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戛洒村 |
释义 | 乡村概况戛洒社区是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戛洒镇东面,距镇政府所在地0.5公里,到镇道路为通路,交通方便,距新平县城76公里。东面邻南蚌村,南面邻冬瓜林村,西面邻平寨村,大田村邻。辖街上、关竜、东磨、多罗共2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72户,共3521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3263人,劳动力2486人。 整个戛洒社区国土面积57000亩,海拔510米,年平均气温17℃,适合种植水稻、杧果、栛枝,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565亩,林地 35788.20亩,人均耕地0.73亩,共有经济林果地 3339亩。全村农民收入以水稻,甘蔗为主,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56.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1元。 社区内干群关系融洽,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今后戛洒村委会的发展重点主要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结束时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600元。 基础设施戛洒村委会目前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五通。整个戛洒村委会共有772户通自来水;772户通电,76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6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4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49户。 该戛洒村委会进村道路为硬化路面,到镇交通方便,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整个戛洒村委会共有534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53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44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200亩。 农村经济2010年整个戛洒村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1756.6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53.6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28%;畜牧业收入31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64%;渔业收入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05%;林业收入25.7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46%;外出劳务收入16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45%。农民人均总收入4989元,人均纯收入3756元。 该戛洒村委会村民的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04户,居住于砖混结构住房的农户544户,还有12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10年底整个戛洒村委会共拥有汽车12辆,农用车18辆,拖拉机47台,摩托车289辆。 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805.58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5.86%。 该戛洒村委会目前正在发展水果甘蔗特色产业,今后计划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人口卫生戛洒社区现有农户780户,共3587人,其中男1798人,女1785人;农业人口数为3349人,劳动力总数2755人,从事第一产业人2039人,外出务工人数102人 戛洒社区是以傣、彝族为主,其中彝族100人,傣族3421人,汉族35人,其他民族6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农户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83人,享受低保人数17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772户,共计3329人,参合率达94.55%。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戛洒镇卫生院,卫生所建设面积为15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戛洒村委会建有公厕23个,建有垃圾池24个。 文化教育在校学生人。目前整个戛洒社区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323人,其中小学生人数108人,中学生人数231人 该戛洒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15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戛洒社区位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部,地处哀牢山脉中东麓,红河上游戛洒江畔,是戛洒集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村共有人口3521人,主要是以傣族为主,盛产稻谷、玉米、甘蔗、芒果、竹子等。 戛洒社区是花腰傣中傣洒支系的村寨,拥有丰富的花腰傣民族文化资源。传说,居住在戛洒的花腰傣是古代滇王室的后裔,从花腰傣独特的服饰上,还可以找到二千年前古滇国的踪影,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一脉相承,至今遗风未改,傣洒妇女的盛装,用料很讲究,多用绸缎,刺绣精美,银饰琳琅满目,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彩带束腰间,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戴满戒指。整套衣服穿戴后,很难进行劳动生产,只能参加礼仪活动,反映出花腰傣是古滇国贵族后裔的传说。花腰傣制作土陶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制作的土陶器种类繁多,其中以精巧耐用的土锅著名。花腰傣的美食有戛洒汤锅、干黄鳝、腌鸭蛋等,其中首推“戛洒汤锅”,这是茶马古道独特的马帮风味,正宗的戛洒汤锅是大锅煮肉,大碗盛肉,大块吃肉,蘸上一种极辣的佐料,吃热气腾腾的大块牛肉、牛肚、牛筋、牛肠、牛心,几百年来,每逢街天,汤锅摊上,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各族人民都开怀大嚼,其乐无穷!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