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国KSK战斗蛙人 |
释义 | 德国KSK战斗蛙人队成立于1959年,有鉴于二次大战德国蛙人训练初期时的故步自封,德国高阶军官在成立KSK时,就规划了KSK战斗蛙人队的战力水准,必须在使用装备及训练方式上,跟上世界先进的水准,并可进行现代任何方式的水下作战。 背景提起蛙人,许多人会联想到神秘的海底世界,想起那些富于冒险的水下运动和极具挑战的海底探险。然而,人们却难以想象,战争把蛙人与“杀手”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血腥的水下世界。 在德国,有这样一支鲜为人知,但在北约特种部队中却享有盛名的海军特种部队--KSK战斗蛙人中队,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二战后期一次盟军的破坏行动。 1943年9月22日,笼罩着战争阴云的挪威峡湾静得有些怕人。刚刚出航的德国主力战舰“提尔皮茨”号突然捕获了3名被称为“水鬼”的英国蛙人,正当德国人审讯这些战俘时,“轰”的一声“提尔皮茨”号被来自舰底的剧烈爆炸所重创,从英国人胜利的微笑中德国人恍然大悟:正是这些未及逃脱的蛙人,利用小型突击潜艇摸进港湾,在“提尔皮茨”号的舰底安装了炸药,致使这艘主力战舰“神不知,鬼不觉“的受了重伤。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德国人从这次教训中悟出了一条道理:以少数的蛙人部队,重创乃至瘫痪威力强大的作战舰队,达到以少胜多进而保护其后方重要作成资源的目的。于是,如梦方醒的德国人开始迅速组建并训练“特殊作战小组”(即战斗蛙人小组),并在意大利的某基地接受秘密而严格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战斗蛙人,不但要求体能充沛、水性超群,而且能熟练掌握水下呼吸器(又称“水肺”)、助泳器、突击潜艇等装备的操作,以及攻击爆破、徒手格斗和水下逃生等特殊技能,其训练项目几乎包括当时可以想像到的水面及水下战法。 这支来无形去无踪的蛙人部队,在二次大战后期,为阻截和施延五军对德回水土的攻击行动发挥了特殊作用,甚至有人说它给已感力不从心的德同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仅代号为MEK-60的战斗蛙人突击队,就成功地破坏了已为盟军占领的欧思远河桥梁,摧毁了被英军占领的要塞炮台,以及在荷兰境内位于英、美王军重要补给线上的尼美根大桥,给盟军的后勤补给造成相当大的困难。仅1944年5~9月间,MEK-60战斗蛙人突击队至少执行了24次以上的突击破坏任务,虽然对整个战争局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却迟滞了盟军进攻德国的速度。 1944年底,当二次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战斗蛙人又被调往东部战线,破坏苏联红军在波兰维斯杜拉河域搭起的浮桥与渡轮设施,并且屡屡得手。甚至在“第三帝国”濒临灭亡的最后1个月里,被红军称为“河上黑强盗”的德国战斗蛙人,还突袭了波兰境内奥德河口的斯塞新港,并摧毁了市区内红军的指挥所。 在攻克柏林的最后日子里,众叛亲离的希特勒,因不放心身边的党卫军,命令海军派陆战队员担任他本人及一些高级将领的贴身侍卫。4月 27~28日,30名战斗蛙人准备空降柏林,执行最后保卫“元首”的特殊任务,只因柏林外围红军的防空火力过手猛烈而未能成功。由此可见,战斗蛙人在当时德军中,的确是一支不可小视的黑色杀手部队。 战后,东、西德均拥有自己的战斗蛙人部队,但东德在训练、装备等方面均落后于西德。两德统一后,仍以原西德的战斗蛙人部队为主体,仅有15名前东德蛙人通过甄选,加入KSK战斗蛙人中队。 目前,德国海军蛙人部队分别由扫雷、训练和KSK战斗蛙人三个中队组成。KSK战斗蛙人中队的编制为250人,包括11名军官、119名士官及120名士兵,士兵所占比例尚不足50%,可见德国蛙人中队是一支相当专业化的战斗部队。 正如德国在成立KSK战斗蛙人中队时所规划的那样,KSK战斗蛙人必须在使用装备及训练方式上,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可进行任何方式的现代化作战。 简介KSK创立之初,德国海军派遣军官及士官各一名,到法国土伦参加为期六个月的法国战斗蛙人训练课程。当时法国仍是北约组织成员国,且「不吝惜」的对德国战斗蛙人倾囊相授。在同一时间,大战后的老手则在德国构建KSK的训练模式。在两位种子教官返回德国后,便与国内十三名志愿教官一起在席尔德岛(Sylt),建立了KSK战斗蛙人的训练基地及举行训练课程,训练期为四个月,认引进新装备和训练设施为主,墓于在大战时的经验,除了敌岸设施的突袭外,其它水陆设施的突击战技也是训练重点。 1964年4月,KSK成为独立单位。1970年,KSK及其训练设施迁移至现址艾克伦福德海军基地内。训练期也由四个月缩短为十五周,包括空降、车船操作、导航及爆破处理等技术训练,队员完成训练后获颁授鱼形队徽,用以区分其它蛙人部队。1991年,训练与战斗编制分开,在分发至战斗小组前,所有战斗蛙人必须到训练中队进行职前训练。随后战斗蛙人中队被编进所谓的兵工处理蛙人大队(Ordnance Clearing Diver Group)中,担任实际的战术任务。 KSK战斗蛙人中队的成员必须是现役士官,其中士官必需有四年或以上的服役期,而投考军官则需要有八年以上服役期,才合格申请加入。申请加入?首先在基尔(Kiel,西德北部的一个军事?)海军技术学院进行两天的身体健康检查(包括耳、鼻、喉、呼吸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通过体测的人,先进行心理测验,而后再进行体能耐力测验。体能耐力测验的项目包括5000米长游泳及1000米计时游泳,最后还须在45秒内于水底潜泳25米以上,才能通过甄选,进入真正的训练课程。通常在这阶段,就会有80%以上申请者落选。 KSK战斗蛙人中队的编制为四名军官,分别为指挥官、副指挥官及两位小队长,每位军官各率领一个十五人的战斗小队,每个战斗小队再区分三个五人的战斗小组;因此KSK的编制为数共64人。在平时运作上,每个战斗小队为28人,每个小队每隔两周需实施「备战」一周。如要紧急行动或远程行动,其它小队则在48小时内完成「备战」。KSK战斗蛙人是德国和北约国的战斗前哨部队,而至前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KSK战斗蛙人的任务由攻击敌人转变为执行北约组织海上禁制令及保护德国船舰免受恐怖分子的攻击。 武器装备德国KSK战斗蛙人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可执行陆、海、空及水下的多种作战任务。每名蛙人配有一支Waltet P-1型9毫米手枪,其它还有H&KG3、G8型7.62毫米步枪、MP SK/SD冲锋枪及PSGl狙击枪等。特殊装备还包括H&KP-11型水中镖枪及榴弹发射器,“米兰”反坦克导弹。 KSK战斗蛙人中队本身拥有12辆机动载重车,8艘小型橡皮艇、14艘手划式橡皮艇、3艘充气式快艇及14艘执行渗透任务的小型潜艇等 甄选训练KSK战斗蛙人中队的成员首先是职业军人,军官与士官的服役期分别要求在8年和4年以上,并且必须通过严格的体检和心理测试,而后进行体能耐力测验,其项目包括5000米长泳及1000米计时游泳,最后还需在45秒内于水底潜泳25米以上,在此阶段通常会淘汰掉80%以上的申请者。 通过甄选的人员,其训练课程可分以下六个阶段: 1.四周基础训练。在掌握水下呼吸器及水下医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水下呼吸器的潜泳训练,根据学员训练中的表现,建议分派至战斗蛙人中队或扫雷蛙人中队,继续接受相关训练; 2.四周的水下训练。通过此阶段训练的学员,已能熟练掌握潜水装备并具相当水准的潜泳技能,在没有水下呼吸装备的情况下,可在水底憋气2分钟,游75米以上或一口气在水下潜泳50米以上,甚至在手脚被绑丢入水中后,也能在水下从容地解脱自救; 3.八周的陆、空突击训练。其中3周为空降训练,5周为陆战突击训练。 4.实战训练。队员必须学会在地面和各种载县(橡皮艇、快艇及直升机)上整理装备,然后进行潜泳,并要求3分钟内游100米以上,另外在波罗的海用潜水装备潜至30米的深度。每周两次的“敌港”实战突击训练,更是全天候随时进行,每个周末前,都要进行一次全副武装的3小时长途行军; 5.“魔鬼周”训练。当队员经过实战训练,其体能状况与潜泳技能达到颠峰状态时,这种对队员身心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极限考验便开始了,其中一项内容是以2人为一组,用“伙伴索”相连,每人携带重达50公斤的装备,共同游过30公里的海域,通常要泡在水里长达25个小时以上。在这段艰苦的长泳中,他们必须克服疲劳、抽筋等诸多困难,相互帮助完成全程,才算通过训练; 6.职前训练通过“魔鬼周”训练后,KSK战斗中队将和扫雷中人的蛙人一起接受2周的职前训练,内容包括海上导航、各种水中炸药、水雷、诡雷的安装与排除,及各国水上、水下装备的识别等。KSK的严格训练过程,使通过的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5%。每个通过训练的队员最终将获得一枚象征蛙人无上光荣并列有个人兵籍号码的鱼形徽章,然后被派往KSK战斗蛙人中队服役。 服役期间的战斗蛙人,仍在不断进行着更为专精的各种训练,同时与美、英、法等国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每隔3年,战斗蛙人必须返回基地,接受为期3周的“更新”训练,以适应最新科技的发展状况。 作战任务两德统一后,德国战斗蛙人除担负敌港情报侦技、水下特遣等任务外,还承担北约组织攻击行动中的攻击敌港内的主要作战舰船的任务,此外,还包括深入敌岸5公里以上,对敌方战略目标,如海岸雷达、防空导弹基地及反潜直升机基地等进行突袭与破坏等。 其防卫性任务包括:反恐怖活动,以及在外国海港保护德国舰船安全,如在海湾战争中,执行波斯湾海域水雷的清除任务,在地中海东部海域执行禁运辑查任务等。 由于德国近来在联合国军事行动以及人道援助等任务上,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故在全球弥漫低强反对抗的气氛中,运用少数但极具战斗力的特战部队,已成为德国对联合国的承诺。人们不禁要想,KSK战斗蛙人中队在此项承诺中又将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