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军"拳击手"步兵装甲输送车 |
释义 | 研发历程“拳击手”装甲车名字有气势,有力量,但它出场亮相却不那么顺当。还在1990年2月,德国就提出了一种新型多用途轮式装甲车战术概念。由于经费不足,德国寻求与其他国家合作研制,共担风险。起初没什么反馈,德国只好自己先投入研制工作。直到1999年11月和2001年2月,英国和荷兰才加入德国的合作研制计划,但3家对联合研制计划的命名却各有不同。2002年12月,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克劳斯玛菲公司研制出第一辆原型车。欧洲武器联合采购组织为了表现欧洲大一统愿望,为这种新型的轮式装甲车起了3个国家都同意的名字——“拳击手”(Boxer)装甲车。 正当“拳击手”进入开发新阶段时,英国却退出了。英方认为,车重达33吨,C-130运输机运不了,用A400M一架一次只能运一辆,无法部署。只剩德、荷两国了,这意味着要减少原来英国计划需求的775辆,只生产1384辆,成本显然会增加。 然而,“拳击手”的优良性能让德、荷两国坚持了下来。“拳击手”最抓人眼球的优点是不变的车体与模块化设计的结合。车体用高硬度装甲焊接。模块化设计包括驾驶模组和任务模组两大部分。它保持车体不变,后车厢则被分成一组一组的模块。后方空间有14立方米,也便于改造。根据需要,通过调整模块,可把原来的人员输送车变成装甲救护医疗车、后勤补给车或装甲指挥车。而更换后车厢模块仅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目前,“拳击手”能变10种车型,显示了很突出的“组合速变、多用途性”优点。 它的装甲防护也采用了模块化装甲,那是由钢和陶瓷组合成的装甲板块,由螺栓加以固定。这种模块化装甲在顶部可抗攻顶导禅,在底盘可抗地雷破坏。“拳击手”外形光滑,结构平整,有助于降低雷达信号强度。车上还有减低红外特征措施。 “拳击手”之所以力气大,跑得快,主要靠它的驾驶模组模块化设计。它装置有MTU公司的8缸机械增压柴油发动机,功率达530千瓦;配装精密的艾利森自动变速箱和先进轮胎,备有两种悬挂和行走装置模块可供选择。因此,它战术机动能力很强,公路最大速度达103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000公里。当然,它重25~33吨,确实存在战略机动性受限的不足。不过,德、荷两国对“拳击手”的战略空运能力似乎没有看重。 机遇 为配合陆军转型,德国已研制出新一代装甲输送车。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战场上输送步兵,因而有人称它为“战场出租车”。德国新型装甲输送车采用模块化设计,性能突出,可提高步兵的快速反应能力、生存力和战斗力。 改错归正 德国新型装甲输送车被命名为Boxer,在德语中,“Boxer”是“拳击手”或“家犬”的意思。至于这个词为何具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可能是因为看家狗遇到不速之客时,会马上站立起来,伸出其前掌扑上去,有点似拳击的动作。至今,有的人对“Boxer”意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这种装甲车称为“拳击手”。但按照德国人喜欢用动物名称来命名其战车的习惯,装甲输送车的名称应为“家犬”,而非“拳击手”。另外,有的装甲输送车图片上还附有“家犬”的图样。由此看来,应改错归正,还其本意,将“拳击手”装甲输送车称为“家犬”装甲输送车。 新型装甲输送车之所以用这种性格温柔的“家犬”来命名,大概是因为装甲输送车只需具备一定的火力,能进行自卫,具有“看家狗”的本领就足矣。 一波三折 德国陆军使用美制M113装甲输送车已有30多年历史,使用国产“狐”式装甲输送车也有20来年,但这两种车已不能满足未来战场需要。为了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和使用条件,德国与国外合作,开始研制新型装甲输送车。 1993年,德国和法国在共同的军事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对装甲输送车的共同要求。经过广泛前期研究后,两国决定采用轮式输送车方案。对这种装甲输送车的要求是,战术和战略机动性好,有足够大的车内空间,可在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持续作战,具有与武器和弹药威力相称且适宜的防护力,避免被敌发现和识别。 1995年,法国为了开发本国的VBCI轮式步兵战车,退出了这项合作计划。此后,英国参与了新型装甲输送车的研制工作。1997年11月,德、英双方与工业部门签订了研制合同。2001年2月,荷兰加入研制后对合同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001年3月,德国、英国和荷兰开始联手研制装甲输送车,其研制代号:德国为GTK、英国为MRAV、荷兰为PWV,最后统一命名为“家犬”(Boxer)。 “家犬”装甲输送车的主承包商是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的ARTEC国际联合公司。该公司由德国克劳斯.玛菲-韦格曼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英国阿尔维斯.维克斯公司、荷兰斯托克公司组成。德国负责动力传动装置和电气设备的研制,英国负责底盘和任务模块的研制,荷兰负责其他分系统的研制。英国因其陆军变更装备计划而宣布退出“家犬”研制计划。此举虽早有预兆,但仍震惊了德、荷两国,不过研制决定并未产生动摇。 2002年12月,为德国生产的第1辆“家犬”装甲输送车样车,交付德国陆军进行试验。2003年10月,为荷兰制造的第1辆“家犬”装甲指挥车样车驶离生产线,标志着“家犬”研制计划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还为荷兰研制出“家犬”救护车样车,并在2005年进行了部队试验。 设计超前“家犬”装甲输送车可发展成为一个装甲车族,包括装甲输送车、指挥车、救护车、迫击炮车、运输车、修理车等。车族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所有车型都以一种基型车为基础,基型车由驾驶模块和任务模块组成。 驾驶模块包括动力传动装置、驾驶操纵台、行动装置和重要的供给部件(如三防装置、空调装置和与任务模块连接的必要接口等),所有变型车的驾驶模块相同。动力传动装置结构紧凑,呈L形布置在前部,8缸柴油机横向安装,它通过锥齿轮与纵向安装的变速箱连接。冷却装置位于发动机上方,冷却空气和发动机废气从车体左侧排出。驱动形式为全轮驱动,前两轴为转向轴,转向半径可通过差速转向制动器来减小。行动装置采用独立悬挂装置、防弹轮胎、液压终端限制缓;中器和轮胎压力调节装置,使车辆能在公路上疾驶,在崎岖的地形上仍具有很高的机动性。 任务模块包括可能使用的武器系统和全部作战装备,拥有与特定任务相匹配的独立车体,设有与驾驶模块连接的标准接口。整个内部空间用于容纳乘、载员及其装备,每个乘、载员的座椅均配有安全带,通过尾门迅速上、下车。 驾驶模块和任务模块的车身采用承载式结构,由具有基本防护及附加防护的模块组成。它可针对威胁的变化和防护技术的进步进行匹配。任务模块装在驾驶模块之上,加上较大的车底距地高,可为乘、载员提供最佳的地雷防护。 性能突出“家犬”装甲输送车的净重为25.2吨,最大有效载荷7.8吨,许可全重38吨,有效容积14.4立方米乘、载员10人。车长7.927米,车宽2.99米,至车体顶部高2.3786米,车底距地高0.5米。发动机功率530千瓦,使该车的最大速度达到103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可达1050千米。不仅在公路上有良好的机动性,还具备极佳的越野能力,可爬上39度的坡道,跨越2米宽的壕沟,通过0.8米高的垂直障碍。除了具有良好的战场战术机动性外,还具备快速战役机动能力,可用重型装备运输车、列车和舰船、飞机进行陆运、海运和空运。 车体采用高强度钢制结构,外部安装有模块化装甲组件。全车全方位可防各种炮弹破片和重机枪弹的攻击;前面弧形范围内可防御中口径炮弹、反坦克 火箭弹的打击;侧面和底部可防御反人员、反坦克地雷的攻击。车内具有优越的人-机环境,在增强车辆持久作战能力和快速战斗能力的同时,减轻了乘员的物理负担。车内安装了空调装置和三防装置,在总体设计上特别考虑了降低雷达和热信号特征。乘员座椅设计既能减小地雷爆炸的冲击,还能有效缓解乘员的疲劳。 主要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机枪安装在可360度旋转的车长指挥塔上。车长和武器操纵员配有热成像显示器和战斗管理系统显示器。此外,还可根据用户需求选用中口径机关炮或其他武器,甚至105毫米火炮。 由于“家犬”装甲输送车是作为一个车族来设计的,可胜任多种作战任务。目前已有5种车型。其中输送车可输送8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指挥车装有先进的指挥通信设备,可在长日寸间作战期间实施指挥和控制任务;救护车备有制式担架、医疗设备、器材和药品,可容纳7名坐姿或3名卧姿伤员;战地抢修车配有修理设备和工具,执行战时后勤保障任务,如维修装甲车辆或武器系统,检测并修理损伤和故障车辆、拖救并后送淤陷、战伤和故障车辆;运输车设有货舱和起吊装置,能装运2吨以上的物资,运往前线部队。此外,还可制成多种变型车,如迫击炮车、炮兵观测车、雷达观测车等。 “家犬”装甲输送车由于设计超前,性能突出,通用性强,改装简便,能形成一个庞大的装甲车车族,所以前途光明。“家犬”装甲输送车是转型中的德国陆军的重要装备,’共需要约3000辆,其中装甲输送车、指挥通信车和驾驶训练车被列为优先发展的车型。欧洲一些国家也对该车非常感兴趣,目前正在关注它的发展。“家犬”装甲输送车的研制成本和采购价格虽然较高,但它将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走向欧洲市场,很可能成为欧洲未来标准装甲战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