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洧川古城 |
释义 | 概述洧川古城为明朝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所筑,墙高二丈六尺,周长九里四十步,开五门。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县张恭复修,在五门各建门楼。明、清之际曾十二次复修扩建,女墙,楼垛、驶道全以砖砌,整齐坚固,高大宏伟,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汤”之称。 建国前洧川城屡遭兵火,城毁门倾,仅有大南门幸存,该门东西宽7米,进深13.5米,高10米,内外壁均系大砖砌成,底部青石铺基,顶部为半圆形拱券门,建筑古朴,雄浑壮观,这座城门之所以得以保留,很可能托福于顶端的一颗奇特的古柏。 洧川南城门现在的洧川城已毁于战火,只残留这南城门一座,上面刻有当地著名书法家王成喜手书“镇洧门”三个大字。据文物部门测量“南城门东西宽17米,进深13.5米,高10米,内外墙壁均采用大青砖砌成,底部少量青石铺就,顶部为半圆形拱券门,建筑古朴,雄浑壮观。” 百里有余500多年前,雄伟的洧川城池竣工了,一只小鸟嘴里衔着一枚熟透的柏树籽要去喂它的孩子,当它从洧川南城门上空飞过时也许是惊叹于城池的雄伟壮观,一不小心柏籽从嘴里滑落下来,不偏不斜正巧落在南城门洞正上方的一个砖缝里。小鸟失望地飞走了,柏树籽快乐的在温暖的砖缝里生长起来,它的根牢牢的抓着砖缝深深的往里钻,斜探着身子顽强的生长。小柏树500年的时间变成了大柏树,胸围有三尺多,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凤凰站立在城头,俯视着洧川城,目视着洧川城的历史变迁,见证着洧川城的水患战火与荣辱兴废。500年的岁月只是历史的一瞬间,柏树500年的造化修炼成仙,早已具有了灵性,人们在城门上柏树前为神灵建起了简易的祭台,燃起了香烛,画上了字符来祈求平安,祈求五谷丰登,祈求健康长寿。 洧川护城河洧川的护城河不在城外,而在城内,敌人即使攻破了城墙也难于逾越宽100多米的护城河。还真说不清是河护城还是城护河。而如今的护城河在南城门附近只残留了一部分,这宽阔的水面已成为洧川一道美丽的风景。 洧川城隍庙洧川城隍庙位于洧川镇城中心路北,据《洧川县志》载:该庙建于明初,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顺治年间又曾多次重修。庙内原有大殿五间,拜殿五间,东西廊房各二十五间,戏楼一座,寝殿六间,大门三间,大门外有明弘治年间石狮一对,整个城隍庙占地约15亩,解放前为洧川县旧0所在地,已将原东西廊房改建为东西排房。解放后,洧川县人民0设在这里。尉、洧合县后,洧川县撤销,现在城隍庙为尉氏县人民文化馆洧川分馆所使用。 洧川城隍庙庙内现存大门三间,拜殿五间,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丈,硬山顶花叠脊(原为琉璃脊剪边)拜殿梁架结构独特,殿中横排四根内柱直达屋脊,由柱身平伸出四架横梁,梁上立柱,架梁托檩,檐下出飞椽,有檐檩,大小额枋和平板枋,枋上施以彩绘,檐下有方形明石柱,每面四根,共八根,正面柱上刻有楷书对联,中联为:“泽沛人寰御灾捍患神功大,灵著阴府彰善惩凶圣鉴真”,边联为:“ 赫赫明明赏罚世间善恶,昭昭耿耿扶持宇内人民。”背面石柱上边联“聪明不蔽举念经回已早知,正直无私到头善恶终殊报”,中联“世事难齐冥府鉴观从不奕,人心叵测幽灵炯照总无私”。 在拜殿内自第一架横梁之上置透雕木格棱,正中三间分别置隶书匾额,中为“公正堂”右为“负责任”左为“守纪律”九个大字(此三块匾应为民国时原洧川县0所置)。拜殿两旁有东西廊房各六间,虽已改造过,但其木架结构未变,拆除砖墙即可恢复原来本色。 洧川城隍庙原有山门高大雄伟,为楼阁式,不幸于大跃进年代被毁,现在的大门虽经改造,但仍是原山门木架结构,有明柱,大小额枋,平板枋,拆除砖墙即可显现出原中门及左右偏门,仍不失雄伟之气。特别是大门南侧的一对石狮,通高247厘米,东西长77厘米,南北宽58厘米,其中座高107厘米,狮高140厘米,石狮雕刻圆浑古朴。东边石狮狮座前额刻有铭文共62字,大都模糊不清。经考证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所刻,故此对石狮已近五百岁了,实是一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明代石雕艺术品。 如今洧川城隍庙是洧川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一九八五年被尉氏县人民0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零年划定了保护范围。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0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洧川豆腐洧川豆腐历史悠久,以细、白、鲜、嫩、营养价值高而远近闻名,靠祖传秘方和独特的制作技术赢得了百姓青睐。但由于多年来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经营,一直未形成规模。如今“洧川豆腐”已成为一种产业,成为响当当的绿色食品品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