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浣纱祠 |
释义 | 伍子胥过了昭关,疾步如飞地来到历阳县境的长江北岸。只见江水滔滔,汪洋一片,不知渡口设在何方。身后尘土飞扬,隐约传来追骑的嘶鸣声。他面对江流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遂摘下佩剑,准备与追兵决一死战。忽见一年轻女子手提竹篮,来江边浣纱。子胥一见,喜出望外,一时也顾不得常礼,走至近前,抱拳当胸,急切地问道:“请问大姐,渡口在哪里?”一连问了数声,女子埋头浣纱,并不理睬。子胥急中生智,横剑于颈,做出自杀的样子来。女子从水中倒影发现来人欲寻短见,便急忙起身劝阻道:“将军何必如此?”子胥乘势下拜,请求指明渡口所在。浣纱女子仔细的打量眼前之人,见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然而,老态龙钟之中却透出一股英俊的神态,慌而不乱,心知并非平常之人,遂指明渡口方向。伍子胥再拜辞行,行了数步,又返身而回,向女子叮咛道:“追兵如至,请勿说有人过此。”这样来回叮嘱了3次。女子见他放心不下,答言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将军尽可放心而去,不要为此延误大事。”说罢,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江流之中。伍子胥面对江涛深深地拜了3拜,挥泪而去。后人遂在江岸之畔(今和城喜雨亭之北)建祠,塑像,以纪念这位守信的女子。祠名浣纱祠,内悬楹联一幅,言简意赅,耐人玩味: 浣纱女子音容在; 吴楚沧桑圣迹留。 古今骚人墨客遗有不少凭吊诗篇。如明代瞿佑在《题浣纱女庙》中写道: 偶尔相逢试问途,此情彼意两俱无。 何须草草捐身命,不念双亲体发肤。 清代石韫玉写的《浣纱祠》诗曰: 谁识芦中士,遭逢会有期。 关弓回楚使,鞭墓暴吴师。 儿女怜才意,英雄失路时。 古今无限恨,独吊浣纱祠。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在《浣纱祠题壁》亦寄托了哀思之情: 破屋祠犹在,浣纱事久无。 香泥留燕乳,古砌走虫书。 饭赠心仍饿,金投梦已孤。 岸沙今尽改,寂寂正平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