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鲁克思想入门
释义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战略管理不是一个魔术盒,也不只是一套技术。战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不只是一堆数字。战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被数量化的。

基本信息

作 者:(日)上田惇生 著;汤文杰 译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字 数: 149000

页 数: 21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861231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管理学

定价:¥35.00

编辑推荐

德鲁克研究专家,与德鲁克相交三十多年的友人,集德鲁克思想管理精粹于一体,读此一本精华之作,即可窥德鲁克思想之全貌。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战略管理不是一个魔术盒,也不只是一套技术。战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维,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计划不只是一堆数字。战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根本不能被数量化的。

上田惇生先生是德鲁克研究的专家。他对德鲁克著作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德鲁克思想在日本的应用,不但给中国读者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德鲁克的思想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应用提供了实证。希望中国读者在阅读本书后,能把德鲁克思想根植于中国的环境之中,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一点脚踏实地的事情。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教授,美国圣·里奥大学MBA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德鲁克EMBA教授 那国毅

内容简介

在日本,企业界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几乎奉若神灵,日本企业和研究人员对德鲁克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

在这部书中,上田惇生作为德鲁克相交多年的友人,同时又是日本研究德鲁克的顶级权威学者,给我们讲述了德鲁克辉煌的人生历程,并提炼了其光耀全球的管理精髓。在他的眼里,德鲁克既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的最高哲人,也是企业管理之父。

在中国,很多企业家都在津津乐道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创新制度、知识工作等理论,也有一些企业家把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看作是迷失方向的灯塔。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捕捉到的每一次光亮都会让人们以为将达到目的地,但真正的现实是德鲁克依然矗立在遥远的彼岸,至今成功的达到者寥寥无几。或者说,德鲁克已经到达了彼岸,而我们还在水中央。相信这部集德鲁克管理精要于一体的《德鲁克思想入门》能够赋予那些划向德鲁克思想“彼岸”的舵手激流勇搏的力量。

作者简介

上田惇生,1938年生,1961年于南佐治亚大学经营系留学、1964年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历任经联团秘书、国际经济处副处长、宣传处处长、经济报导中心常务理事(独立财团)、造物大学教授,现任造物大学名誉教授、立命馆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成就:《初识德鲁克系列四部曲》、《德鲁克名言集四部曲》的编辑、翻译,彼得·德鲁克教授主要著作的全部翻译工作,以及合著《信息化时代的产业预测》。

作者长期从事有关德鲁克经营思想的执笔、讲演工作,德鲁克本人认为他是自己最亲密的友人、在日本的化身。此外他还担任日本德鲁克学会理事和工、涉泽荣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崎玉县企业经营者挑战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德鲁克的治学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汉堡就业

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早期的心理共鸣

浪迹法兰克福

从全民主义中解放出来

人的因素第一

社会形成的条件

社会结构论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大众的心声

初试锋芒

不速之客

德鲁克的本色

在商会中大显身手

与日本结缘

答案在哪里

对组织社会的观点

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

经营管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 德鲁克的时代意识

技术改变历史

技术的作用

历史的关卡

渐入佳境

特殊的历史转型期

罕见的一代

转型的代价

从继承到变革

工会的作用

对工厂革命的独特观点

人人有份的时代

赞赏革新与创业精神

社会的自我救济

政府的界限

多元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个千禧年所面临的课题

观察比猜测更为重要

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义务

知识社会是组织型社会

有修养意味着掌握活的知识

知识的意义发生了改变

经营管理学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都是适用的

IT革命将会导致教育革命

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向非营利组织提供支援

自我评估工具的开发

看不见的革命

政治势力的重组

养老金型社会主义

低生育率造成的冲击

新社会的来临

社区的变化

继承的时代

向后摩登时代过渡

第三章 社会生态学者德鲁克

过于相信理性

现实已经超越了摩登时代

什么是社会生态学

浑然天成

逻辑的优势所在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全量并不等于部分量之和

现代的界限

绝对主义的出现

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并不存在

后现代社会

现代方法论还是相当有用的

蝴蝶效应

“未来已经来临”

有心即可见

每个人都在创造未来

事实与见解

见解为什么会不一致

无法验证的假说

最佳决策是不存在的

全体一致应该属于异常现象

美学意识

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德鲁克并非经济学家

经济论文风行世界

看不见的世界

后现代社会的方法论

后现代社会的通信成本

第四章 经营管理学之父德鲁克

正统社会能否成立

组织的正统性

保守主义的追求

在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调查

经营管理学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一切从现场实际出发

高雅的经营管理学

德鲁克创立并完善了经营管理学

普度众生,师法帝王

经营管理学是具有灵性的学问

经营管理学的作用

社会责任

企业到底属于谁

德鲁克提出的问题

如何看待企业之间的恶意收购

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统性

市场的权威性

平衡计分卡的先驱

什么是事业

事业的定义

经营的关键在于争夺那些潜在的顾客

德鲁克的市场营销论

改弦更张的条件

为了继续生存就必须主动进化

创新的体系

由观察到洞察

创新的七种类型

行业外部的创新类型

变革中的经营管理学

生产率

诚挚的建议

外包是必然之举

对利润的误解会招致不测

坚持真理.义不容辞

公司破产

不可“明知故犯”

领袖决定论的本质

提高整体水平

值得托付的人才是真正称职的领导

扭转乾坤的领袖

领导的心得

高处不胜寒

德鲁克的人力资源理论

第一时间重新考虑

管理中的哲学

创业

只要有利润,企业就不会破产

打造最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团队

对经营顾问的灵活运用

家族企业成功的秘诀

管理层为清一色的家族成员的企业是不稳固的

规模与多元化战略

规模必须服从职能的需要

要对供应链中的全部环节实施管理

第五章 自我管理的核心法则

工作能力,有强有弱

人类还大有潜力可挖

任何人都可以掌握

把握自己的时间

贡献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布赖恩护士的法则

继续学习将蔚然成风

学习自由,不限时间

了解自身的强项

价值观至上

组织的作用

把握安身立命之所

人生只有一次

工作技巧

只有放眼全局,才能看清本质

“怎样才能青史流芳”

个人的寿命将会超过组织

个体的确立

“当今最年轻的智者”

人生第二春

助跑热身

第六章 德鲁克与日本

德鲁克对日本企业的贡献

与日本画结缘

对一切事物都奉行拿来主义的日本

明治维新是西方文明的日本化

知觉文化

对德鲁克的若干误解

痛斥敌对性贸易

文化是无法改变的

注重规范的文化

日本是个好榜样

日本的重新规划

后记 与德鲁克结缘

契机与深入

《经营管理》(节译版)的提案

德鲁克与我的事业

《专业管理者的条件》刊行

请德鲁克审阅采访纪事

德鲁克的来信

巨星陨落

客观的德鲁克概述是不存在的

后现代社会的手法

附录 德鲁克年谱

致谢

书摘

第一章 德鲁克的治学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11月19日出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这是一个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两个国家组成的联盟,皇室则是统治中欧将近500年的哈布斯堡家族。奥匈帝国人口6000万,堪称中欧大国,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极其罕见的双重帝国竟然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天鹅绝唱。

德鲁克的父亲阿道夫·德鲁克在奥匈帝国可谓是少年得志,仕途顺利。当他还是一名年轻官员的时候就能慧眼识才,在维也纳大学对熊彼特鼎力相助。老德鲁克后来更是官运亨通,担任过帝国贸易部副部长,卸任后又得以担任大银行的董事长,最终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他的人生经历或许可以算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光辉典范。纳粹分子上台以后,老德鲁克为了免遭迫害而亡命美国,并且先后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等院校中担任教授。

德鲁克的母亲是奥地利人,她是该国第一批医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德鲁克有一个比他小一岁半的弟弟,他从维也纳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后来同样为了躲避纳粹分子的迫害而逃到了美国纽约,并且在华盛顿州开业行医。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彼得·德鲁克名

字(Petter F.Drucker)中间的那个“F”取白干他的外祖父费迪南德·邦德(Fendinand Bond),他是英国人,亲手创建了盎格鲁-奥地利银行。

老德鲁克还是音乐节的热心支持者,他本人有荷兰血统,据说其祖先是马丁·路德教派《圣经》的印刷者。德鲁克父母的家族能人辈出,声名显赫。特劳恩(Traun)伯爵。的父亲曾经担任过驻英大使,他的夫人也在英国长大并担任维也纳国立剧院的女演员总监。一旦这些亲朋好友前来拜访,德鲁克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往往就会使用英语。德鲁克的家位于维也纳郊外,孩子们的房间设在第三层,从这里眺望窗外,可以看到一片果园和种满葡萄的田野。

在汉堡就业

由于战败,哈布斯堡王朝土崩瓦解,奥匈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其主体奥地利则沦落成一个阿尔卑斯山中的仅有600万人口的共和国。这件事情发生在1918年,德鲁克已经是一个9岁少年了,其家族中的青壮年男子有一半以上战死沙场。而且当时的维也纳异常混乱,天主教保守派、马克思社会主义者、国家社会主义者经常展开巷战,街道上从早到晚简直没有片刻安宁,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片让人看不到希望的伤心之地,人们只能从记忆里怀念战争爆发前那古朴、安乐的好时光了。

德鲁克在上小学时曾经跳过一次级,据他本人自述,那是校方为了能够让他提前毕业而采取的强制行动。原因是小德鲁克的书写极其糟糕,老师费尽心力也未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便认为他实在是朽木难雕。校长的姐姐正好是高年级的任课老师,校长觉得如果继续保留德鲁克的学籍,势必会使自己的姐姐为了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少年而耗费心血,因此就勒令他提前毕业了。

虽然德鲁克在各个方面都非常谦虚,但是他的书写水平的确令人不敢恭维,这个天生的弱项并未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我与德鲁克相交30年,经手的稿件远远不止1万页,但是每当读到他在打字稿字里行间所做的亲笔修正,依然如同校阅天书一般,让我异常费解。

德鲁克的中学时代是在一所初高中一贯制的学校里度过的,早已对校园生活感到厌倦的他总算熬到了毕业,于是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社会。他当时的理想是进入一家贸易公司供职,而且不想继续留在死气沉沉的维也纳。他在父亲的帮助下来到了德国汉堡,进入了一家五金商行就职,该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针对印度的,德鲁克的具体工作则是担任仓库见习管理员。

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在汉堡就业的同时,德鲁克还在汉堡大学取得了学籍,据他自述,这只不过是在老父亲面前走个过场而已,以便满足其望子成龙的心愿,据说这种入学制度以前在日本的文科院校中也曾经存在过,在课堂上从不记录学生的考勤。德鲁克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实行勤工俭学。由于在商行里的工作不过是打杂而已,索然无味,于是下班之后他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根据德鲁克自述,他在汉堡的学习时间只有区区一年零三个月,阅读的主要著作则是有关菲狄亚斯的故事以及威尔第的奇闻逸事。

古希腊著名雕塑家菲狄亚斯曾经接受了委任,为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酬劳时,会计主管不愿意付款,在他看来,“这些雕像立在神殿屋顶上,而且位于雅典山丘的最高处,除了雕像的正面,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可是你却要向我们申请整个立体雕像的费用,就连没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钱”。菲狄亚斯则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上帝洞察一切。”这句话后来成为了德鲁克的座右铭。

德鲁克在汉堡歌剧院听到了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不禁被深深地打动了。德鲁克后来得知,这部歌剧是威尔第80岁时的作品。有人间威尔第:“您何以在80岁高龄还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威尔第回答说:“这是因为我永不满足,力求完美的缘故。”德鲁克以此为榜样奋斗终生,直到96岁生日前夕,当人们问他:“您的最佳著作究竟是哪一部呢?”他总是回答说:“下一本书肯定更为出色。”

德鲁克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自己的著作总是不断进行修订。当一部著作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出版的时候,每一页稿件都要送交他审阅,他会不遗余力地修改,对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翻译的译文毫不留情地大幅度删改,其实文章的质量已经是非常出色了,这样做未免会令人感到有些惋惜。但是德鲁克所追求的目标则是尽善尽美,所以他不会容忍其作品中存在丝毫的瑕疵。

早期的心理共鸣

德鲁克到德国时,那里并不是什么世外桃源,而是处于革命的前夜,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已经被破坏,到处都为腾腾杀气所充斥。德鲁克刚到汉堡的时候是17岁,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他已经成长为一个18岁的小伙子了。他读的书虽然不少,但基本上都是信手拈来,漫无目的的,内容包括英、法、德这三个国家的有关文献。根据德鲁克自述,当时对政治学和社会学很感兴趣,终于在某一天的傍晚,读到了与他今后一生命运息息相关的两本书。一本书是《法国革命论》(1790年),作者是英国政治理论家、保守主义之父埃德蒙·伯克(1729-1797)。另一本书则是《社区与社会》(1887年),作者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Zonnies,1885—1936)。

当时正值多事之秋,群情骚动,人们刚刚接触自由、平等等崭新的概念,但仍因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而备感迷茫与困惑。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年仅18岁的德鲁克对于保守主义鼻祖、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的《法国革命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主张政治的使命应该是在继承和变革当中保持某种平衡,千万不可矫枉过正。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社会的职能就是必须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德鲁克对此也同样是心潮澎湃,无限向往。滕尼斯力主复古,极力美化古典式的田园生活,并想重建过去那种农庄,大家在其中共同劳作。虽然德鲁克认为他的这种思想不乏空想的成分,但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必须有一个集体来把他们组织起来。

浪迹法兰克福

德鲁克逐渐对在港口城市汉堡的生活产生了厌倦之心,穷则思变恐怕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天性,于是他便迁居到了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学籍也转到了当地的法兰克福大学,这是一所名牌院校。由于德鲁克精通英语,所以他很快就在一家美资证券公司找到了工作,他当时坚信在未来的半年里世界经济会保持上升势头,所以撰写了不少论文并在经济杂志上发表。

但是,这些根据最新的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却在论文发表后不久便被无情的事实彻底粉碎,那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股市全面崩盘并引起了全球性的大恐慌。那是1929年,德鲁克才20岁。从此以后,他便与根据某种理论尤其是数学模型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的研究方法彻底地绝缘了。

在德鲁克任职的证券公司破产之后,德鲁克随即成为一名经济记者,东家则是法兰克福综合日报社,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向这家报社投稿,内容都是关于美国经济方面的小短文。德鲁克的人生之路从此发生了转折,他在这里如鱼得水,终于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由于德鲁克才华出众,他在专栏编辑室中立刻便被委以重任,被破格提拔为负责国际问题和金融问题的评论员,每天都要撰写一篇专题评论文章,有时甚至达到了一日两篇。这时的德鲁克还只不过是一个21岁的青年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