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平大秧歌 |
释义 | 德平大秧歌是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一带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用来庆祝重大节日和农业丰收的文娱形式。与其他各地的秧歌一样,“德平大秧歌”是农家人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布阵的方略,不断变化的队形,加上那不时出现的激昂与急速爆发的鼓点的节奏,使人们在繁力农事之余有了对淳朴情感的最好的表达方法。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德平大秧歌 所属地区: 山东 · 德州 遗产编号:Ⅴ—46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德平镇政府 遗产级别: 市 概述古诗曰:“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这是对德平大秧歌最贴切的描绘。 在德平一带传有“丁家村的鼓子、王连州的伞,赫(读hei)家的秧歌扭得欢”之说,集中体现了“德平大秧歌”跑、舞、歌三种主要形式。“德平大秧歌”是鼓乐、歌舞、杂技三者结合的典型,参加表演人员一般需60余人,其中有1台大鼓,1台小鼓,2个乐队伴奏,4个伞头,12个鼓子,32—48个彩角,伞头、鼓手、彩角服装各具特色。在表演套路方面有四门斗、跑金台、龙摆尾、迷魂阵、四马弹蹄、跑五角星、剪子鼓等几十种阵容。表演形式方面,“德平大秧歌”为大型广场秧歌,队伍庞大,场面壮观,表演豪放、粗犷。开场后,四个伞头同时表演,分四线行走,活动于腰胯间不停转动的华丽的秧歌伞在伞头手中和空中上下左右前后盘旋,娴熟的技巧让观众不得不赞叹伞头的成熟和干练;鼓子手相继上场表演,雄劲的鼓点让小伙子们风采尽现,彩角姑娘们手持荷花灯随鼓点扭起秧歌来可谓婀娜多姿。 原《德平县志》有“元霄张灯烛、放火炮、乡人团聚、持花灯为秧歌之戏,即古摊之遗也”的记载。一九八二年,闫兆刚先生写了“德平秧歌考”一文,发表在《齐鲁乐苑》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上。“德平大秧歌”是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我们把它继承发展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德平大秧歌续说德平大秧歌,鲁北独一家。艺术之奇葩,民族一枝花。 在鲁北大地上,德平大秧歌闻名遐迩。对于德平大秧歌的考究先前已有专著,毋庸多言。现对大秧歌的发展现状及曲调和唱词略谈浅识。 德平大秧歌内容繁多,精彩无限,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何以敢称大秧歌?即在周边县市的民间文化艺术中她一枝独秀,确有奇特之处,高于他人之上。德平大秧歌文武兼顾,声情并茂,是集说学逗唱声形演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群体。她即凸现了威武雄狮整体的粗犷豪放,又显示了形态各异角色的横生妙趣,令人大饱眼福,美不胜收。所不同的是,商河的鼓子秧歌跨出了家门,进京走了红;而德平的大秧歌,因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德平县治的撤销,却濒临绝境。德平大秧歌——是老德平县人民先辈们的杰作,民间文化艺术的结晶。她遭此厄运实在令人可悲!而今,德平镇的部分村庄又开始办起了大秧歌。大秧歌又复活了,开始将流行,这实乃可喜可贺! 然而德平大秧歌终因年代的断层和间隔,其原味的精华流失了不少。单就跑场而言,这是大秧歌的精髓。德平大秧歌的跑场子,同古代军队的排兵布阵大演练一样,定中心,战四门,战鼓咚咚催人紧,气势磅礴齐振奋,呈现出一派空前壮烈激奋的场面。场子上充分体现了秧歌队整体的协同一致与威武雄壮,又展示了各类角色单人的风采俊美与特长绝技。场子的演练阵法名目繁多,样式各异,令人眼花缭乱。而今所见,秧歌场子的阵法仅一、二种,极为单调。据我所知,城东香李村的秧歌队师有所承,仍延续了上古所传的多种场式跑法,未曾丢失。 伞为一队之首,秧歌队配备四把伞,每把伞即军中领队的将军。过去打伞者须经筛选,精挑能者担此重任。因场子跑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伞。打伞者进场,身体扭动,华盖飞转,盘要拧抛,玩个不停。小空小耍,大空加花耍,展示各样功夫。特是亮伞时,四把伞居中大显其能,各拿出看家本领表演。那种伞神出鬼没,变化无穷,花样极多,难度也大,如兵家套路一般,上下翻飞,各有千秋,煞是好看。现在,伞的表演较过去差的多矣,而许多精美的舞式也多已失传。 德平大秧歌使用的鼓子以蹦鼓子为主体,镙圈鼓子为数不多。后来,受电视上所播放商河鼓子的影响,有些人厚人簿己,追星逐月,也改用镙圈鼓子了。因此,现在蹦鼓子的使用大为少见了,岂不知自身就是星星月亮,只是还没有发光罢了。我认为两种鼓子各有长处。镙圈鼓子优美多姿,刚柔相济,系儒雅风范;蹦鼓子铿锵有力,龙腾虎跃乃阳刚豪气。两种鼓法皆为艺术珍宝,应兼而有之,均不可弃。 对于大秧歌的场式及伞和鼓子的花样,我未提及名堂,因已有人叙说过了。现录刘公明先生专著:陈家寨秧歌场式较多,有迷魂阵、四门斗、跑胡同、剪子股等;鼓子的舞式有张飞骗马、鱼跃龙门、矬子敲钟、蛟龙闹海等;伞的舞式有古树盘根、茶花盖顶、苏秦背剑、平沙落雁等;花旦舞式有凤点头、龙摆尾、麻姑献寿、脚踏莲花,以舞姿柔美见长。秧歌队有四伞领队,对后有丑角一二名不断插科打诨,活跃气氛。刘先生说的很全面详尽了,我不必多言。在其他村庄还有其他花样如:场式还有拜金台、编辫子等;伞有大滚伞、小滚伞、金钩钓鱼等,总之,大秧歌深度无限,技艺精湛。 德平大秧歌除上述情况外,还有武场和文场之分。我们现在看到的秧歌队一班人马俗称为文场。武场又称前场,是在文场前面打头阵的。过去,村民皆有习武之爱好,一则健身,二则防匪,因此多数村设有拳房,习武之人比比皆是。前场就是由村中武者表演拳脚功夫及十八般兵器的演练,并单独配一套小型锣鼓击乐助兴,煞为壮观。盛行时,城北陈家寨、城东鲁家寨、靠城闫家、还有大鲍等村的前场很有名气,而且确有些武功高手。而今,随着时代的推移,习武人逐渐减少,大秧歌的武场也撤销了。鲜为人知的是,在德平县(城东)第二区(现隶属乐陵市管辖)一些村庄的秧歌队里,还配有花棍的表演。他们的花棍打法独特,技艺非凡。现在也已绝迹多年了。前几年养马学区小学挖掘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教学生打过几回,因本人参与了挖掘,亦有所好,将花棍技艺掌握并保留了下来,诚待知明之士扶植,发扬光大。 德平大秧歌的唱,是大秧歌的精魂。过去的大秧歌以唱为主,众角色靠边扭。村里组织秧歌队,先得去找唱的角色,称唱手,无唱手秧歌就黄了,即办不成了。那时的秧歌,一动即唱。组织人员,锣鼓一响,唱手进场唱;出村进村列队唱;过门口、巷子口,相互见面寒暄后唱;逢有新婚、添子女之家必唱;跑完场子更是大唱一通。由此可见,大秧歌中唱的显要地位了。德平大秧歌的唱,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它褒扬正义,倡导真善美;贬斥邪恶,痛责假丑谬,体裁取之民间,贴近群众,体现了人民的情感,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备受人民喜爱。过去老年人爱看场,青年人爱听唱。许多秧歌迷听唱入了迷,秧歌队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半夜不归,直到秧歌散了方回。据我所观,现在的秧歌唱的少了,扭得多了,有的甚至光扭不唱了。光扭不唱,会使大秧歌大失其色,更加斑驳不全了。还是应该唱的唱,该扭的扭,扭唱结合的为好。一来不失大秧歌的本色,光大其优良传统,二来可演变为现代人的技艺展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与专长,这何乐而不为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打倒了四人帮,结束了历经十年的大浩劫,普天同庆,万民欢腾。当时村里穷办不起秧歌,文教组成了秧歌队下乡宣传,由我编写了秧歌调让师生演唱,效果很好。上世纪末,临邑举办邢侗节大型庆祝会,县委书记戚晓耕点名特约德平大秧歌赴县表演。镇政府选定闫家村秧歌队为代表完成此任,并责成我为其编写了大秧歌的唱词。本世纪初,常务县长邓荣良在临邑镇主持工作时,亲调老家邓家村秧歌队进县城表演,又委托我专门为其编写了大秧歌的唱词。邓家秧歌队功底深厚,是城东的一支强队。特别是他们的唱,角色荟萃,说学逗唱演,声形并茂,逗哏引人捧腹大笑,备受县城人的青睐。张甫海在德平镇任教委主任时,极重视队古文化的挖掘。由于他的支持,我们把花棍艺术搬上了舞台,在临邑电视台播放,并获得了一等奖。继花棍表演成功之后,他又要求我再把德平大秧歌整理浓缩,将其精华搬上舞台展示。后因其调离,这项工作也就流产了。这实乃一大憾事。 德平大秧歌的曲调,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是高音基调。男女皆为高音,且词多曲长。每段歌词大致能说完一人、一事,同现代歌词有相似之处,但曲调难唱,听者难懂,正所谓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因其过于高雅清孤,以至于世绝耳。 第二种是诉衷情曲。这种曲调音低,适合于一般人唱,一人或二人齐唱皆可。曲调婉转悦耳,但因有一定难度,德平周边村已无人再唱了。现在陈寨村秧歌队还有能唱用此调。 第三种是升平乐曲。此调声平柔和,音调悠扬,适合当地人民庆盛世、歌太平,节日喜庆。唱词以十二个月为内容的较普遍,也有歌唱人、事、内容的。死调活词,广度无限。因人们水平所限,唱词内容的范围窄了,但至今还流传普唱。 第四种是道情调。这种曲调好说易唱男女老少皆宜。且一人单唱,二人逗唱,多人参唱皆可,加之说学逗演唱,胶揉在一起,气氛热烈,情势感人。这种曲调,包容内容广泛,联联紧扣,引人入胜,可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叙述奇事名典。若角色演技高超,可与小品、相声等同,倍受群众喜爱。因此,该曲调爽唱不衰,至今仍是大秧歌的主旋曲。 德平大秧歌后三种曲谱,陈寨村陈元信先生已整理出来了。我几经斟酌认为极佳。有些地方的曲调与此可能有出入,那也是在流传中的转音走调,总体还是大同小异。我认为均应以陈先生的曲谱做标准为好。 德平大秧歌,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因形势的变化,如前些年电影进村,而今电视进门,加上人们生活、文化需求的改变等,一些客观条件制约了大秧歌的发展和提高,致使其时起时落,时冷时热,落后于他人。坦诚地说,德平的大秧歌不亚于东北的二人转,特别是大秧歌的唱,完全可以于二人转的唱媲美,只不过东北二人转是个幸运儿,它碰上了赵本山这个大救星,才得以成名,风靡全国;而德平大秧歌本身也是块宝,可惜无人识珠,横遭厄运。德平大秧歌何时盛行于世,何日扬名于外?为期不会太远! 我对德平大秧歌情有独钟,因从小耳闻目睹,受其渲染和熏陶,加之又是民族文化珍品,所以是大秧歌的爱好者。但是样样通,样样松,哪样也不精,实属瞎参合。对于德平大秧歌,仅知其表,不解其实质;仅识其皮毛,不懂其内涵,所以也谈不出概括、深奥的道理。以上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些粗陋浅识,于大家商榷,侯名家赐教。 如今,德平大秧歌的拯救和完善工作亟待进行,因为七十岁左右的一些建在老人对大秧歌的风貌真情还了解。当前,已有许多地方积极行动起来了,如丈八佛游乐园、祢衡公园、德平宾馆等处,常年设桩,为大秧歌爱好者提供方便,供其娱乐,这是极为可贵的。我认为:德平大秧歌定能会以更加高大丰满、足赤完美的形象展现于世人的。她的复元与普及指日可待。 德平大秧歌,这株民族的艺术之花,终将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凌风沐浴,茁壮成长,花开遍地,香飘万里! 德平大秧歌, 鲁北一枝花。 人人关爱她, 花开遍天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