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遵义丰乐桥
释义

地理位置

丰乐桥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新城万里路,横跨洛江,为出南郊的必经之道

遗址简介

该桥原名丰乐桥,始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正月初十,由遵义知府佛尔国春主持其事,同年11月22日竣工。

桥为青石砌成,桥横跨洛江,为五孔石拱桥,全长60米,宽7米,迎水面石栏上刻有“ 民丰崇乐” 四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桥的两侧各加宽了2米的人行道,并铺设了沥青路面。

因这里是遵义人民在1935年1月9日欢迎红军入城处,1966年经遵义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迎红桥。而后,1986年9月20日又复名为丰乐桥。

红军过丰乐桥进入遵义城

1935年1月初,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后,迅速向遵义城挺进。1月7日凌晨2时,红一军团二师攻占遵义。这时,早在遵义周守如、周司和等同志,一听到红军正向遵义打来的消息后,立即把原来宣传抗日救亡主张而成立的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学生自治研究会”改为“红军之友协会”,积极准备迎接红军,他们在城内大街小巷积极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把欢迎中共中央和红军首长进城作为首要任务,书写了大量的标语,满街张贴,发动更多群众参加迎接红军的活动。

由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加之广大群众又亲眼看到红军先头部队几天来纪律严明的状况,1月9日早上八九点钟,欢迎的人群自觉地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地向南门关的丰乐桥走去,他们几乎每人都收咬着五颜六色的三角形小纸旗,不少人还抬着火炮(鞭炮)。前面的人群已不能走动了,后面的还不断地涌上来,把一条两三里长得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大队的红军队伍不断走过丰乐桥进了城内,欢迎队伍中的火炮声噼噼啪啪放得震天地响。“欢迎红军!”、“欢迎朱毛总司令!”的口号声由前头传到后面,又从后面传到前面,此起彼伏,四处都在举手高呼。

红军以三列纵队进城,扛枪的走两边,担行李的走在中间。从装备上看,虽然不够整齐,但是每个红军指战员却精神饱满,雄赳赳气昂昂,一边走一边向周围群众打招呼。红军的宣传队员们进城后,在城内街头巷尾展开了宣传活动。凡是墙壁上、木板壁上能写字和画画的地方,都画上了宣传画,或写上了宣传标语。

下午5点左右,在欢迎红军入城的群众面前出现了一大堆着装整齐的红军,手持的武器也比较好,还有用三个人抬着走的各式枪炮,后面跟着好几匹大骡子。一会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等首长在丰乐桥头出现了,他们下马徒步过桥,与欢迎的群众队伍亲切打招呼。这时,火炮声响彻云霄,口号连声不绝。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群众的拥戴下进了遵义城,沿途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丰乐桥碑文

1999年4月5日,在丰乐桥改建工地的0号桥台(下游段) 基础开挖时,掘出高2.4 5米,宽 1 .0 5米,厚0.2 7米,重1.89吨石碑一座。碑上刻有碑文——《寿之贞珉》,原文如下:

余膺简命,来守斯郡。阅二年,渐与士民相习,知地方丰废俱兴。惟去东城不几里,有“下塌水”,属川黔孔道;旧建平桥,地势低洼,急流湍泮;每逢夏交,山水陡发,往往溺人。地方之抱歉,盖数百年于兹矣! 余心恻焉,思改建一桥,较旧制高广数倍,庶可以拯陷溺而致之生。以公事旁午,力未建也。适西蜀周养恬刺史权县篆,闽中黄雪航理县尉,因公齿及,具有同心。余倡捐参佰金,养恬、雪航各捐廉相助,并与方绅民设簿劝捐,共得银捌仟壹佰零。于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召集诸工规度基址,凡历五百九十余日,役工十一万零。计桥之制,高五丈八尺,长二十八丈,宽二丈二尺,两沿周以石栏长口口;桥埒复建牌坊二座、土地祠一间、官厅一所、看司房五楹;其余力并改建东郊先农坛大殿三间,口门一间、二门五间、扶犁所、祭坛、官厅等处。是举也,余倡之,设非得同事诸君始终认真经理,则斯桥之成,兴否尚未可知也。今则费廉而功速,去险而就夷,数百年之缺陷可以弥矣!余为地方幸,余尤幸,余之得目睹其成也!桥成日,值大雪连霄,彻明厚几盈尺。父老子弟之来观者,争喜色相庆也。占验书所谓“瑞雪兆丰年”,此其征欤!爰名之曰“丰乐”,盖纪实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