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国212型潜艇
释义

概述

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开始寻找206型潜艇的替代方案,同时意大利也开始进行209型潜艇的升级方案,即212型。1994年,两国海军将彼此的需求整合到一起,开始合作开发一款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的新型潜艇,即212A型潜艇,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知的212型潜艇。到1998年,德国海军正式决定建造212A型潜艇,同年,意大利也决定开始建造同型舰。

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AIP Link)是使常规潜艇潜航时间大幅提高的新技术 ,目前瑞典研制的斯特林发动机和德国研制的燃料电池这两种AIP动力装置已达到实用阶段。德国正在制造的 212型潜艇就应用了燃料电池这种新技术。212型潜艇首批将建造4艘,目前已经全部服役,2006年又追加两艘订单。而意大利目前已经建成并服役两艘,还

技术特点

212型潜艇的最大特点当然是它的动力装置,它将首次安装燃料电池加柴油机的混合推进系统,这使潜艇能在水中连续潜航2周~3周,而一般常规动力潜艇只有3天~4天。燃料电池的特征是,使用储存在潜艇中的低温金属氢化物所释放的氢与绝热罐中的液态氧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直流电推动潜艇在水下航行,这就克服了一般常规动力潜艇在潜航时必须经常浮出水面给蓄电池充电,易暴露这个最大弱点。212型潜艇的燃料电池混合推进系统有三种工作方式:①与蓄电池组并联,当燃料电池不能满足要求时,由蓄电池开始工作;②当燃料电池能满足所有功率要求时,可独立工作;③蓄电池充电工作。与一般推进系统相比,这种系统推进效率高、噪音低、易控制、可靠性好,且寿命长。

性能参数

212型潜艇属中型潜艇,长56米,宽7米,吃水6米;水上排水量 1320吨,水下排水量 1800吨;水上航速12节,水下航速20节。由于该艇安装了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故人员编制只有23人。212型潜艇的主要武器是艇首安装的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新改进的DM2A4重型线导鱼雷。此外,该艇还可外挂24枚水雷。为提高水下探测能力,212型潜艇装备了齐全而先进的声纳设备,包括DBQS—21DG被动测距、截收声纳,由舷侧阵和拖曳阵组成的DBQS.90FTC低频声纳探测系统,以及FMS52型高频主动探雷、避雷声纳系统。

控制系统

U212级装备一套高度综合MSI-90 U型“指挥和武器控制系统”(CWCS),采用传感器、武器和导航系统的界面,以一个高性能数据总线和一个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由挪威Konsberg防卫&航空宇宙公司提供。

鱼雷

U212级采用二组三管鱼雷发射装置,装备来自STN Atlas Elektronik公司的DM2A4重型鱼雷武器系统,是在DM2A3型线导主动寻的鱼雷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共携带24枚DM2A4型鱼雷。U212级装备一个“水冲压排出系统”(water ram expulsion system)用于鱼雷发射,加强潜艇作战时的隐蔽性和有利于在浅水区发射鱼雷。

TAU 2000鱼雷对抗系统

STN Atlas Elektronik公司和Allied Signal ELAC公司共同发展TAU 2000鱼雷对策系统。TAU 2000有四个永久固定的铰链结构发射管,每个装备数量达到十个可收回的放出管用来配备使用“受动器”。“受动器”是一种小型水下运载体,长约120厘米,直径12.7厘米,外表和一枚鱼雷相似。“受动器”使用水中听音器和声学发射器起到干扰和诱骗作用。在干扰模式时,它发射比潜艇的发射信号强的多的声学信号以迷惑敌方鱼雷的声纳;在诱骗模式时,受动器发射与潜艇的声纳回声相近的声学信号,起到诱骗敌方鱼雷的目的。

鱼雷对抗系统装备成熟诡辩的目标模拟软件来对抗智能型鱼雷。通过对抗系统释放错误的潜艇外型角信号和错误的攻击距离信号等方式迷惑敌方的鱼雷。多重“受动器”被展开用来防御再攻击模式的鱼雷。

传感器

潜艇被装备一个整合的DBQS声纳系统,主要有:被动中频探测柱面阵声纳;一个TAS-3 低频拖曳阵列声纳;用于低/中频探测的FAS-3侧面阵列声纳;被动广泛搜索声纳和敌对声纳拦截系统;MOA 3070有源高频水雷探测声纳由STN Atlas Elektronik公司提供,可以提供水雷探测的数据,识别,并能近距离范围导航;Zeiss Optronik SERO 14搜寻潜望镜装有光学测距仪、热像仪和全球定位系统;Zeiss SERO 15型攻击潜望镜装备激光测距仪和光学测距仪。

推进

推进系统由一个传统动力系统和一个“不依赖空气推进”(AIP)系统联合组成。传统动力系统由一个柴油发电机和一个铅酸续电池组成,用于高速航行;“不依赖空气推进”(API)系统,为静默慢速巡航使用;两种系统共同操作时,潜艇达到最高20节航速。

“不依赖空气推进”(AIP)系统使用一个装备氧和氢仓储的燃料电池系统,也被集成于潜艇的操作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氢燃料不以气态或压缩形式,而以金属氢化物的形式储存,这种物质能够大量吸收、保存并分解氢气燃料,每个储存单元有几组金属氢化物组成,它所容纳的氢气燃料要比低温集装箱内的液体氢多许多,在封闭的燃烧室内使用是具有方便、容量大、生态安全性较高和非常利于环保的优点。全部系统由九组PEM(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所组成,每组提供功率在30-50千瓦之间。单独使用燃料电池可以使潜艇的巡航速度达到8节。燃料电池输出的总功率大约是300千瓦。

U212级传统动力系统装备Piller GmbH公司MTU 16 V- 396柴油发动机,带动发电机用于给蓄电池组充电。柴油-发电机设备为隔噪音和隔振在一个摆动甲板平台上的双重柔性座上安装。这些噪音设备都被设计在潜艇的前部,有双层船体,可以降低噪音。推进电动机采用永磁电动机,通过直接耦合方式(而非齿轮)与七叶的螺旋推进器相连。

德国HDW公司也将PEM(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技术用于改装在世界各地广泛服役的U209级常规潜艇。改装时,250千瓦的PEM(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将全部装入潜艇,而氢储藏罐则安装在耐压壳外的龙骨处

服役状况

如前文所说,目前德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总共建造10艘,分别如下:

国家 舷号 舰名 开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德国 S181U-31 
 2002年3月20日 2005年10月19日

德国 S182U-32 
 2003年12月4日 2005年10月19日

德国 S183U-33 
 2004年9月 2006年6月13日

德国 S184U-34 
 2006年7月 2007年5月3日

德国 S185U-35 2007年8月21日 
 计划于2011年

德国 S186U-36 
 
 计划于2012年

意大利 S526Salvatore Todaro 1999年7月3日 2003年11月6日 2006年3月29日

意大利 S527Scirè 2000年5月27日 2004年12月18日 2007年2月19日

意大利 S528 
 
 
 计划于2013年

意大利 S529 
 
 
 计划于2014年

种类

潜艇按作战使命分为攻击潜艇与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分为常规动力潜艇(柴油机-蓄电池动力潜艇)与核潜艇(核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常规动力潜艇有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核动力潜艇一般在3000吨以上;按艇体结构分为双壳潜艇、一壳半潜艇和单壳潜艇。

主要任务

潜艇主要执行巡逻、警戒、封锁、反潜、侦察等任务。其主要攻击对象首选为敌方的运输船或商船,而航母、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由于大多拥有护航舰艇和飞机保护,攻击风险较大。

中国潜艇的级别与历史 除新采购的Kilo(基洛)级,以及早期的031型、033型仍以原北约俄制Golf(“G级”)级与Romeo(罗米欧,简称“R级”)级命名外,其他按则是核潜舰以“长征”加序号命名;

常规导弹潜舰以“远征”加序号命名;

常规鱼雷潜艇以“长城”加序号命名;

扫布雷舰以“州”命名; 猎潜艇以“县”命名

1950年8月,解放军海军的建军方针就明确指出:以现有力量为基础,重点发展鱼雷快艇、潜艇和海军航空兵等新力量(简称“空、潜、快”),逐步建设一支强大的国家海军。选择优先发展潜艇,对解放军海军来说无疑是英明之举。1951年4月,解放军海军成立了275人的潜艇学习队,到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老虎尾的潜艇分队学习。1954年6月,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成立,下属2艘老式的小型潜艇——“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虽然这两艘潜艇又老又小,意义却很重大,因为这自清末以来,中国海军人员为之奋斗多年的潜艇梦首次成真。中国海军史上,海军人员曾一再要求拨款购买潜艇以保卫国家。据台湾军事杂志上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海军曾订购当时非常先进的德国潜艇,以对付日本的野蛮入侵。但很不幸的是,潜艇被德国扣留,后来用于大西洋潜艇战。二战后,美国为制止中国海军崛起,在向国民党海军提供海军装备时规定:水面舰艇最大只给护卫舰,决不给驱逐舰以上级别的舰艇;舰炮最大只给4英寸炮(105毫米),决不给5英寸(127毫米)以上的舰炮;当时尚属尖端武器的潜艇更是绝对不给。

潜艇的历史

18世纪70年代,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成1艘单人操纵的木壳艇“海龟”号,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艇潜至水下6米,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艇上装有两个手摇曲柄螺旋桨,使艇获得3节左右的速度和操纵艇的升降。艇内有手操压力水泵,排出水舱内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携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可在艇内操纵系放于敌舰底部。1776年9月,“海龟”号潜艇偷袭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鹰”号,虽未获成功,但开创了潜艇首次袭击军舰的尝试。

潜艇发展至此,一直是由人力推进的,因此限制了潜艇的发展。而此时,蒸汽机已经发明并被应用到了铁路运输和水面舰船上。蒸汽机在潜艇上的应用,推动了潜艇动力装置的发展,再加上潜艇设计者的不断努力,终于出现了以机械为动力的现代潜艇。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潜艇研制的重要时期。1801年,美国人R.富尔顿建造的“鹦鹉螺”号潜艇,艇体为铁架铜壳,艇长7米,携带两枚水雷,由4人操纵。水上采用折叠桅杆,以风帆为动力。水下采用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19世纪 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建造的“亨利”号潜艇长约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摇动螺旋桨前进,航速4节,使用水雷攻击敌方舰船。1864年2月17 日夜,“亨利”号用水雷炸沉北军战舰“豪萨托尼克”号,首创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1880年9月,中国在天津建成第一艘潜艇,艇体形如橄榄,水下行驶,十分灵捷,可于水下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

早期的潜艇都是使用人力推进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国建造了“潜水员”号潜艇,使用功率58.8千瓦(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作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188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1897年,美国建造了“霍兰”Ⅵ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45马力)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开端。

早期潜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艇体上挂带的定时引爆炸药包或水雷。1866年,英国人R.怀特黑德制成第一枚鱼雷。1881年,T.诺德费尔特和G.加里特建造的“诺德费尔特” 号潜艇,首次装备鱼雷发射管;同年,美国建造的“霍兰”Ⅱ号潜艇安装有能在水下发射鱼雷的鱼雷发射管,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发展。

早在19世纪50年代,法国海军的一名工程师就提出了改装机械动力潜艇的建议,许多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1863年,法国建成了一艘“潜水员”号潜艇。艇体模仿海豚的外形设计,长42.67米,排水量420吨。使用一部功率为59千瓦(80马力)的蒸汽机作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由于“潜水员”号采用了蒸汽机作动力,尺寸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潜艇,成为了20世纪之前最大的一艘潜艇。虽然“潜水员”号潜艇的动力装置有了质的飞跃,但它却受当时设计水平的限制,当增加压载使其浮力等于零时,潜艇下潜就失去了控制,水下航行的稳定性很差。另外,潜艇在水下航行时需要大量的空气,而这在当时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潜水员”号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蒸汽机作为潜艇的动力失败后,潜艇设计师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为潜艇寻找更好的动力装置。1886年,英国建造了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的潜艇(也被命名为“鹦鹉螺”号)成功地进行了水下航行,航速为6节,续航力约80海里。从此,电动推进装置为潜艇的水下航行展现了广阔前景。

但对现代潜艇的发展作出过最大贡献的,当属美国潜艇设计师――约翰·霍兰。

约翰·霍兰1841年出生在爱尔兰利斯凯纳镇,父亲是英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雇员。父亲的职业使霍兰从小就对海洋及战舰充满了好奇。中学尚未毕业时,父亲不幸病故,年轻的霍兰被迫结束学业,到一所学校担任理科教员,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在此期间,霍兰一边工作,一边设计潜艇。1873年,霍兰辞去了教师工作,带着他的潜艇设计图纸到了美国。在美国,他一边在一个都教会学校教书,一边完善着他的潜艇设计图。

1875年,霍兰将建造新型潜艇的计划送交美国海军部。但是,美国海军对3年前支付5万美金建造的一艘名为“智慧之鲸”的小型手操潜艇的沉没仍然记忆犹新,因此断然拒绝霍兰的计划。遭到拒绝的霍兰却没有因此而却步,他很快就得到了流亡美国的由爱尔兰一些革命者组成的“芬尼亚社”的大力资助。在“芬尼亚社”的支持下,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霍兰终于在1878年将自己的第一艘潜艇送下了水。

该潜艇被命名为“霍兰-Ⅰ”号,是一艘单人驾驶潜艇。艇长5米,装有1台汽油内燃机,能以每小时3.5海里的速度航行。但由于潜艇水下航行时内燃机所需空气的问题没有解决,故潜艇一潜入水下发动机就停止了工作。虽然这是一艘不成功的潜艇,但霍兰却在它的身上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建造新的潜艇打下了基础。

这时,“芬尼亚社”对霍兰的潜艇研制提出了要求:所建造的潜艇,大到足以能有效地进行作战,小到使其能够塞进特制的商船船舱。这种商船要求可以装成民船的模样横渡大西洋。当遇到敌舰后,特殊商船将潜艇放出以攻击敌人。按照这一特殊要求,1881年,霍兰建造成功他的第二艘潜艇,命名为“霍兰-Ⅱ”号(也称“芬尼亚公羊”号)。该艇长约10米,排水量19吨,装有一台11千瓦的内燃机。为解决纵向稳定性问题,霍兰为潜艇安装了升降舵。同时,他还在艇上安装了一门加农炮,使得“芬尼亚公羊”号潜艇既能在水下发射鱼雷,又能在水面进行炮战。“芬尼亚公羊”号的建成给公众以极大的鼓舞,在潜艇发展史上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世纪80年代末期,潜艇的发展引起了更多国家的兴趣。1893年,长约45.7米、排水量为266吨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在法国下水了。它以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动。在当时各国所出现的潜艇中,它是最先进的一艘。

“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的成功促使霍兰更加努力了。但就在霍兰全力以赴投入他的第三艘潜艇制造之中时,“芬尼亚社”的一些成员对霍兰无终止的试验丧失信心,并在一天黑夜将“芬尼亚公羊”号以及建造中的第三艘潜艇偷偷地运走了。从此,霍兰与“芬尼亚社”分道扬镳。

失去了“芬尼亚社”的资助,霍兰只得暂时停下潜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枪公司担任了描图员的工作。但是不屈的科学家永远不会为困难所吓倒。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他兴办了“肛鱼潜艇公司”。这时他与炮兵上尉扎林斯基合作,又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潜艇“扎林斯基”号。1886年,当“扎林斯基”号建成下水时,因滑道倒塌而全艇被毁。“扎林斯基”的失败,反而使霍兰有了暂时的喘息余地。

几乎就在霍兰失败的同时,西班牙却有一个名叫艾萨克伯尔的海军上尉于1889年设计了一艘由时机推进的潜艇。不幸的是,因为艾萨克伯尔与上司不和,其上司竟然不顾国家利益而否定了他的计划。

美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在与西班牙的竞争中取胜,由海军部于1893年举办了一次潜艇设计大赛。霍兰大这次大赛中技压群芳,荣登榜首。大赛的胜利使霍兰于1895年接到了制造一艘潜艇的定货单,并从美国海军部得到了15万美元的经费。于是霍兰又开始了他的第五艘潜艇的设计。

为了建造一艘像样的潜艇,霍兰从一开始就注意解决那些潜艇史上阻碍潜艇发展的问题。为此,他反复研究并数易方案,终于建成了他的第五艘潜艇――“潜水者”号。该艇长26米,拥有水面航行的推进装置——蒸汽机动力装置和水下潜航的推进装置——电动机。 “潜水者”号由此成为了潜艇双推进系统的鼻祖。但是,美国海军部出于战争的需要,在“潜水者”号建造期间,就要求霍兰能够使“潜水者”号用于水面作战。但霍兰却认为,按照这种要求是不会制造出满意的潜艇的。于是,霍兰放弃了“潜水者”号的建造工作,归还了海军部的经费,开始用自己的钱来设计建造一艘新潜艇。

1897年5月17日,时年56岁的霍兰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霍兰-Ⅵ”号潜艇。该艇长15米,装有33.1千瓦(45马力)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是一艘采用双推进的最新潜艇。在水面航行时,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7海里,续航力为1000海里。在水下潜航时,则以电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5海里,续航力50海里。该艇共有5名艇员,武器为一具艇首鱼雷发射管(有3枚鱼雷)和2门火炮(向前、向后各1门),火炮瞄准靠操纵潜艇艇体对准目标。该艇能在水下发射鱼雷,水上航行平衡,下潜迅速,机动灵活。这是霍兰一生中设计和建造出的最后一艘潜艇。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驱者,人们将其称为“霍兰”号。双推进系统在该艇上的运用,使这艘潜艇取得了潜艇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奠定了霍兰作为“现代潜艇之父”的地位。

但是霍兰的成就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任何好处。由于美国海军部一些官员的偏见和挑剔,这艘潜艇不仅未被海军部采用,反而使这位大发明家受到了恶毒的嘲讽。无情的打击使时年63岁的霍兰愤然辞职。从此,一代潜艇巨匠被迫停止了其心爱的事业,并最终因肺炎病逝,终年73岁。

尽管“霍兰”号潜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在潜艇这一领域也同处领先地位。1899年,由法国科学家劳贝夫于设计的“纳维尔”号潜艇在法国下水。

“纳维尔”号与其他潜艇不同处在于,该艇在其内壳之外又包上了一层外壳。这使得“纳维尔”号既有一个酷似鱼雷艇似的外壳,又有一个按照潜艇要求设计的内壳,艇员及所有装备都装在耐压的内壳之中。内外壳之间的空间被充作压载水柜,并以此控制潜艇下潜和上浮。当该艇排除压载水柜中的水之后,即可像鱼雷艇一样具有良好的适航性,使得其水面航行的速度达每小时11海里,续航力为500海里;当压载水柜中注满水之后,“纳维尔”又将与早先潜艇一样,它的水下短距离航速可达每小时8海里,即使在水下航行数小时,其水下航速也可达每小时5海里。

不过,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双层壳体结构并非起源于“纳维尔”潜艇,而是由美国青年西蒙·莱克首创。19世纪90年代,西蒙·莱克由于受了法国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影响,单枪匹马地投入到潜艇的研究之中。

莱克从亲戚那里借来一笔钱,经过努力,于1893年建成了他的第一艘潜艇——“小亚古尔爸爸”号。“小亚古尔爸爸”号也许是潜艇史上自“海龟”艇以来最不像样的潜艇。它看上去像一个特大的木柜子,长4.2米,高1.5米。艇体以松木板内衬帆布垫建造而成。艇体上方有个小舱盖,艇底安有三个木头轮子(前面一个,后面两个)。轮于是由手摇曲柄带动行走的,“小亚古尔爸爸”艇与其他潜艇相比独具匠心。它没有用于注排水的羊皮口袋或水泵、水箱等,而是采用装载足够重的压载物使之沉到海底,接着在海底用轮子滚动推进,如果要上升到海面,只要把压载物抛掉,艇体即可上浮。

不过,莱克最初建造潜艇并非为了军事目的,而完全是被迷人的海底生物所吸引。他从建造“小亚古尔爸爸”一开始,就想到能从潜艇中走出来,以便采集海底生物。所以他在潜艇中安装了空气压缩设备,并设置了一个空气闸舱。莱克使压缩空气设备所产生的空气压力与艇外海水压力相等,这样打开空气闸舱的舱门,人们便可以穿着潜水服从艇中走出来,而海水却不会涌进闸舱。人们将这种使海水不能涌进艇内而人能从艇的舱口自由进出的闸舱门叫做气门或水门。在气门的帮助下,莱克和他的伙伴,在迷人的纽约湾海底,采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之后,莱克开始对“小亚古尔爸爸”号不断地进行改装,并于1897年完工。改装后的潜艇命名为“亚古尔”号。该艇无论在水上或水下航行,都由一台22千瓦(3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来推动前进。由于汽油发动机工作时需要空气,所以莱克在艇上装有可伸出水面的吸气管和排烟管,同时取消了固体压载物,而用压载水箱来带动潜艇的沉浮。为了改善潜艇的适航性,莱克又在吸气管和排烟管外包上一层外壳,使“亚古尔”号外形类似于现代潜艇上层建筑(即潜艇的指挥台)的第二层艇壳。经过改装后的“亚古尔”号潜艇的上浮与下潜都是较为稳定的,并能在一个适当的深度上将内燃机水下工作时所用的通气管伸出水面,从而延长了潜艇水下滞留时间。

1898年,“亚古尔”号潜艇仅靠自身的动力,从诺福克航行到了纽约,成了第一艘在公海远航的潜艇。莱克的第二艘潜艇“保护者”号也于1901年下水。他很想将潜艇奉献给自己祖国,用于对敌作战。莱克潜艇的最大特点就是艇员可以在水下自由出入潜艇,因此完全可派人进行水下作战、扫雷和布雷。但美国海军部却拒绝了莱克的好意。莱克只好到国外去寻求他自己的位置,从而埋没了一代潜艇发明家的才华。

19世纪的最后10年中,潜艇已成为至少是具有潜在威慑力量的武器了。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美国等海军大国对潜艇仍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潜艇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用于偷袭的武器,为此阻碍了潜艇的发展。但是,当1898年法国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战列舰“马琴他”之后,英国人终于醒悟了,强烈要求英国政府赶快行动,以抗衡法国人正以惊人速度建造潜艇的海上新威胁。同样德国和俄国也在无意之中领悟到潜艇可能将成为一种实用性武器而投入到建造潜艇的热浪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的时间里,潜艇终于愈造愈大,愈造愈好,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着。但是由于潜艇发展到此时,仍然开不快、行不远,鱼雷带得又很少,更因为不能在水下长期潜航,所以,它所担负的只能是保护本国海岸、在基地附近的巡逻的任务。

20世纪初,潜艇装备逐步完善,性能逐渐提高,出现具备一定实战能力的潜艇。这些潜艇采用双层壳体,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数百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约10~15节,水下航速6~8节,续航力有明显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鱼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潜艇260余艘,成为海军重要作战兵力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被用于战斗。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在战争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192艘战斗舰艇。使用潜艇攻击海洋交通线上的运输商船,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战果,各国潜艇共击沉商船约5000余艘,达1400万吨。其中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约1300余万吨。同时,反潜战开始受到重视,战争期间潜艇被击沉265艘,其中德国就损失200余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海军国家更加重视建造和发展潜艇。潜艇的数量不断增加,种类增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共有潜艇600余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战术技术性能有很大改进。排水量增加到2000余吨,下潜深度100~200米,水下最大航速7~10 节,水面航速16~20节,续航力达1万余海里,自给力1~2个月,装有6~10个鱼雷发射管,可携带20余枚鱼雷,并安装1~2门火炮。战争后期,潜艇装备雷达、雷达侦察仪和自导鱼雷,德国潜艇还安装用于柴油机水下工作的通气管。潜艇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担负攻击运输舰船、水面战斗舰艇和侦察、运输、反潜 、布雷和运送侦察、爆破人员登陆等任务。共击沉运输船5000多艘(2000多万吨),大、中型水面舰艇300余艘。战争中反潜兵力和兵器也得到很大加强和发展,被击沉的潜艇达到1100多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海军十分重视新型潜艇的研制。核动力和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1955年,美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 号正式服役,水下航速增大1倍多,而且能长时间在水下航行,1958年,首次成功地在冰层下穿越北极。1959年前后,苏联建成核动力潜艇。1960年,美国又建成了“北极星”战略导弹潜艇“乔治·华盛顿” 号,并在水下成功地发射 “北极星”弹道导弹,射程达2000余千米。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使潜艇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已成为活动于水下的战略核打击力量。此后,英国、法国和中国也相继建成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和核动力攻击潜艇。20世纪80年代,核动力潜艇排水量已增大到2.6万余吨,装备有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鱼雷等武器,水下航速20~42节,下潜深度300~900米,续航力、隐蔽性、机动性和突击威力大为提高。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海战中,英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征服者”号,于5月2日用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是核动力潜艇击沉水面战斗舰艇的首次战例。至 80年代末,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各种类型潜艇900余艘。

德军潜艇年度战绩与损失表

时间 击沉运输船数量 击沉运输船吨位 损失潜艇数量

1939年9月至12月 114艘 42.3万吨 6艘

1940年 471艘 218.6万吨 31艘

1941年 432艘 217.5万吨 24艘

1942年 1160艘 696.6万吨 87艘

1943年 466艘 220.3万吨 245艘

1944年 131艘 51.1万吨 264艘

1945年1月至5月 54艘 22.3万吨 62艘

总计 2828艘 1468.7万吨 719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