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韬奋楼
释义

名片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坐落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由该校美籍校长卜舫济(Francis L.H.Pott)于1894年经手筹建,1951年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学生邹韬奋将其更名为韬奋楼。韬奋楼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成为华政的标志性建筑。

简介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于1894年1月26日举行奠基典礼。系拆除1879年4月建筑的四合院,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继续不绝之意。1895年2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87个房间。

该楼的建筑图纸,在美国绘就,保存着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特点,当时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于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形)。南面中间,原图设计是塔楼,后采纳了圣约翰大学科学系主任顾斐德教授提议,改为钟楼(大钟由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E.HOWARD联合公司铸造),钟不仅适应约大师生的需要,也方便了附近一带群众。在当时,该楼是创始中国式学院的建筑,也是教会学校建筑中最佳校舍。

这幢约大第一建筑物,由该校美籍校长卜舫济(Francis L.H.Pott)经手筹建,耗资2.6万美元(折合白银31834两),其中2万美元在美国募得,其余在中国募取。在该楼落成典礼上,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施勒楚斯基(S.I.J.Schereschewsky),正式命名该楼为怀施堂。施氏(1831年—1906年),生于立陶宛,犹太血统,自幼失怙,童年时代受教于犹太拉比,1854年(24岁)赴美国改信基督教,1859年来华传教,能读20国文字,讲13种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颇有研究、教会译《圣经》及《公祷书》为中国文言文时,出力居多。施氏于1877年升任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他见到中国人尊师重学由来已久,于是主张并创办了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该楼落成初期,楼下设课堂、膳堂和图书馆,楼上则为学生宿舍。图书馆于1904年思颜堂建成后才迁往。

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创建后,该楼一层为教室,二层为学生宿舍。1979年复校后,该楼二层逐步改作教室之用。韬奋楼是华东政法学院代表性的教学楼。

筹建人:卜舫济

卜舫济(又作卜芳济),18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士学位。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获纽约神学院学士学位后来中国任圣约翰书院英文教师。光绪十四年任该校主任。

学校初创时,教程只限于中学,校舍亦很简陋。经过他精心擘划,30年间资产增加了200万银元,校园从84亩拓宽到228亩。先后建造15幢大楼、28所住宅,有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大礼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交谊室等。课程自中学到大学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学科齐备的最高学府之一,设有神学院、医学院、文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等。

卜舫济一贯倡导用英语教学,除国文课外,其他学科教学全用英语,同时他又歧视中文,对爱国师生参加五卅运动更横加阻挠。他自任校长至民国28年(1939年)去职,长达52年,期间,兼文理学院院长,并兼管中学部,除教授英语外,还讲授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等课程,同时担任中华基督教育会会长、上海工部局教育委员会会长、皇家亚洲学会会长等职。

他课余研究中国历史,著有《中国之暴动》、《中国之危机》。光绪三十年,出版《中国历史大纲》、《中国历史概略》。民国17年出版《上海简史》。

民国33年,卜舫济回到纽约。民国35年曾再次来华,翌年因心脏衰竭去世。

约大著名校友:邹韬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汉族,江西省余江县人。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