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闫凤岐 |
释义 | 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虎头村农民作家。来到麦积区伯阳镇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果农几乎是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本名为《天水花牛苹果集》的小册子,这本册子将果树的修剪、管理技术以老百姓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七言诗形式表达出来,这本小册子的就是今年已经78岁的农民闫凤岐花费近30年时间创作出来的,而他也因此成为伯阳镇知名“作家”。 这本天水花牛苹果集就是闫凤岐老人编著而成的,他以七言诗的形式,用老百姓最顺口的语言介绍了果树的修剪和管理技术,,虽然这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倾注了老人大半生的心血。 闫凤岐说,他之所以能写出《天水花牛苹果集》主要原于1964年春天,生产队组织他们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可是当时很多人学完后不知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操作技巧,果园照旧是放任自流、果树爱怎么长就怎么长,也不去修剪。看到这一现状后,闫凤岐便开始酝酿他的想法。 闫凤岐说: 那就是天天在树底下观察,甚至蹲在底下不回家,突然就发现如何写就比较通俗易懂,写的比较像一点,其他人看了学习起来容易,改正错误也容易。 闫凤岐创作之路就这样开始了。这期间,他也常遇到很多困难,有时甚至为了一句话要花去一个礼拜的时间,反复进行琢磨。 闫凤岐说: 最困难的就是放任不管的这些树,乱七八糟没办法剪,没有形状,这些树(写)是最困难的。06:17经过一个多星期,就这几句话。“如果果树属放任,同龄枝密成光棍。树势生长很旺盛,就是年年不结果”。解决的办法就是,“盯准瞅稳疏大枝,对它的小枝必须忍”,因为结果子的是小枝条,遮光罩枝的是大枝条。 几十年下来,闫凤岐将总结出的这些读来顺口、听来顺耳、通俗易懂的话,记满一本又一本笔记本。终于在2007年10月,他完成了这本《天水花牛苹果集》。全书囊括花牛苹果的历史、不同果树的修剪及管理知识。 闫凤岐说: 每个大队修剪过果树的这些农户,基本上把我的作品都抄下来了,过来过去念的这些顺口溜都是我的东西。11:10感觉到是一辈子的积蓄,给后人留下一点点东西,不后悔。 闫凤岐不仅在果树方面深有研究,而且对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也是非常地关注,他写成这首共十三部分,近三千字的七言长诗,人生老来难。就生动形象的道出了老年人的境遇,也阐明了百善孝为先这样一个道理。 闫凤岐的这部人生老来难,文章第一、二部分描写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一个现实,中间很长篇幅,写出了老年人在丧偶后的孤单、寂寞,以及想再婚配却遭到儿女反对后的无奈。结尾部分则写出了老人对国家好政策的切实感受。 闫凤岐说: 我写这本书的意思就是留给后人,对老人要孝顺,要让子女孝顺自己,你首先就要孝顺大人,从本身做起。 除此之外,闫凤岐还完成了《伯阳——老子故乡》、《伯阳镇志》、《八景话伯阳》、《家庭婚姻和夫妻关系》、《清明节》、《迎战暴风雨》等近10万字的创作。老人说,他痴迷写作,是为了打发孤寂、忘掉烦恼,是为了能给自己一个精神寄托。可是随着年岁的逐增,看着这些他用心血积攒而出,却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文稿,不由黯然伤神。 闫凤岐说: (这些文稿) 希望有关部门做以参考,引起社会的(关注),给社会留一个纪念。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和认可,供应社会,至于报酬这些我不需要任何报酬,等于我没有白白地活一世。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闫凤岐不但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了果树的修剪、管理技术,他身上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时刻激励着我们。 田间地头“爬格子”——访农民作家闫凤岐 观赏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人们会惊慕它眼前的茁壮,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艰辛的汗水!长年同农田打交道,却又笔耕不辍的闫凤岐老师,把毕生的精力都挥洒在写作上,并为之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同农田打交道的“作家”。 三月的天气,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出门时的一场春雨,让我们略感几分寒意,但当我们来到麦积区伯阳镇虎头村时,天公作美,云开雾散,天空放晴。这时,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荡漾开来,一眼望去,闫凤岐老师已等候在那里。眼前的他精神矍铄,笑声朗朗,要不是提前从朋友那儿得知,谁也不会把他与七十多岁高龄的人联系在一起。 跟随闫老师,我们来到他家,院子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三面有房,主房的廊檐前栽植着木绣球、荷包花等花卉。没有盖房的一侧摆放着各种盆花,一点小小的菜地里种着韭菜等蔬菜,一株丁香花正在盛开,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走进闫老师的屋里,摆设虽然简朴,但非常干净,处处透出主人的干练和治家有方。和闫老师寒暄过后就直奔主题,闫老师拿出了一个小木盒,打开木盒,全部是闫老师的手稿笔记。在闫老师的介绍下,随手翻阅笔记,只见上面记着通俗易懂,容易记忆的顺口溜文章,内容包含着果树修剪、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他的科普文稿,在以果业为主的伯阳镇广为流传。 他所记的笔记,主要以抒情散文讴歌党的好政策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时评文体为主,大声疾呼、大声呐喊,倾诉了老百姓的心声;还有游记、传说、地名的由来等,随便读来都绘声绘色,犹如身临其境。问及闫老师当时的创作心情,他随手打开多年来他所记的笔记和一沓沓的文稿,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喜悦,轻手翻着视如珍宝的笔记,开始给我们滔滔不绝地介绍。讲到每一篇作品时,他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的解释创作背景,如数家珍。看着那一本本厚厚的笔记,看着闫凤岐老师那激动不已的心情,也让我们为之动容,感慨颇多。这时,我深深感到,那木盒内装的不是笔记,而应该是闫凤岐老师为之努力一生、孜孜不倦追求一生所凝聚的心血! 是什么力量能使他如此坚持?据闫凤岐老师的女儿讲,闫凤岐老师原是天水师范专科学校的高材生,毕业后教书育人。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里,他和很多人一样,没有如愿以偿,有才无法施展,于是他就返回农村开始了他的务农生涯。这样,由于农村的消息比较闭塞,他因此与机遇失之交臂,在田间地头一干就是半辈子。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次失利过后,就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可是,闫凤岐老师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有时候,现实很无情,梦想却可以让他觉得温暖,看到希望。是的,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但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永远不会等来梦想实现的这一天。 闫凤岐老师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坚强、执著,只有自己没想到的,没有自己做不到的。因此,他在干好田间地头的活外,开始重拾儿时喜好写作的兴趣。他想,大多有成就的大作家,一般出自墨香之家,可我一定要成为田间地头的土“作家”。 好事多磨。他当农民无怨无悔,坚持劳作之余,利用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笔耕不辍、书不离手,把科技知识自己融会贯通后,把农村喜闻乐见的事,编成顺口溜写出来,便于村民记忆,浅显易懂,运用在果园管理中,让村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梅花香自苦寒来。2007年他出版了《天水花牛苹果集》,全书囊括花牛苹果的历史、不同果树的修剪及管理知识。这本《天水花牛苹果集》就是闫凤岐老师以七言诗的形式,用老百姓最顺口的语言介绍了果树的修剪和管理技术,虽然这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倾注了老人大半生的心血。 后来,并在此基础上,闫老师为了宣传伯阳,使伯阳成为天水旅游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走访老人,翻阅大量的史料,整理修编出《伯阳的传说》、《伯阳的来历》等等文稿,还有《伯阳镇志》、《伯阳——老子故乡》、《清明节》、《八景话伯阳》、《家庭婚姻和夫妻关系》、《迎战暴风雨》等近10万字的创作。他如此痴迷写作,是为了打发孤寂、忘掉烦恼,更是为了能给自己一个精神寄托。 翻阅着老人一行行、一页页、一本本用心血浇灌出来的笔记和文稿,耳听着闫老师娓娓介绍的细语,我们深刻感受到,老人是在和时间赛跑,并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岁月里干着自己无限的事业,无限的追求,为人类创造着无限的财富! 和闫凤岐老师的一番倾心谈话,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愿闫凤岐老师继续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希望闫老师的这些文稿不仅给自己有了精神的寄托,更能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料。 是的,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如同一张白纸,你的每一个选择都会为人生画卷添上一抹色彩。但是,只有怀惴梦想,我们才会用心、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这幅壮美的人生画卷。闫凤岐老师在同农田打交道的同时,墨香伴随他的每分每秒,正因为农耕不息,笔耕不辍,他的人生才如此多姿多彩,朴素中见真奇,平凡中显伟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