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最后的避难地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最后的避难地 作 者:(德)舒曼 著,李士勋 译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8-1 版 次:1 页 数:218 字 数:180000 印刷时间:2010-8-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020081998 包 装:平装 20934239 编辑推荐这本书像小说,像回忆录,又像报告文学,但好像又都不是。它没有任何虚构,是作者在采访杨珍珠和索卡尔本人及其熟人基础上完成的。作者让两个主人公交替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灵历程,娓娓道来,如拉家常般亲切。作者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考察和历史资料糅进故事的背景之中,仿佛电影里的旁白者,始终隐居幕后。故事犹如两条铁轨平行地向前伸展,同时又像一根绳子的两股紧密地拧在一起。结构新颖,内容真实,令人回味。 一些幸存下来的珍贵照片使他们的故事显得更加厚重。 内容简介宁波人遇到某种特别稀奇、珍贵或者罕见的东西,就称之为“一条大黄鱼”。这里所说的大黄鱼是指那种令人渴望的、相当于黄花鱼家族中比较贵重的黄鱼。 罗伯特·索卡尔和朱丽叶·杨珍珠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一条大黄鱼。这是一个非同寻常和独一无二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一切不可能皆可成为可能的城市。到那时为止,流亡者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曾经关心过中国。越过中国“真正的长城”——语言关,能成功的人只是极少数。他们当中有一位,那就是罗伯特·索卡尔。他是一个维也纳颜料制造商的儿子,在1938年的最后一刻随父母亲离开祖国。在上海的大学里,他认识了朱丽叶·杨珍珠。杨的父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医生,但是,他却认为女儿与一个欧洲“穷学生”的友谊亳不足取。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克服了重重障碍,终成眷属…… 施台凡·舒曼十分出色地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毫无先入之见地重叠在一起,并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令人神往的陌生世界。 作者简介施台凡·舒曼,1962年生,曾在慕尼黑和柏林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自1988年起,作为自由记者为《GEO》(《全球环境展望》)、《明星周刊》、《梅里安》杂志、《时代报》和《法兰克福周报》撰稿。他和他的中国女友生活在柏林和北京。 目录序 Ⅰ 旧世界 索卡尔颜料商店 御赐宝剑 学好德语 光华——光耀中华 凤凰保险公司 外国人的城市 五月三十五日 Ⅱ 遥远的城市 “现在你们只剩下是犹太人了” 西班牙风格的楼房 啊,你这个可怕的城市 在寺庙里避难 另一种瘫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