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最牛班级 |
释义 | 摘要: 最牛班级是指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2010届1班,该班由49名男生和5名女生组成,目前该班31人已获清华大学保送资格,15人获北京大学保送资格,另外8人也分别获得了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的保送资格,因此该班被称为“最牛班级”。 最牛的秘诀良好环境、脚踏实地最关键 “最牛班级”的54名成员,性别“一边倒”,由49个男生和5个女生组成。他们基本上都是因学科竞赛和创新大赛中的优异表现而被名牌高校相中的。 许多人认为,这些“牛班”里的“牛人”应该都是聪明绝顶的天才,读书对他们来讲犹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实际上,成就“最牛班级”的秘诀除了天资聪明外,良好的学习“小环境”和脚踏实地学习更为关键。 “我坚持认真地上好每节课,记好每一次笔记,这相当于老师帮助你把厚厚的教科书变薄了。”何笑添是“最牛班级”的劳动委员,一当就是三年。选择苦差事,是他认为自己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件事。因为在数学竞赛中的出色表现,他已经获得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 周彦栋是班级的日常规范部部长,却不喜欢太多束缚。他对“最牛班级”里互帮互助的学风印象深刻:“有哪个同学去书城看了好的书,回来都会和大家分享,共同研究。”班长蒋林浩还和一起参加信息竞赛的同学们自发制订学习计划和教案,每次由一名同学主讲,完全靠的是自觉。 “我不喜欢看答案。”已获清华保送资格的张硕平的学习方法有点特别。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答案,有些难题宁可自己想破头。当然,同学间会有交流,如果大家感觉一个人的解题思路很独特,自己也会得到启发,以后可解决类似问题。 都是多面手而非竞赛机器 能够通过竞赛成绩被保送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是不是只知道读书的“竞赛机器”?在和这些孩子闲谈的过程中,记者并没有嗅到“书呆气”,而是感受到深深的同学情和浓浓的个人情趣。 每隔一段时间,“最牛班级”都会举行一次“生日会”,给在那前后过生日的同学送上祝福。最近一次,“最牛班级”还联系了校食堂,大家齐动手包了五六百个饺子。 “最牛班级”的每个成员都参加了不同的社团:军事社、动漫社、棋研社……学校艺术节也是他们的“秀场”,“最牛班级”排演了一幕音乐剧,大家周密策划、倾情演出,连道具都由擅长西洋水粉画的同学出马制作。 [求索“变牛”路]调研叱咤人物寻找闪光点 近来,“最牛班级”的学生除了抓紧时间学些大学课程之外,还在分头忙两件大事。一部分学生自愿报名参与华师大二附中“历届理科班学生人生轨迹跟踪调研”,对象是该校过去15届理科班的700多名学生。调研的内容归结起来是两个问题:“理科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和“这些曾经的理科班学生,其个人经历对大家的成长是否有启迪”。目前,调研小组已经采访了近10名校友,目标是从当时的每个理科班中找到五个人采访,将在今年5月份出一本书。 另一部分班级成员则担负起了更加艰巨的重任。他们将进行“当代中国各行业领军人物人生轨迹调研”,选取了全国各行各业的100多位领军人物,通过前期的文献研究,再努力联系采访,最后归纳出成功人士的共性。 不管是过去在学校叱咤风云的“牛人”,还是如今在中国叱咤风云的“牛人”,“最牛班级”的成员都希望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找到一面镜子。 网络评论“史上最牛班级”的案例折射出教育均衡化之痛。尽管是“牛”了一个班,却也刺痛了我们的大众教育。 对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和“最牛班级”的学生而言,“最牛班级”的确算得上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但是,对整个上海市的高中教育而言,“最牛班级”却折射出教育均衡化之痛。 不妨先看看“最牛班级”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辉煌历史:1963年成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是经教育部批准,有高中理科实验班办学资格的全国四所中学之一。从该校所掌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来看,可堪称“最牛”。 再看“最牛班级”产生的过程:在师资配备上,名师荟萃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优中选优;在招生上,按照中考录取“层层筛选”的方式,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拥有最先录取权,选录的学生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有资格分到“最牛班级”的学生更是“顶尖”人才。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甚至可以面向全国招生,从而将各地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网罗到自己“门下”。如果换一种解读方式,“最牛班级”是在最好的学校、由最好的老师教出来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班级想不“最牛”都难。 然而,“最牛”仅是一地之“牛”,对于群众期盼的教育均衡化来说,还远水解不了近渴。教育均衡化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教育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将推动教育均衡化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之一。应当看到,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但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实现教育均衡化则是相对容易的。然而,“最牛班级”甚至学校的出现,折射出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困难不仅在于人员、资金的配备,更在于有关部门对正确教育理念的转变。 推动教育均衡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们的国策。“史上最牛班级”的案例尽管是“牛”了一个班,却也刺痛了我们的大众教育。因此,对教育均衡化可能遇到的阻碍包括来自地方上的阻碍,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推进,让教育均衡化真正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同一个班的学生能够有如此成就,确实称得上是新闻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报道中还提到了许多“最牛班级”的学生们“都是多面手而非竞赛机器”的例子。相比他们的成绩,那些洋溢着青春活力,张扬着鲜明个性的排演音乐剧、举办“生日会”,甚至通过“调研”追踪历届校友的人生轨迹,调研成果马上就要出书等等,更加让人欣喜,让人为这些孩子能够拥有如此充实、上进、多彩的青春而喝彩、而激动。 但是,在为这些孩子祝福的同时,笔者又不禁想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最牛班级”的耀眼光芒不能遮挡住诸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一个“最牛班级”的诞生不能解决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在为“最牛班级”赞叹的同时,我们更要想想那些打工子弟学校,想想那些农村学校,想想那些头上没有“名校”光环的“普通学校”。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提到,在接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只有20所。这些打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98%的学校场地是租用的,存在教师流动性大、教室拥挤、课桌简陋、缺少取暖与降温设施、没有体育设施或设施简陋、食堂卫生条件差、饭菜质量差等问题(2009年2月24日《法制日报》);重庆上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引来舆论一片哗然,2009年4月19日新华网的一篇报道更是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提出“就业难,收入低”是农村学生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教材同样的试卷,城里的学生只需要601分就可以上重点高中?为什么他们的中考分数比我差得远却可以上?”这是一个农村孩子写给《中国青年报》的一封信(2009年8月4日《中国青年报》)…… 上面这些消息只是我们生活中与教育有关的几条新闻。它们发生了,也就过去了。它们不如“最牛班级”这样的新闻具有冲击力。我们不能抹杀“最牛班级”学生和老师们的付出与努力,但我们更应看到,还有更多孩子连付出这种“付出”、努力这种“努力”的机会都没有,比硬件?比师资?比环境? 绝对的公平当然不可能有。但教育的精髓,本是最大限度让孩子们拥有相对公平的起点,给他们以知识、尊严与梦想,如果任由现在这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发展,那即使涌出再多的“最牛班级”,也改变不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忧虑和希望教育惠及更多学子的期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