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瓯江漫记 |
释义 | 图书简介图书《瓯江漫记》,编著,蒋一江,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共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建波欣然提笔,为该书作序。 《瓯江漫记》全书分为“往事篇”、“风景篇”、“文化篇”、“名人篇”、“经济篇”,共12万字,并配有70多幅珍贵的老照片。 陈建波部长称赞《瓯江漫记》是瓯江文化建设中的新收获。他在序言中写道:“《瓯江漫记》是蒋一江用图片、追忆、史料等串起来的一部个人瓯江史,一首对瓯江的深情赞歌,一次对家园的深情回望。他以孩童捡贝壳般的心情拾起自己对瓯江的点点美好记忆,用一张张微微发黄的旧照片勾起对远去瓯江风景的怀念。往事、风景、文化、名人、经济等等汇成了一部值得收藏的乡土文学。” 瓯江作为丽水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丽水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瓯江文化。八百里瓯江八百里绿,一路归来,一路流连;八百里瓯江一脉相传,一路品评,一路吟诵。 作者简介蒋一江,浙江省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近一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放弃节假日和休息天,辛勤笔耕,终于完成《瓯江漫记》的撰写工作,并以《瓯江纪事》为题,在本报进行连载,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在该书的《后记》中,蒋一江先生记录了自己创作时的感受:“在近一年采写《瓯江漫记》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神秘的、秀丽的,矢志不渝向东流的瓯江凝聚着太多的历史文化积淀,瓯江的故事永远写不尽,道不完。瓯江文化的研究是丽水一个永恒的主题。” 图书文摘…… 庆元县城离瓯江源头锅冒尖最近,与福建省寿宁、政和、松溪县接壤,全县20万人口。这里山水风光旖旎,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以“百山之祖,香菇之源,廊桥之都,进士之村”而声名远扬。 2004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现状调查数据,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个方面,计算出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庆元在全国2348个县市中脱颖而出,位居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一位从省侨联下派挂职的副县长深有感触地说:从省城来到庆元,第一感觉是这里生态环境真好,天特别蓝,空气特别清新,呼吸进来都是甜滋滋的,这种体验在大城市是不可能的。 庆元物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6%,是世界最濒危动物华南虎和最濒危植物百山祖冷杉的栖息地,是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博物馆”。境内分布250多种脊椎动物和2000多个植物种类,属稀有动物的有华南虎、云豹、黑麂、白鹳等15个品种,属于稀有植物的有百山祖冷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等21个品种。物产丰富,有香菇、牛肝菌、灰树花、白木耳、锥栗、猕猴桃等,其中香菇是庆元的传统特产,有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中国香菇城。矿产品种较多,其中荷地的稀土矿储量在华东地区位居第一。 庆元县旅游资源丰富,有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巾子峰省级森林公园;“进士村”大济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国香菇发源地龙岩村历史文化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所在地月山村历史文化区。梦幻古廊桥是庆元的一张金名片,2009年庆元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庆元县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中,以林权抵押贷款为切入点,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了“林权IC卡”机制,将林权信息、森林资产评估数据与金融系统实现对接,有效破解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的“评估难”、“耗时长”等问题,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到2010年底,全县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3亿元,受惠农民1.5万人。这个县林权“IC卡”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庆元经验”,成为全国三大林业改革创新典型之一,入选全国“百个林改典型县”。 庆元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培育形成“菌、竹、果、烟、茶、蔬”六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水平全面提高。香菇生产总量每年保持在8000万袋左右;竹林面积达10万亩;建成高山锥栗、甜桔柚等高标准水干果园区53个,面积2.4万亩;改造低产茶园8400亩,新建茶园4800亩;高山蔬菜复种面积达到1.9万亩。“庆元香菇”、“三江源”、“金蜜果”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庆元县的工业经济形成了竹木、铅笔、水电、绿色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箬业基地,初步建成浙西南竹业、铅笔业及精细木门基地。 庆元县经济总量不大,是我市三个欠发达县之一,随着龙庆高速建设和54、55省道的扩容提速改造,不久的将来,庆元的交通条件会大大改善。庆元作为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已经提出“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并以加快建设屏都综合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汽摩配件、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精细加工、保健品生产、绿色能源等产业,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这个县依托生态环境的优势,决定打造全国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县”,并规划、制定好低碳经济的发展各项配套制度,用低碳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探索富有庆元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 图书后记2010年初,市里作出开展瓯江文化研究的决定。我在瓯江边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对瓯江有很深的感情,听着领导的讲话,我文思汹涌,很想用自己的笔写写瓯江。我的想法得到了丽水广播电视报社总编吕焕录的赞同,他说每周约我一篇稿,问我写多久,我随口说,那就写一年吧。就是这么一句话,我的虎年节假日和休息天几乎都在辛苦地笔耕。时至今日,终于脱稿,紧绷的神经才松弛下来。 在近一年采写《瓯江纪事》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神秘的、秀丽的、矢志不渝向东流的瓯江凝聚着太多的历史文化积淀,瓯江的故事永远写不尽,道不完。瓯江文化的研究是丽水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不擅长写散文,面对熟悉又陌生的瓯江,我感觉有很多东西好写,但一提起笔还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我与谢正法、王君勇等好友商量,最后确定从瓯江往事、沿江风景、十大文化、瓯江名人、流域经济等五个篇章写。瓯江往事篇在丽水广播电视报连载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认识的朋友和不认识的读者纷纷来电话,给我鼓励、指正或建议;许多读者也拿起笔写瓯江的故事踊跃向报社投稿……吕总编笑着跟我说:你的文章已引起社会的集体记忆,我们决定开辟《瓯江大汇》专版,刊登更多关于瓯江的文章和图片。《瓯江大汇》刊登的文章和图片有一些质量相当好,给我的写作带来了启发。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西班牙老华侨詹强看了瓯江专版后,从国外给编辑发来电子邮件说:“看见你们正在做瓯江故事的收集工作,这非常有意义,《瓯江大汇》很有特色!我是木球工人的后代,对木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怕这一历史随着东去的瓯江水永远淹没在大海里,不能捞回,所以请了一批老木球工人座谈,整理而成这篇《木球,一个尘封历史里的行业》发给你们,供选用。”编辑分四期连载了这篇文章,使这个已经鲜为人知并消失的行业重现在读者的面前,使瓯江又多了一个故事。二是宁波大学的毛沛定老师到丽水写生,画了许多“瓯江畔的村庄”的钢笔线描画,也连载了十几幅,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翻开瓯江的历史,我从成堆的资料里苦苦寻找瓯江的真谛。我蓦然发现“母亲河”的称谓对她最贴切不过了,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博爱,她不会说话,但自古以来每时每刻都在默默地奉献,且从不索要回报。为了把伟大的瓯江描写好,我尽可能走出办公室寻访历史遗址和人文古迹,期间受到了许多老农民、老工人、老干部和专家学者的指点,获得了不少的第一手资料。还从宣传部、方志办、水利局、林业局、统计局等单位借阅参考了一些相关书籍和资料,叶金甫、初小青、王培权、李建康、陈晓华等多位摄影家给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对瓯江流域的人文历史、文化现象、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梳理,文字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让更多的人能阅读。由于文学功力有限,观察社会的水平不高,加上时间仓促,难免留下遗憾和纰漏,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如果此书能给关心瓯江历史和丽水发展的人们有一点启发,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