指触诊发硬或扁桃体表面尤其是在上极处,有经久不愈的溃疡及同侧颈淋巴结肿大者,经对症治疗无好转,应考虑恶性肿瘤,必须施行活组织检查,可采用细针穿刺行细胞学检查,或用活检穿刺针取组织送检,以明确诊断。X线口咽部位摄片,CT咽部水平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 分型分期临床分期:国际抗癌协会(UICC)1987年通过的口咽分区及口咽癌的临床分期,规定如下。口咽解剖分区:侧壁:扁桃体、腭弓及舌扁桃体沟;前壁:舌根部、会厌谷;后壁:咽后壁的口咽部;上壁:软腭下面、悬雍垂。 临床分类、分期 T-原发肿瘤 T1 肿瘤最大直径为≤2cm。 T2 肿瘤最大直径为>2cm≤4cm。 T3 肿瘤最大直径为>4cm。 T4 肿瘤已侵犯邻近组织,如下颌骨骨皮质、深部舌肌、颈部软组织。 N-颈部淋巴结 N0 临床未查见颈淋巴结转移。 N1 同侧单个转移淋巴结≤3cm N2 同侧单个淋巴结>3cm,≤6cm。 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6cm。 双侧或对侧转移淋巴结≤6cm。 M-全身转移。 M0 未发现全身转移。 M1 临床发现全身转移。 分期 Ⅰ期 T1N0M0 Ⅱ期 T2N0M0 Ⅲ期 T3N0M0;T3N1M0;T2N1M0;T1N1M0 Ⅳ期 T4N0-1M0;T1-4N2-3M0;T1-4N0-3M1。 临床表现【症状】 早期症状较少,或可有咽部不适,一侧咽部异物感。偶被常规检查所发现。部分病人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当肿瘤逐渐增大,阻塞咽腔时,可引起吞咽及呼吸困难。瘤体表面继发感染、溃烂,并向腭弓、软腭及舌根浸润扩展,则有明显咽痛,吞咽时加剧,并可放射至同侧耳部或面部,语言含糊不清,饮水逆流入鼻腔,伸舌障碍,口臭及唾液中带血。若肿瘤向上蔓延至鼻咽腔,则可有耳鸣、耳聋。远处转移以腹腔多见,其次为纵隔、胸腔及颅腔,亦可转移至骨部,而出现相应的转移症状。较晚期病人消瘦明显,可出现恶病质。 【体征】 检查可见单侧扁桃体增大,似球形,表面光滑,质硬;或呈结节状之光滑隆起;或中心溃烂、坏死,有污秽之伪膜,边缘呈肉芽状,容易出血;或呈紫红色菜花状突起;若癌肿向周围浸润;检查时还可见咽后侧壁或软腭隆起。患侧或双侧下颌角处或颈上深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差,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并发症】 根据报道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7%,单行放疗者为11%,单用手术治疗者为24%,采用综合疗法者为22%。常见并发症有疼痛、咽干、张口困难、食物反流至鼻腔、下颌骨放射性坏死等,采用综合疗法者可发生伤口感染、颈部瘘管、颈动脉破裂等。 治疗概述扁桃体恶性肿瘤治疗,应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侵犯范围,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1.化学药物治疗 一般用于较晚期的病人,单纯手术或放射治疗的效果不理想,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临床上多采用有效单药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新近报道较好联合化疗方案有以DF方案为基础,即顺铂(DDP)80~100mg/m(卡铂300~400mg/m),第一天应用。5-氟脲嘧啶(5-Fu)800~1000mg/m,第1~5天持续静脉输注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休息23d,重复化疗共2~3个疗程。加用甲胱四氢叶酸(CF)50mg/m,每6小时1次口服,连用5d,以增强效果和降低毒性。根据病人的病理类型及分级、临床期别、治疗情况与病人的体质等各种因素,决定是否加用甲氨蝶呤(MTX)或争光霉素(BLM)。 2.免疫治疗 可与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结合使用,以增强机体对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可选用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转移因子、胸腺素等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 (1)局限于扁桃体的高分化鳞癌或腺癌,未扩散至周围组织;一侧或双侧颈淋巴转移(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者。 (2)放射治疗后病灶未完全消退或复发者。 手术方法:①经口径路:切除扁桃体肿瘤的方法与扁桃体摘除术剥离法相同。若伴颈淋巴结转移者,再作选择性的颈淋巴结廓清术。 ②经下唇正中切开径路切除扁桃体肿瘤适用于扁桃体及上咽侧壁癌瘤。手术开始前需先做气管切开,然后进行全麻。若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作同侧颈廓清术,然后下唇正中切开,骨膜外翻下唇瓣,颌下切口离下颌骨一横指,直至下颌角后。视病变范围锯除一段下颌骨、离肿瘤边缘1cm切除(图1)。手术缺损可用颞肌瓣转至口内修复,使肌膜面对口咽。其表面上皮以后可自行生长覆盖。目前大多采用胸大肌皮瓣覆盖创面(图1(1)),或用前额皮瓣修复(图1(2))。 治疗技术1.放射治疗 适用于恶性淋巴瘤、低分化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伴有颈淋巴转移,而无远处转移者。因这些肿瘤对放射线有中度和高度敏感性。通过根治性放疗能达到消灭肿瘤,治愈肿瘤的目的。 放射治疗以外照射为主,有时加腔内或间质内照射。一般以选用穿透力大、皮肤量低、骨吸收少的高能射线为主,如60CO、直线加速器等,辅以深部X线或电子束。除照射原发灶外,还应包括颈部转移灶。扁桃体癌对放射线有中度敏感性,其放射野,以扁桃体为中心,双侧野照射,同侧剂量占2/3。根治总剂量为6 500~7 000cGy/6~7周左右。扁桃体恶性淋巴瘤对放射线有高度敏感性,照射范围应包括咽部淋巴环,总剂量为5 500~6 000cGy/6~7周左右。有时照射至6 000cGy左右,肿瘤仍未完全消退,可根据病人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情况,考虑腔内照射,总剂量至8 000cGy。颈部转移灶如在原发灶照射范围以外,应另设照射野,根治性照射剂量应在肿瘤吸收剂量6 500cGy左右。若临床上未触及有颈部肿大淋巴结,亦应进行颈部预防性照射,照射剂量需给予肿瘤吸收剂量5 000cGy(按皮下3cm深处计算)。 2.手术加放疗的综合治疗 (1)术前放射治疗:目的在于缩小肿瘤范围,甚至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癌性粘连转为纤维性粘连,提高手术切除率;杀灭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减少手术中的播散与种植;减少手术后复发率。术前放射剂量:一般给2/3根治量,间隔4~6周手术;也有短期给大剂量分割照射,1~2周后手术。病人在行放射治疗前必须治疗龋病,保持口腔卫生,用氟化物治疗以免发生放射性骨坏死。 (2)术后放射治疗:对手术切缘有残留,或手术野中肿瘤有残留需行目标明确的术后放射治疗。术后放射剂量以5 000~6 000cGy为佳,宜在手术后6周内开始。 预后据国内近年来文献报道,扁桃体癌单纯放疗后的预后较好,早期病变效果更佳,Ⅰ、Ⅱ期病人5年存活率分别为80%与100%。即使晚期病人放疗后5年存活率也有报道可达80%。单纯手术治疗5年存活率为48%,手术加放射治疗的4年生存率为53%~6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