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莱赛步枪 |
释义 | 19世纪初,法国研制出定装式枪弹,简化了装填子弹的操作过程,使步枪更加简便实用。 1835年德国研制成功德莱赛击针枪,并迅速装备军队。这种枪采用后装式螺旋膛线,回转枪机,用长杆型击针刺破纸弹壳,冲击枪弹中的击发药,发射弹头。这就明显地提高了射速,比击发枪提高射速4--5倍,并可以用任何姿势进行射击。 德国德莱赛M1862型步枪是M1841型的改进型,口径15.43毫米,枪长1.34米,重4.75千克,并使用金属子弹,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 德国德莱塞M1841针发步枪在约翰·尼古劳斯·冯·德莱塞实现他这一发明的时候,绝大多数国家还在使用枪口装填的滑膛步枪。因此,当这种采用“针刺”发火原理的后膛步枪解决了几项跨越性的关键技术后,立即被普鲁士军队采纳,并以M1841的名称列装。它是世界上第一支被广泛采用的军用后膛装填步枪,采用旋转枪机和定装枪弹。这种枪弹结构特殊,弹丸、起爆药和黑火药全部装在一个称做“Treibspeigel”的圆筒状纸弹壳中,但起爆药不是装在弹壳尾部,而是装在弹丸底面中间的。当扣动扳机后,弹簧的力量释放细长的击针,从枪机前端刺入弹膛内枪弹纸壳的底部,并一直向前直至刺到弹丸底部的起爆药并将其引爆,继而点燃纸壳内的黑火药。在枪机被打开以前,其击针后部的一个扳手必须要先行移动,然后才能旋转并向后打开枪机,装填下一发子弹,再将枪机推到位并旋转关闭弹膛。在击发之前,需要用手将击针后部的那个扳手竖起并向后旋转到待击位置。像所有的早期后膛装填步枪一样,德莱塞针发步枪发射时火药气体从弹膛后方泄漏是不可避免的。德莱塞针发步枪给普鲁士军队带来了技术和战术上的优势,在1864年与丹麦进行的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和为期7个星期的普鲁士-奥地利战争中,以及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它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莱塞步枪虽然在各方面都不及法国的M1866后膛步枪,但是在1870~1871年的法国-普鲁士战争(Franco-Prussian War)中仍旧有使用。 操枪步骤 A是击针; B是击针筒, 他的尾部就是击针扳手; C是枪机, 枪机后边缘有一个缺口, 刚好容纳击针筒尾部的扳手B, 换其他的地方, 击针是够不到底火的; CASE是机匣. 在B和C之间, 有一个b(黑色), 是击针筒锁片, 本身具有弹性, 卡入枪机C的凹槽内, 限制击针筒B的活动. 枪机C为了闭锁, 能够左右旋转; 但是击针筒B由于阻铁h的限制, 是不能旋转的. 所以开锁时需要压紧击针筒锁片b, 然后拉动击针筒B一起向后拉, 再向右旋转大约90°, 让击针筒和锁片挂在枪机的后边缘(算是保险了). 这样击针筒对枪机的锁定就解开了, 这时候才能旋转枪击开锁. 装弹以后, 推上枪机C并闭锁. 但是击针A依然处于保险位置, 必须把击针筒B向左旋转约90°, 使他尾部的扳手B对准枪机C尾部的凹槽; 不过还要继续往后拉击针筒B, 使击针A被阻铁h挂住, 直到听见"卡塔"一声, 就可以往前推击针筒B了. 往前推击针筒B, 压缩击针簧, 使击针能获得打击底火所必须的能量. 直到听见"卡塔"一声, 表示锁片b卡入枪机C的凹槽, 击针筒B得到有效的支撑. 最后确认击针处于待发位置(击针尾部突出击针筒约1cm), 枪支处于随时能够发射的状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