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最美丽的民俗与中国文化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许长荣,石颖川 编著出 版 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7-1 版 次:1 页 数:266 字 数:150000 印刷时间:2008-7-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802286856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本书从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传统建筑、节目文化、传统婚庆习俗、信仰与禁忌、民间艺术文化以及民俗旅游等各个侧面。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蕴涵,向读者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目录一、服饰文化 舞动的身体 旗袍——东方韵律美的缩影 鱼皮服饰——松花江上的劳动彩旗 朝鲜族服饰——朴素与大方的诠释 蒙古袍——豪爽豁达随身带 袷袢——掀起你的盖头来 藏族服饰——青藏高原上飘扬的舞姿 纳西族的“巴妙”——肩担日月,背负繁星 苗家服饰——穿在身上的一部史书 白族服饰——苍山洱海,“风花雪月” 傣族妇女服饰——金孔雀开五彩屏 凉山彝族服饰——少变的晴雨表 佤族服饰——山地里的红与黑 畲族“凤凰装”——凤凰送来祥瑞衣 黎族筒裙——织出自然美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旗袍——东方韵律美的缩影 满族服饰的特点是长袍马褂,束腰窄袖。长袍又称旗袍,通常是左衽、无领、四面开襟、束腰、窄袖,袖口为马蹄袖,便于骑射。马褂又称“行褂”,是套在长袍外面的服饰,高领对襟,四面开又,长及腰部,两袖较短。长袍马褂、白袜青鞋是典型的男装,现已退出历史舞台。妇女的旗袍基本上与男子相同,但很讲究装饰,通常在领口、袖头、衣襟等处镶嵌几道化绦或彩色的牙子。清末北京等地曾流行“十八镶”,即镶十八道牙子。女式旗袍因充分表现了中国妇女的形体韵律之美和文静贤淑的性格,现已发展成了代表中国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装,至今仍然流行。 清代早期的旗袍,风格朴素,形制严格,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满人服饰的特点:线条简练,纹饰自由,色彩素雅,腋部明显收紧,袖口较小,两侧不开衩。根据出土的实物考证,清初的旗袍还未出现后来代表其标志的立领,而只是简单的圆领,并在领口边缘镶以精细的滚边,穿着时可在脖颈上搭掩一条领巾作为装饰。清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十分普遍,巯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成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致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锁,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穿着者渐少。西式中式装扮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中开始酿成。20世纪20年代中期,受西方服饰影响,旗袍的主要样式演变为袍身宽松。袖口宽大,袍长至脚面,四周作滚边。上海的摩瞀女子在上袄外罩一件无袖的马甲。马甲式旗袍一出现,迅速风靡全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旗袍的外摆逐渐收敛,腰身及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至小腿;30年代中期,领口增高,可装三个纽襻,长度加长,四周的滚边变窄。为便于行走,下端衩高至大腿,合身的裁剪,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曲线美。也正是这段时期,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30年代后的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以后的旗袍基本没有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三百年来,旗袍不断地演变发展,由最早的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形成现在的线条清晰自然,紧身合体,更能显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旗袍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充分显示出中国女性文静典雅、淳朴温厚、举止端庄的独特民族风格。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的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所呈现出的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这时,旗袍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上升为一种文化象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