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驿桥街区 |
释义 | 简介马驿桥街区位于市中区阜桥街道境内,是明清时期的驿站,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称马驿桥街,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马驿桥称火焰街,1934年改称河晏门街,1950年复称马驿桥街,1966年改称群英街,1982年再次复称马驿桥街。 景区浣笔泉位于马驿桥桥东南处,亭院式建筑,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年间寓居任城(今济宁市区)时,曾在此泉浣笔,故称“浣笔泉”。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浣笔泉”原名“墨华亭”,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明万历六年(1578年),在池旁立一面碑,上书“浣笔泉”三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时,增建北堂三楹,西池用石栏环绕,浚泉凿池并构方亭于泉上,名“墨华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凿方圆二池,皆曰“浣笔”,自此,“墨华亭”或“墨华泉”名之为“浣笔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建“二贤祠”,内塑李白、贺知章像。1938年,日军侵占济宁后均遭破坏。1981年修复。 浣笔泉历经四百余载,先后六次重修,渐成一座祠宇壮丽、规模宏伟,楼、堂、亭、池具备,风光绮丽幽雅恬静,独树一帜的园林。 浣笔泉主要古建筑二贤祠,坐北面南,殿室五楹,灰瓦盖顶,白粉涂壁,前厦抱出,内祀李白、贺知章两位唐代大诗人雕塑。四周墙壁,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咏颂浣笔泉的诗文刻石。祠堂西南,是石栏相护的一泓池水,原是几眼奔突的泉眼,泉水潺湲,淙淙有声,为诗仙当年挥毫作诗的浣笔之处。相传,原泉水碧透,因李白常常在此浣笔,清泉墨染,成为黑色。池旁有一幢明万历六年(1578年)立的碑石,上有楷书“浣笔泉”三字书。泉池东南,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墨华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