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莴笋白粉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莴笋白粉病 英文名:Lettuce and Asparagus lettuce powdery mildew 病原中文名:棕丝单囊壳 病原拉丁学名:Sphaerotheca fusca(Fr.)Blum.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莴苣、莴笋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两面生白.色粉状霉斑,扩展后形成浅灰白色粉状霉层平铺在叶面上,条件适宜时,彼此连成一片,致整个叶面布满白色粉状物,似铺上一层薄薄的白粉。该病多从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向上部叶片蔓延,正个叶片呈现白粉,致叶片黄化或枯萎。后期病部长出小黑点,即病原菌闭囊壳。 病原形态特征Sphaerotheca fusca(Fr.)Blum. 称棕丝单囊壳,异名: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称单囊壳,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Sphaerotheca fusca子囊果生在叶柄、茎、花萼上时为稀聚生,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60~95微米,具3~7根附属丝,着生在子囊果下面,长为子囊果直径的0.8~3倍,具隔膜0~6个,内含1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或卵形,少数具短柄,大小50~95×50~70微米,内含8个或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15~20×12.5~15微米。此外ErysiphecichoracearumDC.也可侵染莴苣。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闭囊壳在莴苣或其他寄主病残体上或以菌丝在棚室内活体莴苣属寄主上越冬。翌春5~6月,以闭囊壳越冬的放射出子囊孢子;以菌丝在被害株上越冬的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落到叶面上的分生孢子遇有适宜条件,孢子发芽产生侵染丝从表皮侵入,在表皮内长出吸胞吸取营养。叶面上葡匐着的菌丝体在寄主外表皮上不断扩展,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分生孢子在10~30℃均可萌发,20~25℃最适。生产上遇有16~24℃,相对湿度高易发病,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或氮肥偏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0%施宝灵胶悬剂10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或水溶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升,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