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栎镰翅小卷蛾
释义

种名:栎镰翅小卷蛾

种拉丁名:Ancylis mitterbacheriana Denist et Schiffermuller

国内分布:山东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 7—10 mm,翅展18—27 mm。体翅褐或灰褐色,头顶着生棕色疏松毛丛,腹端具1圈浅色鳞毛。复眼黑褐色。触角,雄蛾63节;雌蛾69节;基节较粗大,长是鞭节的3倍。下唇须黑褐色,向前略向上弯曲;第二鳞节最长,是第一节的3.5倍;第三节最小,呈黑褐色。前翅略呈长方形,顶角突出,呈钩状;前缘有大小不等的钩状纹25—26组;中室以后有一银灰色波状斑,在两翅合拢时,形似一个“亚腰葫芦”。后翅银灰色,呈亚四边形。后足有1对中距和1对端距,中足有1对瑞距,均内长外短;前足无距。 卵 扁椭圆形,长 0.75 mm,宽 0.55 mm。初产时鲜红色,后变为深红色,近孵化时暗灰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13-15 mm,头宽 0.9—1.lmm,扁圆形,头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前胸背板有6块漆状斑,气门上方的2块大,形态不规则;背中线两侧、靠后缘的2块农大,略呈“弯月’形;前方的2块小而圆。体节毛瘤明显,中、后胸背面的4个毛瘤排列成单行,每个毛瘤上生2根刚毛;各腹节背面的4个毛瘤排成梯形,前窄后宽,每个毛瘤上生1根刚毛。趾钩单序双环式,外轮为全环,内轮为半环;臀足二横带。 蛹 长 7.5-9.5 mm,暗棕色,胸部有 1条浅色的背中线。第H至第七腹节背面各有2列刺,前一列大,后一列小;第八、九节背面各有1列;腹末端具钩状臀棘12根,其中肛孔两侧各2根。翅芽达第四腹节;后足与翅芽等长,触角等其余附肢均短于翅芽。第H腹节气门外露。腹部从第四节开始活动。各节有明显的白色刚毛。

生物学特性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1月下旬开始化蛹,2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成虫3月初出现,10日前后进入羽化盛期,下旬麻栋花芽开始萌发时初见卵粒,枝芽开始萌发时卵大量出现。4月上旬见初孵幼虫,中旬麻棉早萌枝芽抽出3一4片幼叶时进入孵化盛期。10月中、下旬幼虫老熟,11-12月份随所卷叶片脱落于地面,并在其内越冬、化蛹。蛹期平均34天。 成虫多在8-11时羽化。羽化前,蛹体凭借腹背各节的刺突,将前半部移出虫室(后半部留在室内);羽化后,蜗壳常留在原处。成虫白天隐蔽在地面的枯枝落叶下静止不动,回落时分在林内贴近地面做波动式飞行,时飞时停,约1小时后进行交尾或飞上树冠进行产卵和补充营养。白天隐蔽的成虫,受惊扰后常做 10-20 m的短距离飞行,停落于裸露的林地、石块或柴棍上,人难以靠近,10分钟左右,再行隐蔽;夜间活动迟缓,受惊或触动后很少飞行,只做短距离跳跃或收缩附肢,坠地假死。成虫在刚刚突破芽鳞的花芽上补充营养,有趋光性,20—22时趋性最强。成虫多在背风、低洼处的酸枣、胡枝子等林地小灌丛的枝干上交尾(高的麻株树上数量较少),19时前后开始,1点以前结束,持续2—3.5小时:交尾时雌的头朝上,雄的头朝下。室内观察,成虫一生交尾1次,交尾后,雄的5-8天死亡,雌的则在第二天夜里开始产卵,第十一至第十七天死亡,产卵量为123一236粒。 成虫产卵时,多自树枝的基部往上边爬边产,至顶端转换产卵枝。卵单粒散产。据对麻际、树树、板栗混交林(6麻2脯2板加黄擅)的调查,其卵的林间分布率为:麻标上占96.5%,椒树上占3石%,其它树上无分布;树冠外围为巩%,内膛为40%;上都为55%,下部为 45%,树冠以下的树干上无分布; l-2年生小技上占 8%, 3-5年生枝干上为57%, 6年生以上的枝干上为 35%。 卵历期13-17天,平均15天。幼虫多在10—17点孵化,尤以13点前后最多,其它时间也有孵化,但数量极少。初孵幼虫体长 1.2 mm,头宽 0.2 mm,活动敏捷,其钻出卵壳后,即沿技迅速爬行,找到新抽出或正在萌动的枝芽、花芽,钻于芽鳞下,先吐少量的丝,后利食幼枝的皮层或在叶芽、花芽内串食。被咬断的叶芽因有丝粘附,暂不脱落。初孵幼虫经11-14天进行第一次脱皮。2龄幼虫,少量继续躲在芽鳞下危害,多数转移到刚刚展放1/3的嫩叶上,在叶基由边缘向里卷1个小的虫室,在其内剥食叶肉,并完成第二次脱皮;被害叶片在幼虫转移以后,或枯萎脱落,或长成一大的缺刻。进入3龄以后的幼虫,则将叶片沿中脉纵折,吐丝粘合成 1个长约 2.5 cm,宽约 Icm的虫室,在其中剥食叶肉,有的 1片叶上达3个虫室。1头幼虫一生卷2一4个叶片,其转移时多趋向于上部较嫩的叶片,故被害叶多在枝梢的顶端,树冠内膛很少。幼虫共6龄,头壳宽为:0.2,0.3,0.45-0.50. 65-0. 7 0.8-0.9,0.9-1.lmm。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地形与坡向该虫主要发生在背风向阳的栋林内,其次是东西坡向的砾林;阴坡、风口、山脊处发生很轻。 2.林分状况读虫对光的要求较强,郁闭度小,光照充足的林分发生重,反之则轻,纯林的虫口密度较混交林的大。 3.人为活动由于该虫随其卷叶落于地面越冬,其发生量明显受人为活动影响。如因群众“抬革’而使枯枝落叶无积累的林分,害虫发生明显减轻。 4.天敌数量有一种姬蜂寄生其幼虫。据对营南县望海楼林场的陈林调查,1987, 1988两年越冬幼虫的寄生率分别为 4.4%、 10.l%,其下一代的发生量则分别为 153头/株和96头/珠。

防治方法

1、检疫

对松瘦小卷蛾应进行检疫,禁止将发生此由地区的大酋、接穗外调或经严格检疫后调出。

2、林业防治

(1)造林时适当密植,实行针阔叶树混交,加强抚育管理,使树冠尽快初闭,以减少松针卷蛾、油松球果小卷蛾、标镰翅小巷蛾、棉揭带卷蛾等的发生危害。(2)退育抗虫树种;例如贵州葵花松对油松球果小卷蛾有一定抗性。(3)结合松土,于树干基部培土压实,以防止复梢小卷蛾成虫出土。

3、人工防治

(1)对柳杉长卷蛾在虫口密度不大的低矮林分中可以人工摘除虫苞,加以处理;或用手捏死苞内幼虫及蛹。(2)秋后至3月底以前将采收的皂荚果处理完毕或密封贮藏,以防荔枝异型小卷蛾羽化后的成虫飞出;对遗留地面或挂在枝上的荚果,要抬净处理;以消灭其越冬幼虫;5月中旬开始经常检查枝上有否此虫危害荚果,有则及时摘除处理;(3)栗树落叶后及次年早春树液末流动前,彻底清除栗园地被物,以杀死栗子小卷蛾越冬自虫。(4)收尽留在树上枯果穗及地面枯叶并加以烧毁,以清除洋桃小巷蛾虫源。(5)彻底清陈云南松小卷蛾虫害木(枝梢)。(6)剪除被害栗枝烧毁,以杀死油松球果小卷蛾尚未坠地的老熟幼虫。(7)冬季剪除被害枯梢,生长季节及时剪除被害梢,集中放于寄生蜂保护器中,以达到保护寄生蜂、杀死天敌的目的。例如杉梢小卷蛾、松档小卷蛾、云南松梢小卷蛾、夏松小卷蛾等。(8)除去林间枯枝落叶以消灭标镰翅小卷蛾的蛹。(9)种子园及母树林秋季采种时捡出有虫球果,加以烧毁,以防一点实小卷蛾发生。

4、灯光诱杀

成虫羽化期中可用黑光灯诱杀。例如柳杉长卷蛾、油松球果小卷蛾、紫金卷蛾、松梢小卷蛾、云南松小卷蛾、枣镰翅小卷蛾、棉揭带卷蛾等。

5、生物防治

(1)应用25%复方苏云朵杆菌(Bt)乳剂200倍液喷杀油松球果小卷蛾初印幼虫。(2)应用 0. 5亿孢子/ml青虫菌毒杀枣镰翅小卷蛾幼虫(枣芽长 2-3 cm、叶展开3—4片时)。(3)应用50亿孢子/g白鹰菌粉,每亩1-1.5 kg喷杀柳杉长卷蛾幼虫有效.(4)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3-5万头,以抑制油松球果小卷蛾及栗子小卷蛾大发生。(5)保护利用寄生蜂;例如对松瘦小卷蛾、龙眼裳卷蛾、松线小卷蛾、松皮小卷蛾等的寄生蜂。

6、化学防治

(l)对幼龄幼虫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 1500—2000倍液、 50%甲胺磷乳油 1000—1500倍液、 50%敌敌畏乳油 1000信液、 50%杀螟松乳油 1000倍液、 50%马拉硫磷乳油 800—1000倍液、 75%辛硫磷乳油 2000倍液、敌百虫晶体 1000倍液或 500-700倍液(松皮小卷蛾刚侵入树皮幼虫)、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000仅液、 50%久效磷乳油 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 0.5—1g/亩、 20%杀灭菊酯8000-10000倍液(每亩10-20 ml)常规喷雾或40%增效氧化乐果乳油10倍液、25%甲基对硫磷微胶囊剂、 2.5%澳氰菊酯 5-10 ml/亩超低容量喷雾以毒杀之。对松皮小卷蛾及松媛小卷蛾幼龄幼虫则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 5倍液、 50%敌敌畏乳油 10倍液、 75%辛硫磷10倍液涂干以毒杀之。对老熟幼虫坠地始、盛期于地面喷撒西推因粉剂,每亩 2 kg。如油松球果小卷蛾。(2)对成虫可用 50%敌敌畏乳油 1000倍液常规喷雾以毒杀之,例如松皮小卷蛾成虫;又可用25%甲基对硫磷微胶囊剂或70%敌马油雾剂超低容量喷雾,例如云南松梢卷蛾成虫;又可用“741”烟雾剂或“741”烟雾剂加硫磺粉(8: 2),用量15-22.5 kg/ha,熏杀,例如油松球果小卷蛾、杉梢小卷蛾、松梢小卷蛾、云南松小卷蛾等。对夏梢小卷蛾、杉梢小卷蛾成虫用性信息素诱杀很有希望。(3)对卵可用 50%杀螟松乳油 100-150倍液常规喷雾,例如油松球果小巷蛾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