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国II号坦克
释义

MAN公司1935年生产的一种轻型坦克,制式编号Sd.Kfz.121。首批生产的25辆称为A1型,又生产了25辆称为A2型的改进型车辆,在1936年这一系列最后的A3型共生产了50辆。

简介

1934年,德军开始发展一种10吨重装备20mm炮的装甲车辆。在1935年初,许多德国厂商都提供了他们的原型车设计,如Krupp、MAN(只有底盘)、Henschel(只有底盘)、戴姆勒——奔驰(农用拖拉机改进而来)。Krupp第一个拿出设计方案,是放大了的LKA I版本,作了少量的改动,装备了新的武器,但该设计被否决。随后,决定利用MAN的底盘和奔驰的外壳。在1935年末,MAN生产了最初的10辆Las 100坦克,后来改名为Ausf a1。它比I 号坦克大,但仍是作为轻型训练坦克,由于III号和IV号坦克生产的延误才投入了战斗。最初的型号Ausf a1/a2/a3/b是早期生产的,主要用于测试,但仍服役到1941年中期。Ausf a1/a2/a3装备了Maybach HL 57 TR发动机,而Ausf b是HL 62 TR发动机。从1935末年到1937年3月,它们共生产了超过110辆。它们的悬挂系统由I号坦克发展而来,由三对负重轮组成,外部有一钢架联结。这几型坦克只是在发动机和冷却系统上有差别。

1937年3月,新的Ausf c出现了,带有新的悬挂系统,由五个独立的负重轮组成,这成为以后的II号坦克的标准。Ausf c生产了约2000辆,主要用于训练和作战,它是主要的生产型号。在1938年5月,生产了Ausf D/E型,才用了Famo/Christie悬挂系统。1940年,由于D/E型缺乏越野能力,它们退出了服役,被改装为辅助车辆。从1940年到1943年,又发展了Ausf C的新的改进型,即Ausf F/G型。

II号坦克由不同的厂商生产,Ausf a1到b有MAN和奔驰生产,Ausf c到C由MAN、奔驰、Henschel、Wegmann、Alkett、MIAG和FAMO生产,AusF D/E由MAN生产,Ausf F由FAMO生产,Ausf G由MAN 生产。所有的II号坦克都装备20mm的KwK 30 L/55或新的KwK 38 L/55(都是由原来的Flak 30/38 20mm火炮发展而来)。在北非的II号坦克都对通风和过滤系统做了改进。一些标准的Ausf A/B/C型还加装了烟幕发射器,并同Flammpazer II在1941/42年的苏联参战。

Ausf a1/a2/a3

同I号坦克一样,II号坦克首次登场是在西班牙,当时少量的II号坦克参战,实战证明,他不是装备了45mm火炮的苏联T-26s的对手。II号坦克随装甲部队大量使用是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后又大量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中使用,在苏联战场中较少看到它的身影。II号坦克装甲薄,防护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证明对付其他装甲车辆效果不佳。它在战斗中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为指挥官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其它坦克一样,以它的底盘发展一系列变形车如Marder II、Wespe等。

Panzer II Ausf A

Panzer II Ausf D/E

从1939年12月起,又开始一系列项目发展专门的战场侦察坦克,开发了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等,但这些项目最终都取消了。作为这些发展的延伸,生产了Ausf J(VK 1601)和Ausf H(VK 903)。在1943年,7辆VK 1601(Ausf J)被装备到东部前线的第12装甲师,1944年,其中一辆被改装为抢救车辆。在1944/45年,同样的车辆装备到116装甲师的抢修部队。这些设计最终导致了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现。Krupp一直在尝试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部件来设计自行火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部分II号坦克在诺曼底战役时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1945年。Panzerkampfwagen II也在德国的一些盟国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和匈牙利,战后,还有少量在黎巴嫩军队中使用(可能来自罗马利亚)。

性能参数

型号: Ausf A/B/C

Sd.Kfz.121 Ausf L(Luchs)

Sd.Kfz.123

车重: 9500 kg 11800 kg

乘员: 3 人 4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62 TRM/6-

cylinder/140hp Maybach HL 66 P/6-

cylinder/180hp

时速: 公路 40 km/h 公路 60 km/h

行程: 公路:200 公里

越野:125 公里 公路:290 公里

越野:175 公里

车长: 4.81 m 4.63 m

车宽: 2.28 m 2.48 m

车高: 2.02 m 2.21 m

武器: 20 mm KwK 30或38 L/55

7.92 mm MG34 20 mm KwK 38 L/55

7.92 mm MG34

弹药: 20 mm--180发

7.92 mm--3525发 20 mm--320发

7.92 mm--2280发

装甲: 5--14.5 mm 10--30 mm

各型号产量

型号: 生产时间: 底盘产量:(辆)

Ausf a1 1935年末--1936.3 10

Ausf a2 1936.3--1937.2 25

Ausf a3 1936.3--1937.2 50

Ausf b 1937.2--4 25

Ausf c 1937 1900

Ausf A 1938--1940 1000

Ausf B 1938--1940 2000

Ausf C 1938--1940 1000

Ausf D 1938--1941 800

Ausf E 1938--1941 200

Ausf F 1940--1943 1400

Ausf G1/G2/G4(nA)(VK 901) 1941.4--1942.2 75(12完成)

Ausf H(nA)(VK 903) 1941.9 1(原型车)

Ausf J(nA verst)(VK 1601) 1942.4--12 22--25

Leopard (VK 1602) 1942.3--1943.1 1(原型车,未完工)

Ausf M(nA verst) (VK 1301) 1942.8 4

Ausf L(Luchs) (VK 1303) 1943.9--1944.1 104

承前启后--纳粹德国2号坦克

1934年,德国武器局正为陆军战斗坦克和支援坦克迟迟无法完成而发愁。为在短时间内填补装甲部队中产生的空白,武器局希望各军火商提供一种10吨以下重量、拥有20毫米机关炮和7.92毫米机枪各一的轻型坦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这些要求向MAN、克虏伯、亨舍尔发出了设计邀请。同年三家公司都拿出了样车。

亨舍尔公司的样车称为LaS-100H,即“100H农业拖拉机”,这是为防止凡尔赛不平等条约条款干涉的一种伪装名称。没有炮塔的敞开式车体由6个小直径负重轮支撑,使用板弹簧平衡式悬挂。

MAN公司的样车称为LaS-100MAN,外形和英国“卡登.洛伊德6”超轻型坦克相似,每侧有6个小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采用2个一组的板弹簧平衡式悬挂,同样没有炮塔。

克虏伯公司的样车称为LKA2(K)或LaS100K。与其他2家公司不同,克虏伯将以前自己设计的一号坦克样车加以改进,仍使用4个大直径负重轮支撑车体,炮塔比一号坦克的大并且装有一门KWK30型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拥有大型防弹板的7.92毫米机枪,使用视野宽广的蔡斯潜望镜。

但出人意料的是MAN公司最终中标,但军方规定MAN公司必须在新坦克上安装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其后的开发工作由MAN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进行。

1935年,第一批新型坦克出厂,同时它得到“2号坦克”的正式名称和制式编号Sd.Kfz.121。首批生产的25辆称为A1型,它需要3人操作并拥有圆弧状的车体前部装甲,诱导轮是焊接式而且因为没有最终减速齿轮而导致无法有效地刹车。针对这些问题,又生产了25辆称为A2型的改进型车辆,诱导轮改为焊接式而且完善了冷却装置。在1936年这一系列最后的A3型共生产了50辆,它的冷却进气口比A2型更大。

这样看来,从1935年至1936年2号坦克a1/a2/a3型共生产了100辆。但同时存档的另一份资料中的记载却是“1936年5月至1937年2月,我国制造二号坦克a1/a2/a3型共计75辆”。现在已无法判断应以哪份为准,但后者将投产时间推到1936年后并缩小制造数量,很可能是为了和凡尔赛条约“捣浆糊”。

a系列的致命缺陷在于装甲薄弱和发动机功率太小,当时使用的马巴赫HL57型6筒130马力汽油机只能提供40公里的时速,军方很不满意。

在a系列试生产型完成后,2号坦克进入第2期生产。1937年开发出b型:它加装了最终减速齿轮使得车体前部变成平直型,改用马巴赫HL62型140马力汽油机并简化了发动机室上部结构,新型履带也提升了行使可靠性。由于原定的量产型尚未定型而装甲部队又等不及,所以从1937年2月至3月赶工制造了25辆b型发放到部队以做应急之需。

c型作为量产型的范本在1937年3月开始生产,最后制造的c型坦克改用独立式板弹簧悬挂装置,每侧5个中直径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这成为2号标准量产型的重要特征,而c型最后生产型将车体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样的圆弧形,最大装甲厚度15毫米。

1937年7月开始出厂的A型是第一种量产型2号坦克,它与c型区别很小,但这时已发现由于没有指挥塔而使车长观察十分不便。B型和C型为了提升防护性能而在驾驶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从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产了1113辆c/A/B/C型。

这4种型号的2号坦克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担任德军装甲师的主力,成为“闪电战”的陆军第2号功臣。但令人尴尬的是,德军坦克兵似乎更偏爱捷克38t坦克甚至出现不要二号坦克而争抢38t坦克的局面,第一功臣的桂冠也就这样被38t坦克收入囊中。在1940年时德军共拥有各型2号坦克955辆,占坦克总数的近半数,但事实说明早期2号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逊色于捷克38t坦克,这就向厂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要求。

1941年在C型的基础上诞生了最为稳定的2号F型。F型设有车长指挥塔从而更好地保证了观察的安全性,驾驶室前部装甲改为35毫米一体化、侧部20毫米,解决了以前临时附加装甲结构不牢固的问题,但车重也增加到9.5吨。车体前部装甲再次改为平直型并经常挂有备用履带作为防护。F型后期改装了威力更强的KWK 38型60倍口径20毫米机关炮并在炮塔后部加上了工具箱。后来在c/A/B/C型上也作了相应改造如加装指挥塔和改变车体前部形状等。

但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2号坦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它的设计理念是填补3、4号坦克的空白,而当3、4号坦克已进入稳定量产阶段时标准2号坦克显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了。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产了524辆F型后,标准2号坦克开始退出现役,到坦克学校用作训练、改装成指挥车之类的特种用途车、发给警察和亲德组织扫荡游击队是几种必然的归宿。

部分2号坦克A~F型改进了发动机和冷却设备以适应沙漠战,这些非洲军使用的二号坦克称为A~F(Tp)型。2号坦克在二战德军中衍生出很多变形车种,如架桥坦克,指挥坦克,自行火炮等。

历史发展

II号坦克A1/A2/A3型在1934年7月,兵器局(军械部)下令发展一种10吨重的装甲车辆,要求装备20毫米口径的自动加农炮。在1935年早期,许多德国工厂,包括克虏伯公司、奥古斯堡-纽伦堡(仅生产底盘)、亨舍尔、索恩公司(只有底盘)和戴姆勒-奔驰公司都提供了他们农业拖拉机100(Las100)-农业拖拉机的原型,给军方进行评估。新型的车辆也被称为20毫米机关枪坦克,和VK622(试验车辆622)。新式轻型坦克-II号坦克是被用于对新式的I号轻型坦克的补充,它作为一种坦克拥有更加强大的武装能力-穿透力和高爆弹。克虏伯公司第一个提出了他们的设计方案,但它是没有得到采纳,军方后来决定采用奥古斯堡-纽伦堡设计的底盘和戴姆勒-奔驰的壳体。 在1935年10月,软钢制作的10辆农业拖拉机100的原型进行了首次测试,后来的设计被下令命名为a1型。从1935年后期到1936年5月,奥古斯堡-纽伦堡公司生产了10辆A1型坦克。II号坦克(Sd.Kfz.121)虽然体积比I号坦克更大。但是,它仍然是一种轻型坦克,只是因为III号、IV号坦克生产的延期,它才被做为一种“过渡性”的坦克提供给不断扩大的装甲部队再战争中使用。尽管直到1940/41年II号坦克仍是德国装甲部队的主要作战坦克,但是和I号坦克一样它被证明在战争中的并不是一件非常得力的武器。总而言之,II号坦克就和I号坦克一样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战坦克,但是它是德国发展更加强大的坦克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从好的角度来看,它是一款优秀的轻型坦克和有效的轻型侦察坦克,提供给了德国设计师和生产工人更多的坦克制造的经验。它的变形体,它的底盘通常被用作变形体的底盘包括黄鼠狼II型坦克歼击车和黄蜂自行榴弹炮。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变形车辆使用了II号坦克的底盘和它的一些部件。例如II号火烈鸟喷火坦克/II喷火坦克-火焰喷射坦克,II号两栖坦克-一种两栖坦克和II号野牛突击坦克-自行火炮。II号坦克的悬挂系统也被使用将一些标准的卡车转换成半履带卡车-骡子(骡子)。克虏伯也设计了一款充分利用II号坦克的底盘和零部件为基础的不安装武器的运输车辆(武器运送车),在上面安装了105毫米榴弹炮。在1943年早期莱茵金属——波尔西克公司在一辆II号坦克上安装了缴获的苏联1938型120毫米臼炮,这个测试的目的是考察其安装武器的情况。

当比II号坦克更优秀的坦克进入服役以后,II号坦克薄弱装甲的弱点导致其落伍了。它的装甲是非常薄的以致不能给乘员提供当遭受到威力超过子弹或者火炮弹片的打击时的保护(它易受损的炮塔环后来用一个保护盾来提供额外保护)。它所装备的20毫米加农炮在进入服役的时候被认为是足够了,但是很快就被证明是一件落伍的武器。它对付软目标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对付大多数的联军装甲车辆被证明是无效的。

技术升级

II号b型也是一款试生产型,它对前三款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解决。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从1937年2月到3月仅生产了25辆(底盘编号从21001-210025)。II号b型的和它前面的几种型号的悬挂、传动、冷却和排气系统基本相同,但是有修改以提高其性能。它是由140马力的迈巴赫HL62TR型6缸发动机(所有II号坦克的标准发动机)提供动力,在公路上可以行驶200公里,保护装甲厚5到13毫米。

在1937年3月新型的II号坦克c型出现了。它的一些特点被修改了,而且有了一个新的悬挂系统,是由五个独立的路轮组成的,这种模式也成为其后II号坦克的标准。其后的A、B和C型都是由c型经过改进得到的,所以成为最主要的生产类型。II号坦克c、A、B和C型之间仅有较少的不同,所有的4种都改善了装甲保护,范围为5到16毫米。在1940年5月由于有1939年9月在波兰遭遇到反坦克来福枪的尽力,导致了通过附加上一块20毫米厚的装甲在前面从而增加保护。II号坦克c、A、B和C型重8.9吨,在公路上可以行驶200公里。所有的4种是由迈巴赫HL57TR型6缸发动机和ZFAphonSSG45型6速变速箱提供动力(A-C型)。

从1937年3月到1940年4月,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公司、戴姆勒-奔驰、亨舍尔、魏格曼,埃克特,米加和法莫公司生产了1113辆II号坦克(底盘编号从21101-27000)一辆B型坦克不含弹药价格为38000马克。A、B和C型的底盘也被用作黄鼠狼II(Sd.Kfz.131)坦克歼击车的底盘。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变形体是在II号坦克A、B和C型的底盘上安装一个类似黄鼠狼II(Sd.Kfz.131)的上层结构,只是火炮是38型50毫米60倍径反坦克炮(它比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要短),它被设计为安装了38型50毫米60倍径反坦克炮的II号防空坦克(Sf)。它是作为一个试验用来尝试安装更大的火炮-黄鼠狼系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